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成都《先锋》杂志

做好乡村“五个振兴”成都实践这篇大文章

刘年艳

2018年09月10日13:39    来源:先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不仅揭示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成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应着力推进乡村实现“五个振兴”。

未来新乡村建设,需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来看,中国未来乡村是一个由特色小镇并特色村庄形成的乡村中心为龙头,发挥乡村中心综合服务功能,乡村中心带动并引领村庄发展,村镇融合、村村一体,城乡融合互动,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创新发展,为乡村居民生产与生活提供综合服务的综合体。未来新乡村,是传统农村向未来新乡村发展的整体飞跃的结果;是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乡村产业,传统社会性农民向现代产业型农民,传统村庄向现代乡村社区发展的整体转型。

成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更加注重顺应城乡融合要求完善现代城乡规划体系、更加注重提升宜居宜业品质优化城乡功能布局、更加注重推进全域景观化重塑新型城乡形态、更加注重产业协同构建现代农业生态圈、更加注重自治法治德治结合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尊重规律、改革创新,综合配套、协同推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农民主体、惠农富农。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努力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发达、美丽乡村宜居宜业、天府文化充分彰显、基层治理有序有效、农民生活富足美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为加快推进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4月,成都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2018年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行动计划》(下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分为九个部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从理念方向、规划体系、产业融合等方面部署了相关工作,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制定了明确的目标任务。

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推进“五位一体”未来新乡村建设:

一是新乡村经济建设。我国的未来乡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乡村,其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新经济。特点在于:其一,是集体经济主导的乡村混合经济体;其二,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与多层次分配体制相结合,最终实现乡村劳动者共同富裕;其三,新乡村经济的功能实现产业功能,社会功能与公共治理功能的有机结合;其四,集体经济依据市场经济原则与集体股份合作机制的经营体制机制来运行,载体是多元的现代乡村产业及其担负乡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乡村公共服务性产业。

二是新乡村文化建设。未来乡村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乡村文化,是乡村民众的新文化,反映乡村时代风貌,服务乡村未来发展。乡村文化聚焦乡村发展灵魂,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内容主要表现在:其一,以昂扬向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形成乡村特点的乡村文化;其二,表现为生态和谐、艺术美感、文化传承的生态宜居家园,地方文化特色民宿,创意乡村风格的乡村风貌文化;其三,以“亲情友情的人文关怀,宁静山水、草堂人家的和谐家园,文化传承的心灵启迪”来呈现乡村精神家园文化;其四,以文化元素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创新形成乡村产业文化;其五,农民成为乡村文化创新的主体,农民文化活动成为丰富与满足现代新农民精神文化的需求,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形式。

三是新乡村社区建设。未来新乡村的社区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传统村庄不断合并,与特色小镇结合,形成乡村区域中心;其二,新经营主体的不断乡村化与传统农民的新农民化。这两个方面的作用,打破原有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农村群体治理体系,不断寻求社区现代治理。可以预见,具有传统农村伦理治理与现代新社区治理的融合治理方式,将在未来新乡村发展中呈现新特点。

四是新乡村生态建设。首先,实现功能多元化。乡村生态系统新功能是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产业功能、资源功能及基础性公共产品功能的有机结合。生态系统的优化是未来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次,呈现新形态。乡村生态将呈现自然、人化、产业三种形态,不同形态担负不同功能。生态的人化是生态景观化的基础,生态的产业形态为生态产品的创新创造条件。其三,提出新要求。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宜居住、宜养生、宜生活的新乡村,要求人与自然、产业与村庄、农民与经济、村庄与区域发展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村、田、水、人等组成乡村生命共同体,农田、道路、生态景观化,使之成为美丽乡村的生态基础。从宏观生态系统的基础性作用来看,乡村产业要成为微观生态不断优化的载体,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乡村产业成为生态系统优化的推动者。从生态功能多元化来看,按照人们“生态和谐、艺术美感、文化传承”生态产品的需求,推进生态资源化与景观化。

