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时代先锋

点亮万家的蓝领工匠──记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配电抢修班班长张黎明

苏晓梅

2018年05月24日08:31    来源:天津日报

原标题:点亮万家的蓝领工匠(图)

张黎明在老旧楼区开展志愿服务 新华社发

黎明,寓意着美好和光明。

张黎明很喜欢这个名字,出生之日停电,恰好又赶上黎明,晨曦中,伴随着啼哭声,晨光洒入产房,父亲说,儿子就叫黎明吧。张黎明的父亲从未料想过,这个名字会伴随着渤海湾的日出诞生,继而又扎根于一个真正的海滨城市,后来,这个名字又伴随着共产党员服务队,成为天津电力的标杆和品牌。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滨海供电分公司配电抢修一班班长张黎明,是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他人如其名,31年来,始终秉承“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扎根一线,不仅练就电力运维抢修的绝活,还带领着“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活跃在爱心服务的街区里巷。

在单位,他是“看旗争优”的先进典型;同事间,他是扎根一线的技能工匠和创新先锋;百姓中,他是初心为民的“光明使者”。

张黎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扎根基层、埋头苦干的敬业精神,勇于探索、矢志创新的进取意识,甘愿奉献、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都展现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优良精神风貌。

不忘初心 人民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就是要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这是上个月,张黎明受邀参加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公开课上的一段讲述。

张黎明不仅这样说,更是这样做。配网抢修工作不分昼夜,需要随时待命,特别是风雨雪雾等恶劣天气。31年来,张黎明极少不在岗位,即使是除夕之夜、儿子高考、父亲病重……

“我极少关手机,有时夜里听到下雨,就起来穿戴好,把电话握在手里,或者干脆到班里看看,为的就是能第一时间赶到抢修现场。”翻开抢修工作单,大多数的抢修工单都有“张黎明”的名字。

2012年7月26日,暴雨中的抉择深深印在张黎明脑海,天津地区遭遇60年一遇的暴雨突袭,当时张黎明正在病房陪伴病危的父亲,雨声却搅动着他的心。没有丝毫犹豫,他留下前来送饭的妻子,毅然赶到抢修班,刚进门就接到新港四号路港39线路电线断落的故障电话,立即出发赶往现场。

那一晚,张黎明和同事跋涉在雨水中,车陷下去,就用手推,小区路窄,就一起蹚水走;那一晚,张黎明没有喝一口水、吃一口饭,和同事在暴雨中奔波近8小时;那一晚,从17点开始,共完成报修工作81件,所有抢修任务全部完成已是次日凌晨1点。工作服由干到湿,又由湿到干,双手被浸湿的手套泡到发胀,疲惫不堪的张黎明回到医院,看到重症病房的父亲和忙碌的妻子,愧疚地流出泪水。

在张黎明心中,“大家”永远放在“小家”前面,他常说:“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从事哪个岗位,干好本职工作就是对党最大的忠诚。”

在张黎明的心中,他是党的孩子,一举一动都属于人民群众,只需一声召唤,他就出现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何丽,7年前,她还是天津市滨海新区拥军里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如今认识张黎明的7年间,她跟社区百姓一样,把张黎明当成了自己家人。

她回忆,2016年11月20日,一场大雪袭津,雨雪结冰威胁着供电线路安全。当晚,小区忽然停电,居民打电话给张黎明求助,张黎明一句“马上到”让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不到半小时,张黎明的抢修车就赶到小区,20多户居民不顾风雪迎在小区门口。

张黎明简单和大家打过招呼,就火速开始排查。发现是一段埋在地下的电缆出现故障。张黎明知道,这种故障不难排除,只要爬到电线杆上将相应刀闸断开进行隔离,小区就能恢复供电。可当他和同事到电线杆旁时却犯了难,只见电线杆已在风雪中结冰,摩擦力太小,用于登杆的脚扣固定不牢,难以攀爬。

