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森 张文博
2018年06月28日09:15 来源: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党建新媒体方兴未艾,正蓬勃发展,对于党建工作来说可谓一个难得的创新机遇,模式的探索、内容的创新近年来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形势十分喜人,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可以说,党建新媒体便如一束新时代的阳光。可是,阳光照到人身上,也是会留下影子的。近年来有些地方在党建新媒体建设上,步子大了些、负担重了点,摊子大了些、基础薄了点,声势大了些、实效差了点,压力大了些、意见多了点。
这“一些”和“一点”是怎么产生的?在发展党建新媒体的进程中,一些地方强调格局要大、发展要快、推广要全覆盖,缺乏科学调研和总结、合理改进和布局,省略了二万五千里,想一步走完新长征。殊不知,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稳扎稳打的部署,加法也是可能做成减法的。近期有基层党员反映他们有种被“网”住的感觉,因为需要关注的媒体平台太多;也有基层组织反映经费短缺,因为需要筹建的项目太多。“党建+新媒体”加的是党建正能量,而不是负担。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稳扎稳打、务实求真,不要做成“政绩工程”。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整合理念,进行整体规划和战略布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发展党建新媒体的确时不我待,但不能因此就不讲规划、一味求快,不讲战略、忽略整合。应该充分利用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已建成的微信公众号、手机APP、教学辅助网站等成熟平台,发挥整合优势,节省人力物力,避免重复建设。要一步一个脚印,做成一个项目,就要把它做实做好,不能“黑瞎子掰苞米——掰一穗扔一穗”。
其次,要强调个性化发展,结合本地实际与时俱进。党建新媒体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要切实为本地发展服务的。所以不管推出什么模式、推送什么内容,都要紧密结合本地中心工作,充分考虑本地实际需要。比如本地是特色产业集中区,那么就要将服务特色产业发展作为一个战略定位。在形式上,适应本地特有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和生活习惯;在内容上,结合本地产业热点,提供个性化服务。内容和形式也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基层反馈进行合理调整,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从而切实收到实效。在平台建设上也要充分考虑本地实际。比如本地经济底子薄,就应尽可能利用免费资源。现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如此发达,低成本和免费资源其实唾手可得。
再次,要尽可能减轻基层负担,减少硬性推广。发展党建新媒体,一要避免给基层组织造成负担,二要避免向基层党员施加压力。在投入上,要强调顶层设计,不给基层组织增加负担;在推广上,要强调人性化推广,不强迫基层党员转发、点赞,不以“紧箍咒”式的硬性推广影响基层正常生产生活。比如,有的农村老党员眼神儿不好,也不习惯使用智能手机,就不要强求他们关注微信公众号、下载手机APP。要尊重有特殊情况的党员的学习习惯和信息获取习惯。
最后,要以形式制胜,以内容为王,以服务留人。发展党建新媒体,在形式上,要优先采用最适合本地的。比如有的地方山大沟深,我们就要在网络畅通上做文章,推进宽带进村,开通免费Wi-Fi;比如有的地方是劳动力输出大户,就要着眼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发展网络党务。在内容上,要抓住“内容为王”这一根本性的发展要义,不断创新内容的表现形式,不断提升内容的鲜活生动,不断强调内容的准确对焦。要多采用动漫、H5等新鲜的表现手段制作内容。还要转变制作观念,让内容贴近社会热点和百姓生活。在服务上,要把服务基层党员群众作为立足点,不断开发服务功能、拓展服务内涵、扩大服务范围。
总之,建设开发党建新媒体是当务之急,但在实施上却要科学规划、合理拓展、有效落实,真正把阵地建在基层党员群众心坎儿上,把根系深植在基层丰沃的土壤里。
(原载于《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杂志2018年第5期)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