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刊授党校》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发展

王阁

2018年05月30日16:22    来源:刊授党校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合作,而是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格局。不同文明之间和而不同,彼此借鉴,去创造人类的精神财富。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的未来,这也需要各国共同承担历史性责任。


在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交往有利于促进世界历史性的发展,世界历史从区域史走向世界史,共产主义理想从一国走向多国,将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在科学分析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作出的科学预测,他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普遍交往的扩展,各民族一定会进入世界历史阶段。经过170多年的发展,人类历史早已进入世界历史阶段,各国各民族的发展早已汇聚于世界历史的大潮之中。在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事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发展大势的现实回应。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是人类实践活动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结果。马克思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为了生活,必须首先生产满足自身吃、喝、住、穿等的生活资料,人们在生产自身物质生活资料的过程中创造着历史。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大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新航路开辟300年后,世界上最野蛮的文明也被拉入到了“文明世界”的体系中来了。分工在全世界的扩展、资本在全世界的流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个民族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在马克思逝世后的100多年里,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热战与冷战交织,惨重的代价,悲苦的回忆,使人们渴望和平与发展。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都是人类的现实实践活动,它们共同构筑起人类社会历史。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参与。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与发展,将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实现人类解放的手段,并将这一历史重任交托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手中。现实的发展往往超乎人类的想象,当今世界利益的多元化,相互间的冲突与碰撞远远比马克思所处的机器大工业时代复杂得多。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之道不再是阶级思维,而是世界眼光。国际秩序中的各个主权国家接过历史任务的接力棒,续写世界历史。时代抛给人类的经济安全问题、气候变化问题、互联网安全问题、核安全问题、极端恐怖势力问题等,需要各国家的共同参与、奋力合作,共寻解决之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力是发展共同体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与普遍交往的形成。马克思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生产方式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交往的普遍发展使得各民族之间不再是孤立封闭的状态,资本的扩张与增值需求推动和创造了世界市场,世界各国主动或被动地打开国门。资本为开拓世界市场,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领土,纷纷建立殖民地,资本的增值一部分来源于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人类社会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让机器生产从无到有,从蒸汽驱动到电力驱动,从人工控制到自动控制,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生产方式变革中,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已不是现代社会的通行逻辑。在现代国际秩序下各国家各民族间的关系不再是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关系。

推动各国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力是发展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实质是发展共同体。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人类社会还远远没有达到马克思意义上“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状态,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一部分人还在为生存问题担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仍有8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每年近600万孩子在5岁前夭折,近6000万儿童未能接受教育……我们要将承诺变为行动,共同营造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因此,发展生产力依然是人类社会的不竭追求,同时,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也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发达国家需要经济落后国家的劳动力、资源、市场,经济落后国家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人才、技术,各国对话协商、相互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指向是人的解放

追求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核心。人的解放与历史转变和世界历史紧密相关,“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过程中,人类有着不断探索的精神,人类智慧支撑起的科学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的需求的丰富性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满足;不同文明的碰撞创造着人类的精神财富;对时间、空间局限的突破改变着人类的存在方式。这一切的变化都使人们的活动向着自由自觉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得到确认,人的价值得到彰显。世界历史的形成使共产主义思想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共产主义思想不再仅仅流传于欧洲,它传播到东方、非洲、拉丁美洲,并在这些土地上生根发芽。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由普遍交往形成的世界历史性发展有利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有共通之处,二者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期望,前者是着眼于21世纪的伟大构想,是现时代的具体实践,后者是最高层次的理想追求。马克思说同邻近地区以外的地区建立贸易的可能性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现有的交通工具的情况;二是政治关系所决定的沿途社会治安状况;三是交往所及地区内相应的文化水平所决定的比较粗陋或比较发达的需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需要这三个因素,陆海空交通网将各个国家连结在一起,促进贸易与文明交流;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摒弃一方独霸的思维,和平解决争端,为合作创造前提条件;各国对发展的需求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面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了实现人的解放,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强调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各国家主权平等,都受到尊重,都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个体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发展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合作,而是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格局。不同文明之间和而不同,彼此借鉴,去创造人类的精神财富。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的未来,这也需要各国共同承担历史性责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同时也滋长危害人类社会的漏洞,推动互联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是时代的要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大环境中,单个人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宋美琪、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