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刊授党校》

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自信与活力

王培洲

2018年05月30日16:24    来源:刊授党校

每一个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人都会发现,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在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中变得愈加重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每一步发展、每一次飞跃都凸显出它的时代魅力。


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当然,也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作为致力于“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科学思想,在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也不断受到曲解和攻击。每一个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人都会发现,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在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中变得愈加重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每一步发展、每一次飞跃都凸显出它的时代魅力。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马克思主义显示出时代化的生动轨迹,增加了理论主题的能见度与分辨率,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与活力。

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愈加自信

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自信来自价值上的吸引力。众所周知,马克思通过破坏资本主义世界的理论格局,使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这一巨大思想成就的表现,在于对此前欧洲社会政治文化的批判和扬弃,最终在“破”与“立”中完成对资本主义价值上的超越。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坚持不懈地批判,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中试图超越西方的资本主义范式,为全人类解放事业重新划定新的价值坐标。在资本主义主张无节制地追求利润最大化、无限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马克思主义不断伸张“自由人的联合体”和群众的利益;在资本主义不断世俗化,不断追求享乐、躲避崇高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拜物教的批判,重新安排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共产主义理想。

中国道路的展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是同步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不断为中国道路提供价值辩护、释放价值目标。在新时代,我们看到曾经让福山和西方社会引以为傲的“历史终结论”不但没有“证伪”马克思主义,反而“证实”了马克思主义是对西方社会发展中的“资本逻辑”的完美超越。历史没有终结,西方国家为现代化设置的价值目标(如所谓普世价值)反而在不断消解、受到怀疑。中国道路的实践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大大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吸引力。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与市场的扬弃与超越、对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确认、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正不断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在价值目标上的比较优势。这种强大的价值凝聚力使全体中国人民在崇高的志向和信仰下紧紧团结在一起。

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自信来自理论上的解释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之所以能够“解释世界”,乃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的理论。恩格斯告诉我们,“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对“新时代”这个历史新起点的认同正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判断,历史唯物主义赋予我们观察和体验“新时代”的科学维度。透过唯物史观的历史棱镜,回望历史、展望未来,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的认识工具并不神秘,反而很“接地气”,因为它始终关注“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科学地解释了在新时代为何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解释了为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的解释力使得我们在理论上更加清醒,在唯物史观视域中把握“新时代”,我们方能明白新时代的“变”与“不变”,即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换的同时,认识到这种变化并未改变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在唯物史观视域中把握“新时代”,我们方能认识到“新时代”之“新”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意。

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更具活力

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不是“现成的教条”,正因为它随实践的发展而更新,在新的实践中创造出新的理论。因此,当“新时代”成为马克思主义展开的背景之时,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本身不断进行理论的调适与更新,不断强化理论的解释力与凝聚力,进而使马克思主义永葆活力。

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活力体现在既坚守历史使命,又富有问题意识。马克思提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方面说明我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则凸显出我们面临着更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很多新问题属于“难啃的硬骨头”,必须着力加以解决。进而言之,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靠的正是脚踏实地解决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成就时指出,“五年来,我们党……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一刻都没有模糊问题导向,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在使命感的关照下不断切中中国现实,解决实际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形成新的理论,完善新的体制机制改革,在理论—实践—新的理论—新的实践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使命感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问题导向始终贯穿其中。马克思主义从不回避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总结成就的基础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的不足、困难和挑战,如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等。然而,新问题的出现不但没有降低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反而在马克思主义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涵,强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硬度,进而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永葆活力。

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活力体现在理论继承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理论自信的最大表现是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历史实践和时代条件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活力所在。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在理论继承基础上的创新。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新形势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问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必须跟上时代、把握时代,新党章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的中国仍然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之中,社会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之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既要坚持,更要发展,在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使我们获得理论上的“定力”,在新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使马克思主义展现出青春和活力。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宋美琪、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