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王晓棠:我是一个兵

陈耀辉

2018年07月10日14:48    来源:吉林日报

从《神秘的旅伴》中的小黎英,到《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金环、银环;从《英雄虎胆》中的女特务阿兰,到《海鹰》中的民兵连长玉芬……著名电影艺术家王晓棠为我们留下了珠串般金灿灿的芬芳记忆。采访王晓棠,是我计划已久的工作任务。六月初的北京,天朗气清,繁茂苍翠的大树洒下一路浓荫。三日至八日,趁着在北京参加中宣部培训班的间隙,我来到王晓棠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工作室。

王晓棠,专业技术一级,中共十四大代表,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影协副主席,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少将军衔。王晓棠在上世纪60年代,是影坛上最耀眼的明星。后以厂长的身份,组织创作了《大转折》《大进军》《较量》等一批极具影响力的精品力作。自从走上电影艺术道路那一天开始,王晓棠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电影事业而奋斗。

如此辉煌的轨迹,又有着怎样的起点呢?

当兵,你敢不敢

很小的时候,王晓棠就显现出了出众的才华,人长得漂亮,文章写得又好。她曾经代表重庆市巴蜀中学参加讲演比赛,夺得了全市第一名。王晓棠的班主任刘家树,是周恩来领导下的党组织派往学校建立支部的地下党员。刘家树惊叹于晓棠的天赋和才华,叮嘱她一定报考“上剧专”(即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可去找校长熊佛西。

1948年春,王晓棠随父母回到了南京。同年冬天,举家迁居杭州,就读于浙江省立女中。毕业后,她遵照刘家树先生的建议,决定报考上海剧专。因对上海不熟,晓棠母亲的朋友吴鸿翼辗转托人,联系到了著名演员赵丹的妻子黄宗英。黄宗英热情地接待了晓棠,但遗憾地告诉她,表演系今年不招生。

看着一脸失望的王晓棠,黄宗英笑着问她:“当兵,你敢不敢”?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参军意味着可能去前线打仗。18岁的王晓棠想都没想:“敢”!

黄宗英说,我大哥黄宗江在部队工作,过几天就要从北京来上海招人。黄宗英让王晓棠耐心等待。结果,这一等却等来了另外一位贵人——赵丹。

几天后,王晓棠又如约来到黄宗英家里。两个人正在客厅聊天,一个中年男子腋下夹着一卷草席,从屋里走出来。王晓棠一看,这不是赵丹吗!她头年刚看过电影《武训传》,几乎就在同时,赵丹也发现了王晓棠。他稍作犹豫,便从门口折了回来,热心地跟王晓棠聊了一个多小时,这一聊,就发现了她在京剧方面过人的才华。

王晓棠有着扎实的“梨园功”,曾经师从京剧名伶郎定一,不仅能演《红鸾禧》《铁弓缘》和昆曲《春香闹学》《游园惊梦》等戏。见到赵丹时,她已会三十多出戏。

当时,军队正建总政文工团,拟设歌舞团、话剧团、京剧团、越剧团、杂技团,来上海就是邀京剧和越剧的名角。黄宗江负责邀越剧团的。赵丹建议王晓棠,一定要去总政京剧团。

设想虽好,事情的进展却有波折。黄宗江告诉赵丹,当时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长陈沂说了,这次只邀名角,就连大学生都不考虑,甭说高中生了。用黄宗江的话说,王晓棠“门儿都没有”。赵丹把黄宗江拉到一旁很坚定地说:“这个女孩儿,你们一定要收!她现在不是名角,将来她会超过很多名角。”黄宗江被赵丹的坚持所打动,决定跟王晓棠聊几句。结果这一聊,发现王晓棠在京剧方面确实天赋异禀,于是写了个条子,将王晓棠推荐给邀京剧名角的人。

更有意思的是,来上海的小组给陈沂部长打电话,详细汇报情况并说他们发现了一个出色的女孩儿,当时长途电话费很贵,陈沂看了一下表说:“算了算了,你们说了这么久,这电话费已经超过你们回北京的旅差费了,回来汇报吧!”听了当面的汇报,陈沂终于拍板说:“如果她真是个人才,革命大熔炉嘛,我们可以培养锻造她。好,这个娃娃我们收了!”就这样,王晓棠被特招进了京剧团。1952年9月23日她踏上北去的列车。

当王晓棠入伍的通知书下来时,父母才知道女儿守了很久的秘密。去北京那天,晓棠的妈妈很舍不得女儿,就跟黄宗江说:“让我女儿留下吧,那边太冷了!”黄宗江说:“伯母,您就放心吧,把她交给这七个字——中国人民解放军!错不了!”

