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黑龙江《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用光影唤醒历史“春天”

——有感于党教纪录片的“抢救式采访”

崔晶 柏爱华

2018年07月30日14:40    来源: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这是一次来自历史的邀约,这是一份不能忘却的纪念。在岁月的淬炼中,那些存在于历史典籍中的尘烟往事沉睡在我们的记忆中,等待着唤醒。而挖掘这些精彩的过往并用光与影来再现,则是肩负着教育党员群众使命的党员教育片的情怀与责任。每一部党教纪录片,都是在与时间赛跑,最终的奖励就是党员群众能够乐享的精神食粮。

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山东省青岛市委组织部摄制了16集电视纪录片《青岛抗战岁月》。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难能可贵地采访到了那些为数不多的亲历过抗战的民族英雄,并将诸多鲜见于世人的历史细节一一还原在观众面前,从而奉献出一场宝贵的历史视听盛宴。

时不我待——“抢救”重在“快”。岁月无言,一去不返。七十多年前那场战争的亲历者大多已经故去,少数健在的也已是耄耋之年,对他们进行“抢救式采访”是当务之急。有幸的是,《青岛抗战岁月》系列片几经努力,采访到了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担任青岛特别支部书记的李欣将军以及当年一起在青岛从事地下工作的战友王桂荣,二人都以清晰的思路回顾了在青岛走上抗日道路的经过。他们的身影在镜头中出现本已弥足珍贵,对历史往事的回顾与描述则更为片子增添了可贵的文献价值。正如《青岛抗战岁月》一样,党教纪录片的“抢救式采访”,一方面要争分夺秒地去采访历史珍贵人物,尽最大努力把握好当时历史时段难能可贵又可能稍纵即逝的“历史遗产”;另一方面,则要尽可能充分地调动珍贵人物“口述历史”的积极性,让他们将宝贵回忆娓娓道来,以迅速的实践步伐填补史实记录空白。

精雕时光——“抢救”贵在“准”。“抢救式采访”要快,但不能乱了分寸,“准确”是记录史料的首要原则。这里的准确,不只是强调史实材料的真实无误以及与历史情形的高度吻合,更要强调逻辑结构的理性准确。在有限的时长内,如何在大量素材中挑选出最有典型性、最具代表意义抑或是最为鲜见的材料体现着制作者的理性判断和艺术水准。只有在还原历史的过程中保持理性思维,观者才会从直观的感性体验中提炼出理性认知,为历史记忆拭去时光浮尘之余勾勒出清晰框线,雕刻进令人深思难忘的时光印记。比如,《青岛抗战岁月》系列片认真梳理了自1914年日德战争开始,青岛两次被日本侵占后社会各界开展的对日斗争和发生的重大事件,素材丰富且逻辑清晰。这是源于制作组在拍摄前期便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调查采访和研讨论证工作,综合比较素材的调用方案,并最终确定依照时间顺序,围绕人物和事件两条脉络分别展开叙述,让一个个历史瞬间准确有序地“绽放”在观众眼前。

不忘初心——“抢救”意在“教”。我们深情地回望历史,不只是简单地去追忆那些当年抛头颅、洒热血将炽热生命献给民族救亡战争的英雄们的伟大事迹,更要去还原民族英雄的抗战信仰和民族精神,通过复苏历史情怀来振奋时代精神。在《青岛抗战岁月》系列片中,制作组特邀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多个权威部门的历史专家召开选题研讨会,搜集报道了诸多在此前的官方报道中鲜有出现的历史细节。比如,首次使用了最新发现和首度公开的1938年日本原版画报、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馆藏汪伪政府电影资料、青岛市档案馆馆藏《青岛受降》电影资料、青岛籍赴日劳工十年前录制的口述影像资料等,富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以立体的光影形式呈现这些难得一见的历史细节,让观者在心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同时,能更多地去反思历史、正视现在、展望未来,用辉煌历史中一以贯之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来教育引导党员群众,教育引导他们始终团结在党的旗帜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才是我们拍摄党教纪录片的终极目的。

用光影传承民族精神,党员教育工作者永远责无旁贷。

(原载于《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杂志2018年第7期)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谢倩、闫妍)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