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山
2018年04月18日14:5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要正确处理好公务和私事的关系,为公务和私事划上“楚河汉界”,自觉做到不假借公务之名办理私事,不利用公共资源为私事提供便利
●狠抓落实要久久为功,坚持抓“常”和抓“长”,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
●认真对待工作、对待事业,用心用情用力做事,静下心来、摒弃浮躁,远离喧嚣、不厌其烦,始终保持专注状态
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
权力是公器,公器就不能私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为官从政,必须祛除私心杂念,杜绝以权谋私。私心乃百病之根,因为私心膨胀,公私天平就会倾斜,党性就会丧失,甚至忘乎所以、为所欲为。公私不分,折射出品位不高、原则性不强、自身要求不严,对党的公信力、组织的公信力杀伤极大。一些领导干部认为用公车办一次私事、花公款请一回朋友、借公权为亲朋安排一份工作都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殊不知个人与公家彼此不分、人情与原则搅和在一起,往往就是走向腐败的开端。公则一致,私则万殊。无私则正,无我则善。公生正,廉生威。因此,公私分明,不仅仅是一种美德和境界,还必须成为党员干部的自律规范。公务和私事要分明。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好公务和私事的关系,为公务和私事划上“楚河汉界”,自觉做到不假借公务之名办理私事,不利用公共资源为私事提供便利,切莫公私不分,损公肥私。公权与私利要分明。作为党的干部,手中掌握着或多或少的权力或公共资源,要始终牢记权力是国之公器,只能用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利益上。非己之利,纤毫勿占,非己之益,分寸不取。要秉公用权,清醒用权,依法用权。公恩与私恩要分明。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决不能把组织的教育、培养、使用看成是某个领导的“恩惠”“赏识”,要感谢组织和人民给了自己干事创业的机会,心怀感恩、心存敬畏,在位一天,“赶考”一天。
心甘情愿地消耗自己
消耗是指消散损耗,今多指因使用或受损而逐渐减少。领导岗位不是休息场所,领导就是责任、领导就是服务。当干部的确是很苦、很难的事,一点都不轻松,常言说的“无官一身轻”就是这个道理。党的宗旨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旗下的誓言要求党员干部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所以当了干部就要心甘情愿消耗自己,要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牺牲精神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自觉自愿、心甘情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消耗自己的时间、精力乃至于生命。时下,一些领导干部“当官做老爷”的思想作祟,“消耗自己”意识不强,有的官本位思想抬头,特权意识不断放大,高高在上、颐指气使;有的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更有甚者,贪图享乐,贪污腐化,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领导干部要时刻铭记公仆身份,心甘情愿消耗自己。要在岗一分钟,战斗六十秒。有一个岗位就有一份责任,有一个职务就有相应的任务。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舍得吃苦、甘于吃苦,少一些懒惰,多一些上进心;少一些粗心,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定力,始终在职在岗在状态。要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要带头弘扬奉献精神,兢兢业业、夙兴夜寐、勤奋工作,不慕虚荣、不计功名、埋头苦干,真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功劳的时候不伸手、有苦劳的时候不计较、有疲劳的时候不抱怨,心甘情愿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做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老黄牛。
政贵有恒
《尚书》有言:政贵有恒,大意是为政贵在长久,反对朝令夕改、瞎折腾。为官一任、为政一方,既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又要注意保持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抓落实之所以成效不佳,往往与缺乏经常抓、反复抓、持久抓有关。如果抓一阵子松一阵子,热一阵子冷一阵子,不能一抓到底,那怎么能把工作落实好呢?抓落实,一定要防止虎头蛇尾。”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政绩观不正,事无恒心、人无毅力,不愿做打基础、利长远的铺垫性工作;有的乐于今天一个“思路”、明天一个“战略”,目标一任比一任高,缺少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有的考虑“显绩”多、谋划“潜绩”少,乐做吹糠见米、短期显效的事情,不愿做见效慢、显效持久的事情,甚至不惜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言多变则不信,令频改则难从。”制定政策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在继承中创新,从源头、根本、长远上拿出治本之策,新官也要理旧账,以思路的连续、措施的配套、方法的对接,为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狠抓落实要久久为功,坚持抓“常”和抓“长”,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使事有专管之人、人有专管之责、时有限定之期,一锤接着一锤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追求实效要“功成不必在我”,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甘于抓未成之事,多做打基础、管根本、利长远的为民之事,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真正为人民群众带来长远的福祉。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理论上是否清醒、政治上是否坚定,是一个前提性和基础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有政治上坚定。”领导干部必须清醒认识到,只有增强理论自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攻坚克难、砥砺前行,走好新时期长征路。当下,有的领导干部在一些重大原则问题上是非不分、行为不当,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问题就出在放松了世界观改造,理论上不清醒,思想认识模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论上加强学习,思想上才能坚信不疑,意志上才可坚忍不拔,行动上才会坚定不移。要学而信。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密、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领导干部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器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辨明真假,分清是非,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划清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才能在政治风浪中站稳立场、把握方向,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强大的政治定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要学而思。思考是学习的深化,是将学习认知转化为自我感悟、内化于心的重要一环。只有学懂弄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要学而用。必须紧密结合地方实际、部门实际、行业实际、岗位实际,干中学、学中干,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
养成深度工作习惯
深度工作与浅度工作相对应,指的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的职业活动,从而使人的认识能力达到极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专心致志和心无旁骛的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坚定信心,练好内功,坚守实业,弘扬‘工匠精神’,把实业做实、把产品做专、把质量做精、把品牌做强,就一定能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弘扬“工匠精神”,就是提倡“深度工作”,要追求卓越、臻于极致,从而创造出更高价值,培养更高技能。从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到屠呦呦发明青蒿素,再到袁隆平培育新稻种,靠的都是深度工作。从事领导工作,也必须全身心投入,努力养成深度工作的习惯。要保持专心致志的状态。行之专则悟之深。认真对待工作、对待事业,用心用情用力做事,静下心来、摒弃浮躁,远离喧嚣、不厌其烦,始终保持专注状态。这样我们才能在专心致志的研究中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过去、当前和长远,才能处理好个体与整体、局部和全局的关系。要追求精益求精的标准。强化精品意识、细节意识、精准意识,绝不忽视任何一个细节、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力求把工作做到精致、极致、细致乃至卓越,做成样板,争创一流,努力使自己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成为内行领导。要提升挑战超越的勇气。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既要给自己订立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敢于自我加压,朝着更高目标去迈进、去超越;又要放平心态、避免急躁,对工作进行详细规划,量化分解成一个个阶段性任务,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千万不能制定无法实现的目标,否则会因为极度压力而失去信心,反而违背了深度工作的初衷。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