就这样,这个聪明伶俐、才貌出众的18岁姑娘,开始了她一路灿烂的人生。2002年,在王晓棠参军50周年的朋友聚会上,黄宗江玩笑似地说,“没想到我这个小干部,居然招了个大将军!”

去吧,你能行

王晓棠到京剧团以后,正赶上1952年全国扫盲,当时团里的人包括很有名的演员文化程度都低,全团测试就属王晓棠的文化程度最高,她成了兼职文化教员。

她每天五点起床练功,练完功之后再跟大伙儿一块开展文化学习。她批改作业常常到凌晨2点。结业的时候,大家集体为王晓棠报请了三等功。

1953年京剧团奉命前往大西北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当时演的都是折子戏,战士在内容理解上有些难度,所以需要一个报幕员,将每出折子戏的内容向观众介绍清楚。王晓棠形象靓丽,口才伶俐,成为报幕的不二人选。大西北八个月,从酷暑到严冬,王晓棠每晚都在露天广场报幕,受到广大官兵的欢迎。回忆起这段经历,王晓棠幽默地说,过后才知道,原来自己不是靠演电影出名,而是靠报幕出名的。

当时所有的部队、地方文工团,都照着王晓棠的标准来选报幕员。回京后,总团领导们看了汇报演出,很快将王晓棠调到了当时最火的话剧团。王晓棠到了话剧团不适应,她喜欢京剧团刻苦练功的氛围。到了话剧团,她还是每天早晨坚持练功,一直练到文革不能再练了为止。

王晓棠的特点是,干什么都十分努力,干就要干好。管化妆,跑群众,都十分认真,勤奋刻苦成了她一生的习惯。王晓棠说:“要认认真真,不得有一丝一毫马虎地对待哪怕是最短暂的一个镜头、台词里的一个字儿。搞艺术,你付出千倍万倍的努力都未必成功,何况根本不努力。”

1955年元旦,团里放了3天假。雪后的北京格外冷,大家不是在睡懒觉,就是在烤火炉。王晓棠穿着单薄的衣裤在操场上压腿。这时从大门外来了两个不速之客,改变了王晓棠的命运。过了两天,王晓棠在食堂拿着饭盆正要吃午饭,坐在她对面的演员里坡(饰演过《回民支队》的马本斋等)说:“晓棠,你知道吗?长春电影厂来了两个导演,要你去拍电影。女主角他们选了好久都没有合适的,最后定了你。”

拍电影,对王晓棠来说很意外,甚至有些不知所措。里坡鼓励她说,“去吧!你能行!”这么多年过去了,王晓棠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是红了双眼。“我一下子就把头低了下去,眼泪噼里啪啦地掉进饭盆儿里,因为从来没有人和我说过这么温暖的话。”

从《神秘的旅伴》到《边寨烽火》

过后王晓棠才知道,那天来的两个人,一个叫林农,一个叫朱文顺,他们要合拍一部电影《神秘的旅伴》。他们选了很多女演员都感觉不合适,便到北京来选人。听说总政京剧团有个报幕员特别棒,就从京剧团找到话剧团。就这样,开启了王晓棠神奇的电影之旅。

谈到首次拍电影,王晓棠这样回忆:当时被选中到长影拍电影的事情在话剧团传开后,有个女演员不以为然,说去吧,试试,不行,再卷铺盖回来。我心里憋了一口气:一定把这个角色演好了再回来。

就这样,王晓棠踏上了从北京开往长春的长途火车,来到位于红旗街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对于首次拍电影的王晓棠起初并不顺利。因为长影那么多女演员,能歌善舞的有,演过很多戏的有,结果弄了一个什么都没演过的“生坯子”来,都很不服气,不欢迎她。

王晓棠提醒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既对不起导演林农,自己也没法回团。所以王晓棠特别用功,特别虚心,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1956年春节期间,《神秘的旅伴》全国公映,王晓棠扮演的“小黎英”一炮走红。

一天,传达室的老陈在门口喊:“晓棠,你的汇票”。王晓棠接过一看,是一张300多元钱的汇款单。那个年代工资都很低,300多块钱算是一笔巨款了。钱到底是谁汇的呢?王晓棠一时云里雾里。后来才知道,《神秘的旅伴》这部片子得了“好快省”奖金,特别奖励了王晓棠。当年的《大众电影》专门采访了她,照片还上了杂志封底。

