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侨联文库>>侨史资料
《中国侨联60年纵览》第五章 全国侨联第五届委员会(1994年6月---1999年7月)第四节
2017年03月24日16:21  来源:中国侨联

第四节 中国侨联第五届委员会期间的组织发展概况

一、组织管理及制度建设

加强侨联自身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是侨联组织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换届后,着眼于整顿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改进服务质量,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率领下,中国侨联首先加强了自身的改革与建设:

(1)加强了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都通过党组和主席会讨论决定。

1995 年4 月,五届中国侨联党组接受了中组部的届中考核,这次考核也对中国侨联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6 年6 月,为了加强中国侨联各部(室)领导班子建设,实现领导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中国侨联还参照有关文件制定下发了《中国侨联部(室)领导班子工作规则》。该规则规定了中国侨联各部(室)领导班子的工作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及基本要求和纪律要求,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了各部(室)的工作制度、会议制度、出差和外事活动报告制度,以及学习和请假审批制度。

(2)为进一步加强各级侨联机关建设,逐步建立健全符合侨联性质和特点的机关人事管理制度,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素质和机关工作效能,在中组部的支持下,根据《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章程》,并参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国发[1993]78 号),1994 年8 月23 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以组通字[1994]24 号文,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民政府,及中国侨联党组发出关于印发《归国华侨联合会机关参照<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管理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中指出,中央决定,在国家行政机关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同时,各级侨联机关参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进行管理。这是侨联机关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该实施方案协助地方侨联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干部管理体制不明确,干部行政级别不落实等问题,推动了各级侨联机关的组织建设。在1996 年度机构改革中,中国侨联机关正式开始实行参照公务员过渡,省一级侨联也都予以保留,并在编制体制上进一步明确,充分体现了党对侨联工作的重视和关心,从而使各级侨联机关改革进入新阶段。

(3)落实机构改革方案,理顺机关内部及企事业单位管理机制。1994 年12 月27 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审核,并报国务院领导和中编委领导批准,《中国侨联机构改革方案》正式确定下来(中编办[1994]202 号)。该方案根据为经济建设服务,进一步加强群众工作和参政议政、维护侨益、海外联谊等项工作的需要,对中国侨联机关的主要职责作了适当修改和进一步明确,基本理顺了机关内部机构。

在这一方案中,中国侨联机关行政编制定为95 名,其中领导职数有:主席1 名、专职副主席6 名,秘书长1 名、副秘书长2 名,司局级部室领导职数13 名(含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1 名);内设5 个部、室和机关党委:办公室、组织人事部、法律工作部、文化联络部、经济联络部、机关党委,另有直属企事业管理部与办公室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并设“离退休干部处”(工作人员5 名单列)。在这些职能部门中,经济工作部是重新恢复的,显示了新一届中国侨联把为经济建设服务放在首位的考虑。

根据这一方案,中国侨联直属事业单位有5 个,即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设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8 名)、中国侨联机关服务中心(设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5 名)、中国华联经济律师事务所① (设自收自支编制70 名)、中国华侨出版社(设自收自支编制70 名)、《海内与海外》杂志社(设自收自支编制20 名)。随着中国侨联华侨博物馆筹建工作的逐步推进,1996 年2 月27 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又以中编办字[1996]40号文件,批准成立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并同意在筹建期间,设置筹建办公室,暂核定筹建期间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5 名。

此外,为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更广泛、生动地联系、团结海内外华侨华人,中国侨联于1996 年初正式接管并主办了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刊名、中国惟一以人物为重点的综合性大型新闻期刊《中华英才》中文版(半月刊)和英文版(双月刊)。

为加强和发挥机关职能部门的作用,换届后,五届侨联还逐步配齐了机关各部门领导。同时,加强了对直属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对直属企事业单位逐一进行调查、考核审计,帮助企业抓好班子建设,逐步理顺了企业与机关的领导关系。

