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家住红墙边有“里儿”更有“面儿”

黄洁

2018年04月18日09:08    来源:法制日报

原标题:家住红墙边有“里儿”更有“面儿”

微风轻拂,春回大地。

漫步北京长安街,从天安门直到中南海,连成片的红墙与金色琉璃瓦相映成趣,配上恣意的春绿,便描绘成了专属于首都的画卷。

历史留给西城居民的既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同时有的居民不得不面对居住条件简陋、街区管理滞后等一系列生活难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提出的新要求和北京新的城市总体规划,西城区以“首善”为目标,以“离红墙最近,与百姓最亲”为要求,全面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以背街小巷整治为抓手,实施街区整理,推行“街巷长”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让背街小巷这个城市的“里子”变身成为红墙边上美丽、舒适、便利的新家园。

“再不用天天闻着羊肉味了”

年逾花甲的姚大爷(化名)搬到北营房北街已有6年。这个春天,姚大爷又爱上了遛弯儿,走在整洁有序的胡同里,感受万物复苏的生机,心里敞亮。不过,这个爱好,刚搬到这里来的时候,姚大爷可不敢想。

北营房北街隶属西城区展览路街道,一直以来,违法经营治理始终是个老大难问题,居民反映强烈。

在姚大爷的印象里,刚搬到这儿的时候,不到400米长的胡同两边都是饭馆、小商铺,居民出入得小心翼翼。一到晚上,到处是吃烤串、喝啤酒的,闹闹哄哄直到凌晨两三点。“这还不算,早上一出门,胡同里到处是各种各样的垃圾,甚至还有不少人在路边大小便,臭气熏天。”最让姚大爷受不了的,还有那好像永远都散不尽的羊肉味儿。

2017年,西城区全面启动背街小巷整治工作,聚焦群众居住条件差、生活不便利等瓶颈问题,综合施策,推动“街区整理”。在这一年,展览路街道在完成了21条背街小巷治理,拆除街巷违建5300平方米,北营房北街的面貌也因此得以改善。像姚大爷一样的居民们终于不用日日闻着羊肉味儿叫苦不迭了。

姚大爷对《法制日报》记者说,为了治理胡同,街道和社区费了多少劲儿,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觉着,努力让老百姓住得舒心,这就是习主席所说的“为民”。

距离长安街只有一路之隔的和平门社区,曾经是“北漂”的聚居区。社区内所有地下空间几乎都变身“群租房”,居民们日日被安全隐患和拥挤杂乱所困扰。如今,这些地下空间经过疏解整治后实现华丽转身,成为最受社区居民青睐的红墙系列“氧吧”。

在和平门社区社工邹宁的带领下,记者走进“社区文化氧吧”,曾经的小隔断已变作宽敞大厅,乒乓球室、阅览室、编织课堂、舞蹈教室等功能区一应俱全,专门开辟的“和平门社区回顾长廊”和楼道墙壁上精心布置的宣传板,诉说着和平门社区的前世今生。

据了解,和平门社区红墙系列“氧吧”,结合地区特点和居民实际需求,设计了5个各具特色的活动空间,除了“社区文化氧吧”外,还有“便民服务氧吧”“生活空间文化氧吧”“安全文化氧吧”等,打造了红墙边全新的生活方式。

红墙边的街巷里多了大管家

自从自家门口多了两个石头墩子,彭大妈的心情好了不少。

彭大妈家在北营房北街路侧的平房,开门就是人行步道。大妈身患眼疾,失去了视力,天气好的时候在自家门前晒晒太阳是最大的享受。可门前的人行步道上,总有自行车、电动车窜上来,时不常就吓大妈一跳。直到“街巷长”王立平来了,结束了这种状况。

王立平是展览路街道城管科的干部,随着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的推进,他有了一个新身份——北营房北街“街巷长”。记者了解到,2017年4月起,“街巷长”制在西城区正式推开,1402名来自区里或街道的干部走进街巷,以全新的身份担负起了街巷胡同维护治理的重任。从此,红墙边的每一条街巷里都有了帮助群众办实事的“政府代表”。