王晓棠并没有骄傲,反而更加谦虚,更加勤奋。当时卸妆用的纱布特别难洗,都是厚厚的油彩,她一次洗几十条。她仍旧像以前一样跑群众,装油彩盒。王晓棠回忆道:“我觉得,一切才刚刚开始,我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谦虚谨慎这个意念一直伴随着我。”

1957年的一天,王晓棠正在排话剧,突然有人跟她说,林农导演在电影招待所等她。见到王晓棠,林农开门见山:“我刚刚从昆明飞过来,我们正在拍一部彩色片,已经拍了将近一半,女主角戏不行,想换成你。”

这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边寨烽火》。当时国内还没有彩色胶片,是花外汇从德国进口,非常昂贵,而且这部影片是要拿到国际上去参赛。中途换将,对林农还是王晓棠来讲,压力都十分巨大。但林农和王晓棠两个人有一份默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影片的摄影师叫聶晶,是《神秘的旅伴》的摄影,后来也拍过《青春之歌》等很多好片子。聂晶知道剧组里对更换女主角看法不一,于是向导演建议,将技术掌握的镜头变成女主角的特写来证明换上王晓棠是正确的。林农对王晓棠说:“现在拍一个你的特写镜头:丈夫跑过界河,到国民党那边去了,你思念他——预备——开始!”

云南遍地鲜花,王晓棠低头摘了一朵花,抬起头时已是泪流满面,几秒钟就进入了创作的氛围。现场的人鸦雀无声,好多人都看呆了。

王晓棠用实力证明了自己。若干年后,林农导演在中央电视采访他时说:“这个王晓棠,她的镜头,她的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一开龙头就有,要大就大,要小就小。”

我是一个兵

1958年3月,王晓棠从总政话剧团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在八一厂期间,王晓棠的事业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在电影《英雄虎胆》中,她扮演了女特务阿兰。这是一个完全颠覆以往形象的角色,她那美丽容颜婀娜身姿演绎的伦巴舞,迷倒了那个时代的所有人。

在此之后,她相继出演《海鹰》《鄂尔多斯风暴》等优秀影片,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1963年,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上映,王晓棠一人饰演孪生姐妹金环和银环,再次成为亿万观众瞩目的焦点。1964年,王晓棠荣获中国电影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那一年,部队观众投出的10万张有效选票中,填写的竟全是王晓棠一个人的名字。

1992年9月,经过岁月磨砺、军旅熔铸的王晓棠,成为八一厂有史以来第一位女厂长,也是中国电影史上唯一跻身女将军的演员。

尽管一路走来,风光无限,但是王晓棠一直保持谦虚低调的作风。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为她举办的专题展上,有这样一段话:她是明星,她是艺术家,她是将军,但她自己说:“我是一个兵。”

是的,王晓棠始终这样提醒自己:我首先是人民军队中的普通一兵。1958年电影《边寨烽火》上映的第二年,王晓棠因在片中的出色表演,获得第十一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颁发的大奖。按照斯拉夫语翻译过来,应该是“优秀青年艺术家奖”,也可以翻译成“优秀青年演员奖”。但王晓棠一直把它说成是“青年演员奖”。

得奖后,有记者找到八一厂剧团团长,说要请王晓棠写一篇文章,谈谈获奖的感受。王晓棠婉言谢绝了,她说:“本来这个角色不是我的。我演了得了这个奖,我要不演,别人演可能也会得奖”。

王晓棠在很多场合都讲,其实她有很多盲区,很多事都不懂。她最反对倚老卖老,曾经说过:年轻的时候你很平常,好不容易熬到老了,人家把你当成老艺术家,实际上你要反思自己够不够这个称号。人家那么说你,也可能是敬辞,你自己就当真了,这可不行。我一直不认为我是什么老艺术家,我还有很多差距,怀着这种心态,我就会活得轻松些。我只不过是一名军人,演了多年的电影,后来转岗,从演员到导演编剧,后来又当厂长。我不是在当官,只不过是换了个岗位,有机会为大家提供更多的服务,培养更多的人才。

青春是一种意念

王晓棠无疑是电影艺术领域的常青树,关于“青春”,她有两个方面的理解。

首先,青春是美丽的,青春是美好的。同时,青春也是稚嫩的,是需要呵护的。结合自己年轻时的经历,王晓棠特别理解年轻人,特别珍惜有才华的青年人。当上八一厂厂长后,她大量提拔启用年轻人,为人才的传承接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王晓棠既是演员出身,又当过编剧、做过导演,能编能导能演。她把所有的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年轻人,让自己成为这些年轻人坚实的后盾。