此外,根据事业单位、社团单位和企业单位(不包括挂靠企业)的不同特点,五届侨联进一步明确了分类管理制度,即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企业单位实行企业人事制度,社团单位参照实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对于机关各部室,则配合参照公务员制度的实施,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1997 年底,中国侨联机关参照管理入轨工作顺利完成,通过了中组部对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工作的检查验收。

换届后, 中国侨联还为改善机关工作条件进行了多方努力。1995 年底,中国侨联搬至原国务院侨办办公大楼,增加了办公面积。在改善办公条件的同时,五届侨联还为职工解决了8000 平米的住房。这是中国侨联首次大批量地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干部队伍的作用。

(4)进一步加强了与地方侨联的联系和工作指导。如继续参加省、市侨联的换届工作,到部分省市开展调查研究,参与执法检查活动,对地方侨联的编制机构等问题积极与有关部门进行协调,等等。各级侨联通过换届、机构改革,机关的建设也得到明显

---------------------------------

① 1995 年7 月,根据司法部36 号令,即《律师事务所名称管理办法》,中国侨联将所属“华联经济律师事务所”更名为“华联律师事务所”。

加强。有的省、市侨联开始重视和加强与侨办、人大侨委之间的联系与协作。江西、福建、浙江、上海、无锡等省、市侨联都建立了“三侨”联系制度,便于发挥“侨”的整体作用,更好地为侨服务和维护归侨侨眷的权益。

中国侨联五届委员会期间,中国侨联还通过召开全国组织人事工作会议,推动各级侨联加强干部队伍和侨联组织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努力为更好地开展侨联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1996 年4 月16 日至17 日,中国侨联党组在京召开中国侨联组织人事工作会议,这是中国侨联第一次组织人事工作会议。

郭麟恭副主席代表中国侨联党组作了《认真贯彻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和中国侨联五届二次全会精神,大力加强侨联干部队伍建设的报告》。会议就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培养选择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企事业干部管理、加强人事部门自身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讨论,并明确了今后组织人事工作的方向,对进一步加强中国侨联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1998 年4 月上旬,中国侨联又在京召开了第二次组织人事工作会议。会议重点研究讨论了加强各级侨联领导班子建设和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问题。杨泰芳主席作了《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加强侨联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讲话,郭麟恭副主席作了《按照高素质的要求加强侨联干部队伍建设,为把侨联工作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提供组织保证》的讲话。会议认为,侨联作为全国性人民团体,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大好形势下,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把侨联工作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取决于领导班子建设,取决于干部队伍状况;因而,要充分认识加强侨联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得力措施,按照“高素质”的要求,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积极培养选拔优秀的年轻干部,切实加强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使侨联工作有新的推动,为侨联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干部队伍培训

换届以后的中国侨联正值国家已进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时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六十年代从事侨联工作的老同志退、离工作岗位,接替他们的是一大批于20 世纪80 年代或90 年代初期充实到侨联队伍的新同志。这些同志大多年纪轻,有朝气,文化程度高,但相对而言,他们对侨史了解不多,侨情不甚熟悉,侨务工作方针政策领会不深,缺乏开展侨联工作的实际经验。另外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国内、国外的侨情也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国内活跃在各条战线的归侨、侨眷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侨乡经济和侨属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海外华侨、华人新一代正在崛起,他们的知识层次越来越高,有不少已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成为推动居住国经济、科技、文化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侨情,侨联干部必须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因而,加强干部培训,便提上了中国侨联的议事日程。

1995 年5 月22 日至6 月4 日,中国侨联举办第一期干部培训班。参加培训班学习的有来自28 省(区、市)的侨联机关干部和地(市)侨联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共43 人。主要课程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侨史与侨情、侨务方针政策与侨务法律法规、侨联工作和其他涉侨知识讲座。这期培训班,不仅在提高侨联干部素质方面收到了成效,而且为中国侨联和地方侨联开展培训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侨联与地方侨联、地方侨联相互之间的联系。