五是新乡村政治建设。乡村政治建设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党的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党支部成为集体经济运营创新的组织者、农民产业经营的组织者、党的政策的坚定执行者,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乡村,成为乡村发展与乡村民众的主心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深入乡村,实现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农业全面升级。广大乡村居民在政治上享受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共同富裕,过上美好生活,在文化上获得精神满足。未来乡村是文明美丽,和谐与幸福的新家园。

成都如何加快推进乡村“五个振兴”

成都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快推进“五个振兴”的实践创新。

一要做好产业振兴,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其一,以市场为导向创建乡村产业,构建以需求确定生产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其二,建立可持续的乡村发展产业。可持续的乡村产业必须是有利整体的生态环境优化;实现小农户与现代乡村产业发展的利益衔接,现代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小农户的发展;乡村产业要成为组织农民、服务农民与教育农民,带领广大农户共同致富的产业载体;其三,实现传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新型产业要不断创新,构建起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与生产体系。保障农民收益增长,给广大农民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其四,形成产业优势与优势产业集群。要跳出传统农业,发展新型乡村产业;跳出单一资源,发掘与创新新型产业资源,以新资源的创新推进新型产业的发展;跳出单一生产方式,通过融合创新,推进新型产业的创建,推动由单一产业向乡村集群式产业的发展。

二要做好人才振兴,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一个乡村,要有一个好的党支部,建立坚强有力的组织基础。同时,要有规划好的发展路线,树立美好愿景,这是凝聚人才创新创业的根本。在此基础上,为人才的创新创业提供平台与服务。此外,还要注意以下重点:其一,重新定义农民。围绕传统农民向产业农民转型,培育与组织新型产业农民,发展与壮大新型农民队伍,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其二,重新定义农业。乡村产业是由现代农业、乡村新型产业组成的产业集群,聚产业功能、生态功能、文化传承功能于一体,是实现农民发展、农村进步,农业升级,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的产业集群;其三,重新定位农村。未来乡村是“生态和谐、艺术美感、文化传承”的新天地,是人们休闲养生、文体体验、养生养老的福地,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是农副产品及生态产品有效供给的产业基地。只有实现农民向乡村居民,农业向乡村产业,农村到未来新乡村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三要做好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文化振兴,要尊重乡村文化存在价值,坚持乡村文化发展自信。其一,做好传承。提炼传统农耕文明的元素,从当代需要与未来走向的维度考量其价值,决定取舍;其次,做好创新。文化创新在于文化的时代化,在于促进乡村发展,在于乡村文化对当代农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未来塑造;其三,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强调农民主体,强化文化在物化形式、精神家园、乡村风貌、产业形态等方面的展现,使文化元素成为文化流动的重要载体;其四,推进乡村文化的产业化创新。通过产业创制、产品创新、市场应用,让乡村文化成为影响人们生活、促进乡村发展的活的文化;其五,创新农民精神活动文化。通过组织农民文化队伍,创建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与产品,组织开展农民文化活动,丰富满足现代新农民精神文化的需求,以此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四要做好生态振兴,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农村生态是全民族社会整体生态优化的基础,是乡村乃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要,也是生存危机振兴生态的迫切需要。做好乡村生态振兴,其一,要树立生态振兴第一思想,这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其二,生态振兴的主体是农民,要建立农民主体、政府组织、社会参与的振兴机制;其三,确定生态乡村发展的公共产品性质,推动生态景观化、精品化、资源化,创新生态产业与生态产品;其四,遵循生态规律,推进绿色循环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其五,推进生态文明在乡村的实践。将生态文明知识、文明生活、文明制度、文明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五要做好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乡村组织振兴的目的,是为了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完成乡村振兴与未来乡村发展的战略任务。乡村组织振兴,其一,必须明确党支部的核心地位,创新党支部的作用。党支部的振兴是乡村组织振兴的龙头与关键;其二,发展多元组织载体,通过产业、活动、产权合作、社区生活组织农民,使组织载体成为教育农民,服务农民,激发乡村活力的重要力量;其三,面向乡村民众需求,创新组织功能。要使乡村现代组织成为乡村农民的组织,成为乡村居民生活的靠山。

(作者: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成都《先锋》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谢倩、黄瑾)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