王立平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彭大妈装上了隔离墩。王立平说,起初并不知道“街巷长”该怎么干,于是没事儿就到胡同里去转,下胡同几次就发现了彭大妈的窘境。他当机立断拉着街巷保安找来俩交通石墩,阻断了非机动车穿行人行步道的入口。从此,彭大妈再没被车辆惊扰,也对这个“街巷长”多了信任。后来,王立平又根据居民们的反映,协调街道在胡同里装上了减速带,解决了机动车通行速度过快的危险……一件一件看着不起眼的小事,让王立平赢得了群众信任,也看到了“街巷长”能有的大作为。“背街小巷是城市的‘里子’,却是居民生活的‘面子’。在红墙边做‘街巷长’,让居民生活‘有里儿有面儿’,是我最大的目标。”王立平说。

和王立平一样,东安福胡同的“街巷长”刘美娜为了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也没少动脑筋。守着这条离天安门最近的胡同,刘美娜说:“‘街巷长’就是胡同的管家,得把胡同当成自己的家来管。”为了这个“家”,刘美娜在452米长的胡同墙壁上挂满了文化橱窗,还颇具创意地组织了“小小街巷长”活动,邀请住在胡同里的孩子们共同担任“街巷长”,以认领任务的方式,参与“绿植认领”“我心中的街巷绘画”等工作。刘美娜希望借助孩子的视角,发现工作中被忽视的环节,更想通过孩子带动家长都参与到街巷建设中来。

如今,走在西城区的每条街巷胡同,都可以看到统一规范设置的“街巷环境整治提升公示牌”,“街巷长”的姓名、职责、联系方式等信息一目了然,居民只需拨通一个电话,就能找到自己的街巷“管家”。

大数据支撑为民服务精准化

石秀荣是西交民巷社区服务站的站长。在这个地处核心区的北京最大平房社区服务,石秀荣心里总较着一股劲儿:“咱为老百姓服务的标准可不能对不起这‘首善’的地位。”

幸好,西长安街街道创立的全国首个基层政府大数据中心帮了石秀荣不少忙。自从大数据中心启用,西交民巷社区的网格员们就多了一部工作手机,预装在手机上的“数字红墙”APP成为他们离不开的工具。只要发现自己负责的社区网格里有情况,网格员便会打开“数字红墙”,拍照、填写、上报,信息直达街道,问题以“秒办”速度解决。

在社区服务站内部,为居民办事的效率和为民服务的精度,也已今非昔比。记者采访中,正遇西交民巷社区老龄办主任姚晓琳在服务站大厅值班,窗口接待岗位上只看到两名工作人员。姚晓琳虽说对口负责老龄工作,可每位前来办事的居民,无论是咨询还是递交材料,她都会热情接待。

姚晓琳告诉记者,依托街道大数据平台,西交民巷社区启用了“一站式综合业务受理平台”,接待工位从过去的四五个减少到了两个,可每个工位都是“全活儿”,居民办事再不用因为找不到专门负责对口业务的人员反复跑了。

前台值班人员遇到不熟悉的业务怎么办?姚晓琳拿出一摞便条,笑着说:“我们早都做好了功课。居民办理最多的业务,办事程序和所需材料我们都做成了便条,比我们说的明白。材料齐全的,我们负责代收,再转交专门人员办理,办好了通知居民来取,居民普遍反映我们办事效率提高了。”

西长安街街道工委书记陈振海算过一笔账,在整个街道,如果所有公共服务纳入“一窗受理”,街、居两级窗口人员将节省21%,这些节约出来的人力足以把“等民上门”变成“送政上门”,将公共服务体验延伸到居民家中。

与此同时,在白塔寺社区,一个由西城区民政局、新街口街道、华融金盈公司共同开办的社区“共享会客厅”吸引无数目光。这个“会客厅”集纳了“共享厨房”“传统供销社”“共享书房”“共享工作坊”等丰富的服务内容,为居民打造了一个聚会、联谊、学习、消遣的共享工具。

今年春节,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白塔寺庙会又现身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精神在这里巧妙融合,推动着红墙意识代代流传。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