张黎明和同事们紧急商议出救急办法:砸开一段冰层,装上脚扣,张黎明与其他两名人员作为“人梯”,用肩膀牢牢顶住脚扣,托举操作人员用加长至5米的拉闸杆上杆作业。风雪正急,寒风刺骨,看着张黎明他们在恶劣天气下作业,居民的心提到嗓子眼儿。

“好了!”居民们听到的依然是那句熟悉的话语,这句话在寒冬里是如此暖心。

“我第一次走进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一进门,就发现了满屋子的锦旗,还有很多荣誉证书和奖牌。看到这些,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那些锦旗、证书和奖牌的背后,是怎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何丽说。

“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总书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至高无上,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当选为十九大代表后,张黎明倍感肩头责任更重了。十九大闭幕后,张黎明先后29次参加天津市国资委、天津市总工会、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组织的宣讲活动,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聚焦学懂弄通做实,与广大党员干部、青年、农民工、学生等面对面交流心得,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送到机关企业、部队单位、车间工地和田间地头。

扎根基层 传承担当铸就工匠精神

1987年,年仅18岁的张黎明从天津电校毕业,入行第一天,就进入一个“红旗班组”。在这里,谁有技术特长、急难险重谁冲得上去谁就是“英雄”,这深深影响了张黎明,让他坚定了扎根一线的决心,31年来,他不愿升到管理岗,主动请缨重回一线。

张黎明服务的辖区是天津市滨海新区,是北方第一个自贸区,落户其中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40多家。作为所在班组的负责人,保障区域用电安全、及时排除故障隐患是他的首要任务。

巡视、抢修、操作……在看似简单的工作中,他坚持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工余时间巡线8万多公里,亲手绘制线路图1500余张,累计完成故障抢修、倒闸操作等2万余次,从未发生过安全事故,梳理分析上万个故障,练就了快速处理故障的绝活,积淀出电力一线工人的工匠精神。

张黎明的这手绝活得益于他的工余爱好──“溜达”,他总是沿着电力线路“溜达”,并不时掏出小本记录线路沿途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回去再把一条条线路图精确地绘制下来,并弄清所有配电线路所带的用户及用电性质。慢慢地,他对单位所辖线路全部参数指标、安全状况、沿线环境及用户特点等情况了然于胸,不仅线路所处位置和运行状况在他心中非常清晰,伴随长期抢修实践,他对故障的判断也更加精准,能够根据停电范围、故障周围环境、天气情况、线路设备健康状况以及线路保护动作情况等,迅速判断出事故基本性质和位置,准确地判断出故障成因和故障点,每每能在抢修任务中为及时恢复送电赢得宝贵时间。因此,张黎明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抢修“活地图”。

2016年7月20日,天津迎来一次暴雨。张黎明负责抢修工作,对于哪些地区增派人力,哪些线路加强巡视,哪些小区低压电网薄弱,张黎明了如指掌。他很快将抢修人员分为三组,指定了抢修车和抢修人员所在位置,各就各位,整装待命。果不其然,凌晨5点多,某线路跳闸导致一泵站水泵无法抽水,处于核心地段的北塘地道积水半米多深,严重影响出行安全。张黎明接到抢修电话后,告知对方5分钟赶到泵站。

“这么快?”泵站负责人很是纳闷,而当对方看到张黎明率领第一组抢修人员来到他面前时,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很快,张黎明布置好应急抢险措施,由于小路泥泞不堪,很多地方积水没过膝盖,抢修车根本开不到故障线路跟前,他们就带着工具蹚水前行。大风裹胁着豆大雨点灌进雨衣,他们深一脚浅一脚摸索前行,一段、一段巡视,平日只需3分钟的路程,他们足足走了20分钟,最终到达故障点,开始紧急抢修。清晨时,人流车流行驶在早高峰的路上,许多积水险情已被排除,殊不知,张黎明他们在暴雨中先后到7处线路故障点巡线、抢修。

