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广安区:决战脱贫攻坚 交出优秀答卷

2018年10月17日08:05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2017年10月27日,四川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批准广安区等5个县退出贫困县的通知》,(广安市)广安区正式通过“国考”评估,摘掉“穷帽”,成为四川省第一批脱贫“摘帽”的区县之一。

伟人故里,一场新时代下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标志性胜利,广安区委区政府用实践交出了一份“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的优秀答卷,百万广安区人用富起来的好日子向伟人报告:“小平你好,广安,脱贫了。”

阻断穷根

脱贫一个村就形成一个农业现代化示范点

2014年,广安区精准识别认定贫困村136个,贫困人口5.4万,贫困发生率8.2%,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

脱贫攻坚就是要因地制宜抓出特色,做到脱贫一个村,就形成一个农业现代化的示范点,确保群众持续增收。广安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杜强介绍,为实现这一目标,广安区的扶贫工作从一开始就秉持了开放的格局——正确处理整体发展与个体需求的关系,面上抓整体推进、区域发展,点上抓精准扶贫、个体脱贫,推动脱贫攻坚的同时让现阶段的各项工作符合未来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

万亩柠檬产业基地、集中连片龙安柚基地、水稻绿色核心示范区,共同构建成广安区涉及22个乡镇覆盖40余万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36个贫困村的发展规划与园区建设紧密契合,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让富民产业的发展后劲在田野间悄然生长。

龙安柚是大自然给广安的馈赠,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走出国门,在国际国内均斩获过果品奖项。如今,龙安柚再不是等秋天上市时的“一锤子买卖”。阳春三月,清香的柚子花被收集起来制成柚子茶,每斤10元的价格让每亩柚子园增收几百元。夏日里,每一颗疏果或自然脱落的小柚子被农户收集起来送到村委会,村集体一方面以保护价收购村民的小柚子,一方面进行烘烤晾晒等简单加工后交付药企,每吨成品能收益4200元。到了秋天,龙安柚旅游文化节就到了,柚王评比、柚子彩绘、游园采摘,精彩的活动吸引着来自重庆、成都、广安市区等地的游客。

既救眼前急,也看长远路。广安区在每个贫困村匹配30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10万—20万元产业周转金,发展“长短结合”增收产业,既连片建成龙安柚、柠檬、血橙等产业基地,同时探索“扶贫小额信贷+贫困户+龙头企业”模式,发放贷款2.7亿元,帮助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土鸡、泥鳅等小养殖实现短期增收。在贫困村成立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模式助农增收,53.2%的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实现了增收。

焕发新颜

激发内生动力贫困就是“纸老虎”

革新村村民陈明兰今年(2018年)46岁,她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因严重的风湿病常年不能干活,唯一的儿子也自小患病。

在广安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陈明兰一家从山坡上的架子房搬到坝坝里的安居房,抬脚出门就是自家水稻田,干农活变得轻松多了。村里还帮她对接了公益性岗位,每天收入120元。收入有了保障,陈明兰觉得,“日子过得有点底了。”

好事儿还在后头,革新村村集体开设了电商平台,村干部鼓励陈明兰把自己常给儿子做的剁椒拿到平台上卖,给村集体当“供货商”。10月8日,记者见到陈明兰时,她高兴地说,“第一次觉得自己的手艺值钱,特别自豪。”

和陈明兰一样发现自己就守着“金饭碗”的,是崇望乡合力村的“养蜂队”。

合力村山大沟深,一年四季鲜花不断,荆条花、益母草、五味子、紫云英,都是天然好蜜源。该村第一书记曹小飞介绍说:“我们村的贫困户大多年纪大了,要力争让他们坐在家里靠养蜂脱贫,还不用像其他地方的养蜂人那样追花逐蜜。”

合力村70岁的贫困户吴久江有养蜂技术,前些年他因为股骨头坏死,返了贫。曹小飞备好蜂箱,反复上门做工作,鼓励吴久江养了两箱蜜蜂。2017年春天,曹小飞协调乡政府以每扇130元的价格收购吴久江的蜂胚,免费分发给村里的其他贫困户养殖,并请老吴担任技术指导。如今村里曾经不会养、不敢养蜂的贫困户每家至少有两箱蜜蜂,71户贫困户年产蜂蜜5000多斤,村乡两级干部通过微信朋友圈帮老乡们卖蜂蜜,每户仅蜂蜜收入就达三四千元,实现了稳定脱贫。老吴感慨地说:“‘穷’真的就是纸老虎,有村干部带着我们一起干,穷山沟里的老头子也能致富。”

广安区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上,贫困群众已成为脱贫“摘帽”的主力军,而这片热土蓬勃向上的发展之势也吸引着更多新鲜力量的加入。如今,在广安区的100多个贫困村,回乡创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是大展身手的好天地。

开放融合

“摘帽”是第一步全面小康才是根本目的

如今,广安区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96%。在杜强看来,贫困县“摘帽”,仅仅是脱贫攻坚迈出了扎实的一步,让老百姓实现全面小康,才是脱贫攻坚的根本目的。

脱贫“摘帽”后,扶贫工作怎么搞?如何巩固脱贫成效,防止返贫?广安区的“374”工作法,为进入“后脱贫”时期的地区提供了借鉴——

“三聚焦”,聚焦所有农户、聚焦贫困现象、聚焦全面小康,全域推进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脱贫攻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

“七对标”,对标持续增收、住房安全、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安全饮水、基础设施、文明提升全覆盖工作,全域排查整改,补齐工作短板,多渠道提升脱贫实效。

“四不减”,扶贫政策不减、资金投入不减、帮扶力度不减、考核力度不减,健全长效机制,保障工作高效推进。

“刚刚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户,一发生变故就有可能退回贫困线以下,只有定期追踪,随时掌握他们的情况,才能随机应变,及时施策。”广安区扶贫和移民局副局长邓旱雨告诉记者,广安区针对所有建档立卡脱贫户开展动态监测工作,一旦已脱贫群众生活状况发生变化,触发返贫预警信号,村“两委”立即上报乡镇,乡镇帮扶人员进行入户调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帮扶措施。

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是支撑广安区贫困群众持续奔小康、分享经济发展红利的基础。“后脱贫时期,既要‘回头看’,更得‘向前看’,越是摘下了贫困的‘帽子’,越是要专注于增强‘造血’能力。”杜强说。(记者 廖小兵)

(责编:赵亮、李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