在此带动下,浙江省侨联于1995 年夏举办了首期浙江省侨联领导干部研讨班。江苏省南京市侨联也于1996 年9 月19 日至21 日举办了为期两天的“归侨侨眷中青年骨干培训班”。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部署,加强对干部的培训,提高侨联机关干部,特别是处以上领导干部基本素质,1998 年2 月24 日至3 月4 日,中国侨联举办了第二期干部培训班。本期培训班安排了10 个系列讲座:“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国两制与统一战线”、“国家人事制度改革与人力资源开发”、“领导方法与领导艺术”、“领导能力的开发”、“人民团体的民主参与与监督作用”、“经济体制改革与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行政伦理与机关干部职业道德”、“侨史侨情概述”,使参加培训的同志扩大了知识面,打开了理解问题的思路,从理论上、思想上提高了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认识。

侨联组织的性质与特点,还决定了侨联干部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必须了解和熟悉新时期党和国家制定的有关统战工作、外事工作,特别是侨务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为此,中国侨联和地方侨联还举办了其他多种学习班,如中国侨联经济管理干部培训班① 等。为更好地保证侨联干部培训工作的正规化、制度化和专业化,中国侨联还争取到中编办批准(参见1997 年7 月28 日中编办字[1997]100 号文件),同意中国侨联成立干部培训中心,并计划筹建侨联干部培训基地。

由于注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各级侨联领导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层次都有了较大改变。省级侨联驻会主席平均年龄为51.5 岁,比上届1994 年时的54.9 岁下降了3.4 岁;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所占总人数的比例从88.8% 提高到92.5%。

三、各级侨联组织发展及其活动的主要特点

在中国侨联成立40 周年之际,中国侨联对各地侨情和组织发展状况作了一次调查统计。统计表明,各级侨联通过换届、机构改革,发展下属和外围组织,以及加强地方

-------------------------------------

①中国侨联第五届委员会期间,中国侨联先后在北京工业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共中央组织部培训中心兴办过三期经济管理干部培训班,对提高侨联系统干部的经济管理水平,指导侨联系统清理整顿和企业改制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侨联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合作,从而增强了活力,壮大了实力。这一时期各地侨联组织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可概述如下:

(一)各省、自治区侨联组织发展和侨情概况

3

4

(二)各地侨联活动主要特点

1.各地侨联之间进一步加强了横向联系

这一时期,各地侨联之间横向联系趋势增强,以地区为依托和整合的侨联活动更趋活跃。1994 年11 月22 日至26 日、1995 年10 月11 日至17 日和1999 年5 月18 日至22 日,福建、上海、浙江、山东、江西、江苏、安徽六省一市侨联及其下属的部分地(县)市级侨联先后在福建、江西和安徽召开三次华东六省一市侨联工作研讨会,通过实地考察,交流侨联工作的经验,研讨新时期侨联如何进一步开展活动的问题。1996 年3 月30 日至31 日,江苏南京市侨联发起举办了首次省会和部分城市侨联工作研讨会。1996年8 月,“96 苏南城市侨联工作研讨会”在无锡召开。1997 年7 月29 日至8 月1 日,东北三省在黑龙江牡丹江市召开了第四次侨联工作研讨会。此外,1994 年9 月和1995年8 月先后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和青海西宁市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西北五省(区)侨联工作联席会议。①

侨联要紧密配合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工作。因而,一些侨联还着眼于地区经济发展举办了专题研讨会。如,1994 年底,在福建召开了六省一市侨联经济工作座谈会;1995 年6 月28 至30 日,中国侨联在江苏省张家港市首次召开了长江沿岸省、市侨联经济工作研讨会。

有的省、市侨联还开始重视和加强“三侨”(侨联、侨办、人大侨委)以及其他相关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协作。江西、福建、浙江、上海、无锡等省市侨联都建立了“三侨”,乃至“五侨”(上述“三侨”加上政协港澳台侨和致公党)联系制度,便于发挥侨的整体作用。1996 年秋,浙江宁波市侨联与该市政协“三胞”联谊委员会、市人事局留学回国人员工作站一起,联合开展留学回国人员情况调查。

有的侨联通过自下而上的走访,及时掌握有关动态信息,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如苏南地区侨联于1996 年5 月联合走访全国人大侨委、中国侨联和北京市侨联。