31年如一日扎根抢修一线,以工匠之心坚守电力工人的初心,通过勤学苦练、技术创新和岗位奉献,张黎明成为电力抢修领域的行家里手。

“张黎明在工作上的精益求精是真正发自内心对工作的热情。”同事张可佳说,张黎明为将经验传授给大家,梳理分析上万个故障,形成50多个案例,总结形成“黎明急修工作案例库”和“抢修百宝书”,用录音、视频等方式向身边员工传授,将其中常用的11个抢修小经验、8大抢修技巧、9个经典案例,印成口袋书,指导电力抢修高效开展。

特别是在改进关键“小处”,抓好精益管理的重要“小事”方面,发明“黎明急修BOOK箱”,将抢修工具定置定位摆放,省去了翻找时间;将抢修车辆车头一律向外停放,减少了车辆掉头时间,出车时间由平均5分钟减少到2分钟以内;优化改进抢修工作流程,推广实施以“受理、行动、评价、分析”为主要内容的“AAEA”抢修管理模式,将高压故障平均处理时间由3小时缩短到1小时甚至更短。张黎明这种在工作中凡事“较真”、对待工作讲究而不将就的精神,使故障抢修时间更短,抢修工作效率更高。

“践行工匠精神就是要有传承和担当精神,要专业专注、持续改善,更要有为民情怀。”张黎明说,要继续将国家电网公司的社会责任落到实处,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服务民生的实际行动,带领更多的队员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勇于创新 展现新时代产业工人新面貌

张黎明擅长技术创新,对创新更有自己的理解。他说:“创新的过程是快乐的,创新的成果会让工作充满成功感和获得感。这种成功感、获得感就是让老百姓感觉不到停电,用我们的创新让百姓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这是张黎明的想法,也是他创新的原动力。张黎明从一名普通工人逐渐成长为行业里响当当的创新先锋。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中,团队开展的技术革新多达400余项,大家创新成果的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

“可摘取式低压刀闸”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张黎明发现,社区用电超负荷或遭遇暴雨雷电天气时,线路变压器易发生保险片短路烧毁故障。以前,作业人员须爬上电线杆带电更换保险片,正常抢修耗时45分钟左右。而一个变压器出故障,起码会影响150户居民正常用电。停电维修,老百姓只能干等。为攻克这一难题,张黎明和同事反复试验,终于发明出一种一体式绝缘拉杆。利用物理学重力跌落原理,巧妙地将刀闸设计成可摘取式,抢修员在地面就能摘取更换,修复时间一下子缩短至8分钟,既安全又省时。这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并得到广泛推广,仅这一项小革新每年就可创造经济效益300多万元。

在张黎明的身上,体现出很多新时代产业工人的闪光点,作为滨海供电公司创新发展的带头人,他带领的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其特色更多体现在技术“创新”上。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从组建伊始就对备品备件进行科学管理,车辆载运等实行定置定位,车辆加装GPS定位和电脑索引线路图等。在他带动下,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的“小改小革”蔚然成风,一件件小发明、小创造都是服务队在实践中总结研发的创新成果。

张黎明是个有心人,他将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与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的成长结合起来。“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在他看来,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他要将这支队伍打造成“能够为同行业提供急修服务示范标准,提供电力紧急故障处理经验的专家型团队”。

榜样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自2011年张黎明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创新孵化基地、创新工作室和班组创新工作坊的“三级联动”机制应运而生,着力打造“众创、青创、班创”平台。在他的带领下滨海供电公司先后孵化出“志鹏”“蒲公英”“金种子”等班组创新工作坊8个,创客队伍由最初的十几人,逐步发展到如今的157人,获国家专利140多项,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劲号角。张黎明创新工作室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企业创新再添新色彩。

