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时代先锋

时代先锋:黎明,迎着朝阳出发

——“蓝领创客”张黎明的创新之路

2018年05月24日15:06    来源:《工人日报》

原标题:【时代先锋】黎明,迎着朝阳出发

  张黎明在作业中。 (工人日报资料照片)

  “我1969年8月出生于内蒙古乌海。出生时,天刚蒙蒙亮,‘黎明’的名字是父亲给我起的。等长大参加工作了,我才愈发体会到这个名字的含义。”

  “记不清多少次,我们迎着朝阳出发,走向抢修现场,走向施工工地,走向居民社区。每当我看到那轮红日喷薄而出,我便油然生出电力人一种自豪感。”

  ……

  张黎明,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配电运检室党支部副书记兼配电抢修一班班长。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他31年扎根电力抢修一线,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全国劳模、党的十九大代表,成为点亮万家的“蓝领创客”。

  创新达人:从1500张手绘线路图到带电作业智能机器人

  张黎明所服务的辖区天津市滨海新区,是北方的第一个自贸区,这里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有140多家。保障区域用电安全、及时排除故障隐患,是张黎明班组的首要任务。

  抢修工作常常与危险相伴,杆上、荒野、泥塘,是张黎明坚守的地方;三九、三伏,是张黎明坚守的时光。巡视、抢修、操作……在看似简单的工作中,张黎明坚持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工余时间巡线8万多公里,亲手绘制线路图1500余张。

  张黎明的这手绝活,得益于他的工余爱好──“溜达”。他总是沿着电力线路行走,不时掏出小本记录线路沿途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回去再把一条条线路图精确地绘制出来。 

  在工友眼中,张黎明就是抢修“活地图”。他梳理分析了上万个故障,形成50多个案例,总结形成“黎明急修工作案例库”和“抢修百宝书”,用录音、视频等方式向大家传授。

  他更是一个“创新达人”。这些年来,他发明了“急修BOOK箱”,将抢修工具定置定位摆放;优化改进抢修工作流程,推广以“受理、行动、评价、分析”为主要内容的“AAEA”抢修管理模式,将高压故障平均处理时间由3小时缩短到1小时甚至更短……“创新的过程是快乐的,创新的成果会让工作充满成功感和获得感。”他说。

  在以张黎明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团队完成的技术革新多达200余项,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在他的带领下,滨海供公司先后孵化出“志鹏”“蒲公英”“金种子”等班组创新工作坊8个,培养出一批“蓝领创客”。

  同时,张黎明创新工作室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与清华大学合作,为企业创新再添新色彩。2017年以来,张黎明和同事利用传感、识别、认知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带电作业机器人研究,成功研发导线上的“钢铁侠”——基于人工智能的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该项目成功入围天津市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今年年底以前,机器人将可从事配网带电作业全部工作。

  “创新不怕小,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往往就是创新。创新还要不怕大,要敢想敢干、不怕失败。这才是我们新时代产业工人该有的样子。”张黎明说。

  点亮心灯:从一个人到326名队员的共产党员服务队

  在徒弟眼中,张黎明是“专家导师”;在客户眼中,张黎明是“电保姆”;在困难孤老眼中,张黎明是点亮心灯的“光明使者”。

  除了抢修班班长,张黎明还有一个特殊“头衔”——天津电力“心连心”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

  服务队向社会各界公布服务热线电话。张黎明的手机号出现最多的地方,是社区敬老助残服务卡上、街道市民服务手册上、便民爱心卡上。

  10年来,党员服务队进社区、进企业、进村庄、进校园、进医院开展志愿服务,与11个社区150余户老弱孤残住户建立帮扶关系,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近万次,惠及居民10万余户。

  “节能互助、点亮邻里”公益项目,使600多层老旧楼道告别黑暗,近2000户居民受益。该项目源于张黎明到老旧小区抢修或看望孤寡老人时的观察和思考,这些小区楼道大多光线不好,腿脚不便的老人因此行动更为艰难。张黎明和公司的青年志愿者们商量解决方法,他从网上找到一种能声光控制的LED节能灯泡,一年使用电费仅需1.5元左右。他将滨海新区发放给他个人的1万元文明个人奖金悉数捐出,成立“黎明·善小”微基金,用来购买这种LED灯泡,为社区居民带去了光明。

  如今,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20支分队、326名队员已经把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每年累计出勤1100余次。

  家风传承:从老班长父亲到贤内助妻子

  张黎明清晰地记得1987年他刚入职运行班时的情景:“我那时只有18岁,还一身孩子气。第一天到运行班报到回家后,父亲对我说,‘你当上产业工人了,这就说明你有责任了,不要小瞧了巡线工,那可是关系千家万户的大事啊!’”

  张黎明的父亲是位老党员、老班长。他在中建六局从事工程施工,是大伙儿公认的技术能手。张黎明从小就跟随父亲四海为家,从内蒙古乌海搬到了湖北十堰,建设东风汽车城,又转战到丹江口水库工地,后来又来到天津。

  张黎明总会想起父亲对他说过的话——“要把活儿保质保量地做好做到位,完成你的岗位责任,让同事们信任你,这是咱的本分。干好本职工作就是对党最大的忠诚。”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作为十九大代表的张黎明,先后29次参加宣讲活动。他结合自己工作实际,与广大党员干部、青年、农民工、学生等面对面交流心得,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送到机关企业、部队单位、车间工地和田间地头。

  张黎明从父亲那里继承的良好家风也影响着他的妻子李海春。李海春26岁从天津新港毛纺厂下岗后,滨海供电公司后勤主任杨永柱热心帮忙推荐了一份工作,是去公司下属农电所的小区物业公司做管理。李海春犹豫了好几天才答应,但没过多久,她还是离开了那里——她怕人说闲话,说是受了在电力公司工作的丈夫的照顾。

  如今,张黎明的生活习惯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回到家,妻子总会和他探讨养生健身之道。上班前,妻子还会用保温杯给他沏上中药保健茶,让他带到单位去喝。

  “我就是一名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产业工人,身体健康了,心态平和了,每天迎着朝阳走向工作岗位,是心情最舒畅的时候。”张黎明说。

  短评

  创新,点亮职业生涯

  工人日报评论员

  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全国劳模、党的十九大代表,张黎明在电力抢修一线坚守31年,梳理急修案例和“抢修百宝书”,改进传统技术和流程,带领上百人的创新团队创效超过1亿元。这一切源于他对创新的不懈追求。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张黎明不满足于既有的工作方式,不放过每一次改进的可能。为了再节省些时间、少走些弯路、降低些成本,他对工作“锱铢必较”甚至“死磕”,而这恰恰是其创新的动力之源。时刻做工作中的有心人,于无疑处生疑,在平凡中求变,保持好奇心和问题意识,才会让改变发生,令奇迹出现。做好一个零件,完成一次组装,开展一次抢修,攻克一个项目……面对熟悉的场景、机器、流程,如何在工作中发现乐趣,进而找到个体的价值与意义,是很多产业工人心底共同的疑问。张黎明给出的答案是:“创新的过程是快乐的,创新的成果会让工作充满成功感和获得感。”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懂技术会创新,无疑需要产业工人在岗位上日复一日地勤奋钻研,脚踏实地地学技术,扎扎实实地去创新。“创新不怕小,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往往就是创新。创新还要不怕大,要敢想,敢干,不怕失败。”对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而言,工作中不断尝试去改变、创新,受挫碰壁后依旧不减锐意进取的魄力,需要相当的毅力和付出。心无旁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我们期待千千万万的张黎明活跃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上。

(责编:段晨茜、姜萍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