2.各地侨联立足基层多方开展增强组织活力的新探索与新尝试进一步重视基层侨联组织经验活动的开展,是这一时期各级侨联组织发展和开展活动的另一个特点。1994 年12 月7 日,陕西省侨联召开了西安地区基层侨联负责人会议。1996 年5 月2 日,天津市侨联召开了各区县侨联经济工作座谈会。1996 年5 月14 日至15 日, 浙江省侨联召开了侨联工作经验交流会。1996 年11 月29 日,北京市侨联召开各城区侨联经验交流会。1998 年12 月,上海市侨联召集全市各区、县侨联的负责人及街道侨联联络组长、联络员等近600 人召开侨联联络员工作交流会。1997 年5 月16 日,中国侨联也召开了部分国家机关侨联负责人会议。

-------------------------------------

①第一次西北五省(区)侨联工作联席会议于1993 年6 月在甘肃兰州市举行。

为加强中国侨联与各地侨联的联系沟通,更好地为基层侨联服务,中国侨联通过《中国侨联通讯》于1996 年开设了读者热线服务语音传真电话。该年10 月12 日,中国侨联庆祝成立四十周年之际,向在各级侨联工作满三十周年的于淑兰等283 位同志颁发了荣誉证书。这既是对许多热爱侨联事业、长期默默奉献的基层侨联工作者的肯定和鼓励,也在一定程度上继续推动了基层侨联的工作。

这一时期,由于出国留学人员增多和大量新移民定居海外,国内侨眷人数也相应地大幅度增长,同时归侨侨眷“老龄化”和“空巢”家庭等问题不断突出,一些地方侨联有针对性地成立了颇具特色的下属和外围团体组织,增强了基层组织的活力。如,江西省南昌市侨联成立的“南昌市老年归侨侨眷联谊会”(1994 年5 月27 日)、江苏省南京市侨联成立的“南京市侨联老龄工作委员会”(1994 年12 月23 日)和“南京市侨联侨眷工作委员会”(1996 年12 月7 日)、常州市侨联成立的“离退休归侨侨眷联谊会”(1997 年),以及广东省成立的“归侨子女联谊会”(1996 年秋),等等。

中国侨联下属的社会团体与地方合作,开展了一些较有影响的活动,推动了组织的发展。如,在各级侨联的配合下,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在1994 年和1995 年两年间就新发展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300 余人,同时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更广泛的途径,也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1994 年10 月和12 月,协会还分别在广东和山西召开部分会员座谈会,通过交流心得经验,拓展了工作视野,也进一步团结了归侨侨眷及侨界的艺术工作者。1996 年11 月18 日,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在厦门大学召开了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来自全国数十个单位的近百名代表与会,选举产生了第四届理事会;完成换届会议之后,从19 日至21 日,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又与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以“世纪之交的海外华人”为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有19 个国家和地区的218 学者出席了研讨会,提交论文118 篇,会后出版了中英文论文集。这次会议对推动海内外开展有关华侨华人问题的学术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基层侨联的工作还出现了其他一些新思路和新气象。1996 年7 月4 日,江西省侨联在江西师范大学召开了首次高校侨联主席联系会,建立高校侨联主席联系会制度。浙江省宁波市侨联发动基层开展侨情积累活动,至1995 年已积累了12 类侨情资料,并在地方招商引资和对外宣传、联络工作中发挥了较好的效用。河南开封市侨联为配合当地的对外招商引资工作,于1996 年开展了“六个一”活动:即为振兴开封经济出一个好主意,提供一条有用信息,引进一批人才,引进一笔资金,引进一个项目,出口一批产品;他们整理编写的“部分华人财团在港机构”等5 种侨情资料,也为市领导和有关单位提供了一定的参考。1998 年4 月17 日,为了给委员们提供知政的机会,以提高参政议政的效果和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福建省侨联以“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引进工作”为主题组织开展了首次“委员日”活动。

所有这些都表明,为做好新形势下的侨务工作,增强组织活力,各级侨联立足基层进行了多种新的探索和尝试。


 


 


 


 


 

(责编:闫妍)

地方侨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