王晓棠对青春的另一个理解是:青春是一种意念。你只要永远怀有一种追求,你就永远拥有青春。所谓永葆青春,就是永怀青春的意念,如果你没有这个意念了,哪怕你正值芳华,也会显得垂垂老矣。要想青春常驻,就要自己一直有一种生长的东西,永远充满好奇,崇尚创造。

王晓棠特别喜欢塞缪尔·厄尔曼的一篇名为《年轻》的文章,她还为我们朗诵了一段:

年轻,并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时光,也并非粉颊红唇和体魄的矫健。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一股勃勃的朝气,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缕东风……

一定有比金钱更贵重的东西

谈到中国电影,王晓棠认为这个问题很大很难谈。她说:“现在人们都在抱怨浮华太多,向往真朴之情。我想,人间总是有一种东西比金钱更可贵。这正是我们想通过作品表达的一种平凡而又崇高的精神境界。”

王晓棠除了植根八一厂,先后在长影、上影拍过影片,改过剧本。她深知当时四大厂的规则,当时的演员只有一条,用功拍好戏。目前,中国电影市场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她认为,电影是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电影的产业化,投资门槛过低,谁有钱谁就可以投资,谁投资谁就可以指手画脚,就可以指定演员。一些片子的格调问题,一些演员的身价问题,一些制片方简单拼流量、拼颜值、拼小鲜肉等问题,被媒体和观众吐槽,影响了观众对行业的信任度。这必将损害应有的规则,失去电影市场应有的规范。中国电影要从大国转变为强国,必须解决好电影市场的规范化问题。

做导演时,王晓棠一直坚持培养新人的原则。她认为,如果所有导演都喜欢用现成的,演、导、编等等要价越来越高,最后变成了无休无止地追求金钱利益,忽视了社会效益,就无法实现电影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偏离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对于电影从业者来说,要从根本上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理念和宗旨。票房固然重要,但电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社会功能。

王晓棠一直提倡,电影人要懂得培育观众,提高观众的鉴赏能力。不能一味地迎合低层次的需求,越迎合越差,最后的结果就是流于粗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新时代,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这需要电影人从一点一滴做起,提高电影受众的审美水平。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要从最小的小事做起。

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理念,王晓棠愿意与所有的年轻电影人共勉。

吉林是我的福地

当我问起她对吉林的印象,王晓棠满含深情地说:“吉林是我的福地,我对那里充满了感情。”

长春是中国电影的摇篮,也是王晓棠电影梦开始的地方。

1955年,王晓棠被导演林农选中,只身来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出演了她的第一部电影《神秘的旅伴》,她那美丽清纯的形象永远定格在吉林人的脑海之中。

1992年王晓棠担任八一厂厂长之后,深感责任重大,使命艰巨。当时八一厂厂领导中,多为纪录片出身,她非常需要一个懂故事片的副厂长。王晓棠非常感谢吉林省委的大度与支持,使长影一位副厂长经总政干部部门考察,调入八一厂,成为她的得力助手。

王晓棠认为,吉林有一个特色,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拍得好,有生活,接地气。现在很需要现实题材的电影,而且要真正深入生活,沉下去。王晓棠觉得长春很有优势。

2010年,王晓棠担任第十届长春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2015年,在吉林市,王晓棠荣获第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关于王晓棠和吉林的故事,一直在续写……

采访手记:

见到王晓棠,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优雅从容,以及岁月不能抹去的美丽。让我无法确信,这是84岁高龄的老人。在她的身上,仿佛有一层可以照亮别人的光晕,或者称之为气场,不过我更愿意认同晓棠老师的说法,这是青春,永恒在真正艺术家内心的意念。

在整个采访中,她思路清晰,语言生动。提到一些往事发生的时间和细节,她都记忆犹新,说起来绘声绘色。中间她还想着嘱咐工作人员,给等在门外、开车陪我来的朋友送去水和冷饮。

告别晓棠老师出来,已近晚上九点,夜色中依依惜别,车子开动了,她的手臂仍在桔黄色的路灯下挥动着。车行缓缓,路灯从后向前延展,仿佛温暖的容颜,关怀着过去和未来。

路上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艺术?时代精神的塑造需要怎样的艺术家?

纵观王晓棠成长的道路,她的付出,她的荣耀,虽然有艰辛,成就却是巨大的。当年的人民军队,不仅是大熔炉,也是个大学校大家庭,要求严格,风气端正,能够培养有共产主义信仰乐观向上的精神。人生的目标,事业的方向,一辈子的道路,都很明晰。

军队的熔炉把王晓棠熔铸成了纯金,因此她的心灵,她的才情,能够散发出耀眼的人格的光辉,这才是完整的美。这样的精神,融入这样的美,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应有的。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