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培
2018年05月31日15:38 来源:先锋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今天,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以发展的理论和思想为理论武装,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断前进,让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地展现出来。这一进程不断地向世人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也让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在于马克思的伟大人格与崇高精神
马克思出生于19世纪德国的特里尔市。那时的欧洲从封建的、宗教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统治刚刚得以确立。在资产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进程中,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使各种新的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它们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宣扬着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价值追求。然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经确立,就使社会逐渐分化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财富以资本的形式不断在资本家手中积累和聚集,而在社会的另一端却不断滋长着工人阶级的贫困与苦难。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斗争。矛盾与斗争折射出残酷的现实,即资产阶级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解放的价值观念的虚假性。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既产生了对自由、解放原则的认同与信仰,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这种社会制度并不能保障人的自由,看到人类社会依然处于不自由、不解放的境地。正因如此,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为人类的自由解放事业而奋斗终身的伟大志向。
进入大学之后,马克思大量地研究哲学、历史和法律,毕业之后来到《莱茵报》做编辑工作。在办报期间,需要对关系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问题发表看法。这时,马克思原有的哲学信仰与现实之间产生了尖锐冲突。在青年马克思看来,国家本是正义和公平的代表,然而普鲁士政府不顾人民利益,却代表土地所有者对劳动者实行专制统治。此时的马克思义无反顾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对普鲁士政府展开猛烈的抨击。随后,报纸被政府查封,马克思便退回到书房,结合现实进一步深入研究国家、历史、经济和哲学理论,实现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将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原则上,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中。他看到,随着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在积极地投身工人运动的实践中,马克思发现工人阶级追求自身解放的革命斗志,然而这时的工人运动依然还是盲目的。他们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机器、工厂和资本家,但没有看到工人阶级受压迫的真正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工人阶级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没有意识到只有在解放全人类的革命中才能解放自己。工人运动缺乏的是科学的理论指导,于是,马克思恩格斯接受正义者同盟的邀请,写下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资产主义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光辉思想与科学精神
马克思一生的理论贡献极为丰富,直到今天仍然是值得我们不断发掘的思想富矿,人类社会的发展仍然能够从中汲取思想的力量。对于马克思的思想理论贡献,恩格斯曾作过这样的评价:“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运动规律。”马克思的这两大历史性发现,源于他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将辩证法的思想建立在唯物主义之上,从此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在时代的发展中闪耀着光辉。
马克思的思想让我们正确地认识了人所赖以生存的世界。他反对旧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将自然理解为完全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的客观对象是片面的认识。当然,在唯心主义的视野中,自然又失去它的客观独立性,它的存在完全取决于人的精神。在马克思看来,不论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它们对自然的理解都存在片面性。自从人类诞生时起,自然就不再是和人相独立的客观存在,相反,自然中处处都打着人类活动的烙印。自然不是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起变化的原因不是人的精神的运动,而是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马克思的思想不仅让我们正确认识自然,也让我们正确认识人自己。在马克思看来,人没有抽象固定不变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变化的。这是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并不存在这样的本质。马克思告诫我们,就其现实性而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换句话说,人的本质要在人所在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找,认识人的本质必须回到人所处的社会关系中,从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去把握人的生存状况。
这种思维方式自然地将对人和人的命运的思考带入到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视域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呈现出自己的规律,社会形态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所有制的层面来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从社会中人的关系层面来看,人类社会经历了从人对人的依赖关系,走向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而在未来社会则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产阶级学者往往鼓吹资本主义社会是最完美的人类社会,是永恒合理的形态。马克思用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永恒合理的社会是不存在的。马克思一生致力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奥秘,发现资本在追逐剩余价值的进程中必然陷入的生产与消费不可调和的矛盾。现实的人,不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阶级都受到这种生产关系的束缚,陷入在非自由的境地。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向无产阶级阐明了,只有消除资本占有劳动的逻辑,以及产生这一逻辑的现实基础,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产阶级才能在解放全人类的运动中解放自己。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一生致力于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为促进工人阶级的成熟与发展,为加快无产阶级革命的进程,为最终实现消灭存在着剥削和压迫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不断地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他的思想理论唤醒了被压迫工人们的阶级意识和斗争意识,武装了工人阶级的头脑,为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在马克思的引领下,第一国际和许多国际性的工人组织纷纷成立,将思想理论变成现实的革命实践,变成改变世界的运动。
马克思逝世之后,他的思想仍然在世界上广泛传播,继续推动着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全世界纷纷成立,劳动人民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自己命运的真正主宰者,成为实现人类和自身解放的政治力量。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形成以列宁为领导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民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工农政权。从此,马克思关于人类未来社会的思想,经过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变成了现实的社会制度。彻底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历史格局。
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广泛传播,成为指导被压迫民族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力量。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指引下,一批批民族国家获得独立和解放。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一历史阶段传入中国的,那时的中国还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民族独立是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最大的梦想。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价值,是可以救中国于水火的思想。基于这种认识,他们自觉地扛起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任,秘密组织中国的工人运动,从此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各种主义、各种政治力量粉墨登场,角逐较力,接着又纷纷走向衰落和软弱。这种衰落与软弱给原本就积弱积贫的国家招致了更大灾难。历史犹如大浪淘沙,从无穷的灾难中走出来的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震惊世界,它向世界证明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只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救中国。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让中国走上复兴之路
回首过去,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当然,前进道路上,曲折与困难在所难免。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如此功绩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理论武装,始终不渝的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上,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引领实践向前发展。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在救亡图存的旧中国,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看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他们引介、宣传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经过漫长的革命岁月,老一辈中国共产党终于领导着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的夙愿,让一个崭新的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此后,在艰难曲折的发展和改革实践中,在几代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共产党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的具体国情,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0年来的艰苦奋斗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也向中国人民证明了,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更要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成都《先锋》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