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四川党的建设

柳街以诗歌为载体,传承、弘扬先进文化,勾勒出一幅新时代乡风文明的崭新乡村画卷

锄头种粮笔种诗

2018年05月02日16:09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人间四月,草长莺飞,走在都江堰市柳街镇的社区与村庄,随处可见农民诗歌的踪影,浓浓的诗意在洁净如洗的房前屋后“肆意弥漫”。自2003年柳风农民诗社成立以来,文化底蕴深厚的柳街大地,便因传承与创新诗歌文化,营造出更加浓郁的文化氛围,由此焕发出更加蓬勃的文化生机。被诗歌浸润的家园,被诗意裹挟的柳街,洁净安宁、民风淳朴、安居乐业,一幅新时代乡风文明、万象更新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诗意沃土 孕育全国首家农民诗社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03年。

邱岗、程光林、周兴强、刘宗德等柳街乡土文化人士,像往常一样聚在一起茶叙,不知其中哪位将诗歌话题延伸到了成立农民诗社,这恰恰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众人纷纷表示认可。就这样,全国首家农民诗社——柳风农民诗社诞生了。

最初诗社的成员,仅仅只有邱岗等四位发起人,如何吸引更多有诗歌创作兴趣的农民加入诗社,让诗社真正成为广大农民的精神家园,是当下最要紧的事情。“我们会经常搞一些诗歌活动,也会请市文化馆的老师来做诗歌讲座。”柳风农民诗社社长邱岗坦言,这些活动激发了不少农民的创作激情,大家纷纷提笔作诗并积极加入诗社。

杨奇旭便是其中一名。彼时,他以农民工的身份辗转在全国各地的建筑工地。闲暇时,他十分热爱看书,偶尔也写点诗歌。2005年返乡后,他听说柳街成立了农民诗社,随即加入。他说,“加入诗社,就找到了组织”。确如其言,加入诗社后,杨奇旭的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写下一首首讴歌乡村、讴歌生活、讴歌时代的优秀诗作。2017年,他的诗集《七里坝之恋》由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在柳风农民诗社,甚至全国诗歌界都引起不小的关注与反响。

柳风农民诗社从成立至今,像杨奇旭一样用诗歌“耕作”的农民诗人为数不少。邱岗表示,经过十余年发展,诗社成果丰硕,目前已有农民会员120余人,创作新诗、传统诗词、民歌等3万余首(篇),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发表3000余首(篇),编印成集《柳街农民诗歌丛书》10余册,并有19名会员加入都江堰市作家协会,1名会员加入成都市作家协会,1名会员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带动镇域内学诗、写诗超过500人。

春风化雨 农民诗歌刮起文明乡风

“诗歌确实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让我在纷扰喧嚣的世界能抱定一颗与世无争的心。”杨奇旭在诗意的世界里找到了安放心灵的净土。无独有偶,七里社区农民姜群瑶同样也因写诗,寻到一方精神的乐园。姜群瑶说,以前,睡觉前的标配是玩手机,而如今却是看书、写诗,乐于享受诗意的“鸟鸣”与“花香”。

春风化雨,诗歌化人。柳风诗社的农民诗人,在实现自我精神满足的同时,也承担着乡村移风易俗的义务。

“多植荷花塘自清,勤反腐败政自明。莫怨清廉淡滋味,应愁贪婪铁窗泪。”在七里社区,农户的墙上处处可见这样的诗作,配以清新明丽的山水画,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乡村文明风景。水月社区的农户墙上,《村规民约》十分醒目:“移风易俗,破除迷信,宴席从简,反对浪费……院规民约,大家订立,男女老少,共同遵守”。将枯燥乏味的条条款款改写成通俗易懂的四字短句,让普通农民也能轻轻松松读懂、弄通并践行。这些通俗诗作、《村规民约》正是出自柳风诗社的农民诗人之手,他们用诗意的方式悄然传播着先进文化,弘扬着文明乡风。

走在乡间,无论是农户的房前屋后,还是羊肠小道,都十分洁净,如同一幅不染尘埃的山水画,令人心情舒畅。水月社区主任周仕强表示,这些年来以诗歌的方式传播、弘扬先进文化,传承优秀家风家训,大家喜闻乐见、耳濡目染,切实摒弃了不少乡村陋习,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淳朴的民风。“我们社区成立了邻里互助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多个协会,为进一步促进乡风文明打下了良好基础。”周仕强以生动的故事阐述着乡风的转变:2017年,就读浙江理工大学的社区居民李洁,其父因车祸丧失劳动力,家庭十分困难,学费、生活费均无力承担;邻里互助协会得知情况后,随即组织村民捐款,共计募捐6300余元,解了李洁的燃眉之急。

这样的淳朴与善良,在柳街蔚然成风。“忙时各自勤耕种,闲时相聚共吟哦。锄头种粮笔种诗,柳街农民最风流。”这首打油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当下柳街农民诗歌文化的繁荣景象,也勾勒出柳街乡村的精神文明风貌。

以诗为媒 诗意柳街迈向文化名镇

“环境更加优美了、民风更加淳朴了,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周仕强感慨,水月社区每月游客量均超过500人次,由此带来的年收入超过140万元,还吸引了安徽卫视《蜜食记》节目组前来录制,极大地提升了社区的知名度,这真有赖于诗歌文化营造的良好乡村氛围。

周仕强的感慨不无道理。柳风农民诗社兴起的诗歌文化,不仅成为文明乡风的有效载体,更成为柳街发展思路的文化内核。

柳街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赵常国表示,近年来柳街紧扣建设集“诗歌文化、生态农业、乡愁田园、特色民宿、川西林盘”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川西田园文化名镇,不仅硬件上打造了鹤鸣新村、黄家大院等5个诗歌大院,建成了泉水家园和陶兰馨居诗歌广场,水月社区等社区诗歌板报,以及“诗路小径”和中国田园诗歌资料馆;也从软件上支持或策划开展了系列农民赛诗会、诗歌讲座、文艺汇演等活动,精排了“柳街薅秧歌”舞台剧,还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都江堰田园诗歌节”。

农民诗人尽情挥洒、吟诵,党委政府鼎力支持、建设,柳街正以诗歌的名义,闻名全国。由柳风农民诗社会员收集整理、创新编排的“薅秧歌”成功申报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全力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连续举办三届的田园诗歌节则为柳街披上令人瞩目的荣誉光环——2008年国家文化部命名柳街为“中国诗歌之乡”,2017年中国诗歌学会又授予柳街“中国田园诗歌小镇”称号。

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的丰富与精神的文明相辅相成,柳街的乡风文明推动着经济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也促使乡风更加文明。”赵常国表示,柳街的乡村振兴将以田园诗歌文化为引领,厚植文化、创新产品、打造名片,让文明的乡风吹遍田间地头的同时,也让发展的号角响彻广阔天空。(记者 范宇)

《四川党的建设》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宋美琪、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