创新的脚步一刻不曾停止,2017年以来,为解决带电作业安全风险,张黎明和他的同事利用传感、识别、认知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带电作业机器人研究,成功研发导线上的“钢铁侠”──基于人工智能的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

今年,带电作业机器人研发快马加鞭,进入产学研深度融合新阶段,“激光雷达+双目视觉”识别系统正在加快研发,机器人将由单臂操作转变为双臂操作。今年年底前,机器人将可从事配网带电作业全部工作,实现操作型机器设备向智能化机器人的跨越。该成果将减少工作人员高空作业以及避免高压触电,提升供电可靠性。项目成功入围天津市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

张黎明说:“创新不怕小,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就是创新。创新还要不怕大,要敢想、敢干,不怕失败。这才是我们新时代产业工人该有的样子。”

甘愿奉献 有黎明的地方就有光明

除了抢修班班长,张黎明还有一个特殊的“头衔”──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工作闲暇,他为这个“头衔”倾注更多精力与热情,他总是说:“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这几个字的分量很重,这面旗帜既然打了出来,就意味着责任和奉献。”

张黎明常说:“我就是一个为老百姓做事的供电服务员”,于是,他把手机号印在社区敬老助残服务卡上、街道市民服务手册上、便民爱心卡上……

“谢谢,谢谢,多亏你们帮忙,以后雾霾天,我们老人就可以在室内活动了。”2013年12月10日,塘沽丹东里社区老年活动室完成装表接电,社区主任一把握住张黎明的手,激动得连连道谢。就在几天前,张黎明接到社区主任求助电话,反映社区一些老人爱好下棋,平时都在户外活动。可随着天气转冷,且雾霾严重,考虑到老人身体状态,居委会打算将社区门口一间小空屋开放,供大家开展文体活动。老人一开始挺高兴,可没过几天,人就越来越少了。原来,这间屋子长期空闲,根本就没有电源。冬日下午4点以后,室内光线就暗得什么都看不见了。社区主任急了,首先就想到给张黎明打电话。

张黎明第二天一早就跑到现场了解情况,并安排人从业务申请、现场勘查到接线装表,全程引导办理全部手续,一周的接电工作流程3天就办完。社区主任一提起这事儿,就赞不绝口:“黎明服务队真是我们丹东里贴心的‘电保姆’。”

“节能互助、点亮邻里”公益项目,使600多层老旧楼道告别黑暗,近2000户居民从中受益。该项目源于张黎明到老旧小区抢修或看望孤寡老人时的观察和思考,这些小区楼道大都光线不好,腿脚不便的老人行动更为艰难。张黎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和公司的青年志愿者们商量解决方法。终于,他从网上找到一种能声光控制的LED节能灯泡,非常节能,一年使用电费仅需1.5元左右。他还将滨海新区发放给他个人的1万元文明个人奖金悉数捐出,成立“黎明·善小”微基金,用来购买这种LED灯泡,为社区居民带去了光明。

10年来,张黎明和“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走进社区保民生,与11个社区150余户老弱孤残住户建立帮扶关系;走进石化企业和“大火箭”基地,安全检查保供电;走进乡村,推行节约用电小窍门,增加电力设备让农村告别低电压;走进校园,向孩子们宣传安全用电常识;走进医院,检修线路保安全……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20支分队、326名队员已经把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近万次,惠及居民10万余户。每月的服务出勤表里详细记录着他们走访慰问烈军属、残疾人、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他们用点滴奉献,诠释着“客户所需、党员所及,让党旗飘扬、让百姓满意、让爱心传递”的郑重承诺。

张黎明一身工装四季穿在身,他代表一个产业工人对自身岗位的无限热爱,他说:“我要时时刻刻牢记自己是一名电力职工,时时刻刻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

有黎明的地方就有光明。从抢修到创新,从管理到服务,张黎明的每一个行动,每一次出发,都是为了点亮万家,让光明温暖人心。出席党的十九大归来,张黎明更加笃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者是最幸福的。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