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今日浙江

创新:乡村发展新动能

2018年04月17日15:29    来源:今日浙江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从浙北水乡古镇到浙南田园村落,从浙西秀山丽水到浙东海岛渔家,如果说美丽乡村是一幅五彩的泼墨图,那么因为有了产业的植入,铺陈开去的乡村振兴画卷更显厚重和恢弘。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态势良好,农产品加工业稳中向好,农村流通服务业特别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风生水起,农村创业创新活力迸发,农民获得感不断得到提升。

在浙江,农业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乡村四处蕴含勃勃生机。

新融合

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公布了148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单位。其中,浙江有6地入选,包括德清东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武义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仙居仙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

农村产业融合,主要是指在以农业为依托的基础上,推进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代表的二产,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三产,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目的。

近年来,浙江在加快提升传统农业的同时,产业融合呈现出形态多样、质效提升的良好势头,逐渐成为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的新渠道。

2011年以来,德清县东衡村以矿基复垦、全村土地大流转等改革措施,在矿山开采留下的数千亩矿基上形成了2000多亩矿基复垦耕地,建设中心村和1200亩钢琴“众创园”工业平台,推动农业资源向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农村工业向开发区和功能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农村新社区集中。

记者在东衡村看见,全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推出的第一个特色产业区初见雏形,几幢现代气息的大楼拔地而起,14家钢琴企业搬进了新的厂房。不远处,通过土地流转整理出的5000亩土地上,浙江水产研究基地、德清县农业众创园等项目纷纷入驻,与村里正在建设的农业观光园、钢琴特色小镇、孟頫文化园相连成片,产业融合发展的蓝图已经打开。

在浙江中部,武义县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优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跨界融合、多业态增长”,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成效明显,逐步形成了以“农业+旅游”“农业+工业”“农业+养生”“农业+电商”“农业+超市”等为代表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有效放大了三产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水平位列全省前列。

作为全省唯一的县域绿色化改革试点县,仙居将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作为重要抓手,专门发布以种植业、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生态循环农业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农业标准,着力推进农业绿色化以及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当地干部告诉记者,仙居仙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占地面积约1.26万亩,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园区,并在园内从事保洁员、种植员等工作,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加收入。目前,该园区已落地项目27个,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

新业态

点点鼠标,各类优质农产品便可从田间地头直抵城市餐桌;动动手指,通过手机就可完成大面积农田的施肥与灌溉;曾经的空心村,一家家网店蓬勃生长,打开了村庄发展新空间……

近年来,浙江大力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搭建“淘宝特色馆”等农产品销售平台,互联网的基因已渗透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缙云县北山村,没有奇山秀景,也没有丰饶物产,却在短短两三年间生长出近400家网店,开创出农村电商中的“北山模式”,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06年的3000元上升到目前的1.3万元。

在浙江,乡村旅游既是一个融合三产的新兴产业,也是一个促进农民增收就业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更是一个缓解资源约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

寒冬腊月,温州市瓯海区肇山村刚建成的桃源景观带很是热闹,前来观雪的游人络绎不绝。忙着开民宿、农家乐的周边村民,告别往年在家“猫冬”的习惯,过起了在家门口“当老板”的日子。

村党支部书记陈道聪向记者透露村里日渐殷实的“家底”:“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比上年增加了6万多元,我们打算继续做好基础配套,打造3A级景区,擦亮桃源景观带的金字招牌。”

伴随“万村景区化”行动的深入推进,像肇山村这样的“开发一次旅游,改变一片乡村”的农旅融合案例在浙江已呈星罗棋布之势。全省目前共有乡村旅游村(点)近3万个,评定A级景区村庄2236个和3A级景区村庄285个,乡村旅游年经营总收入近300亿元。

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上,民宿经济无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

一到节假日,家住青田县颜宅村的民宿负责人王星华的手机就响个不停,“都是来预约订房的”。

颜宅村地处山区,平均海拔500米。在开发民宿之前,村里平常就住着几个老人,几乎成了“空壳村”。近两年来,颜宅村依托良好生态优势,大力发展集体民宿经济,村庄发生了显著改变,成为浙江省级宜居示范村、丽水市级花样村庄。

王星华说:“没想到如今农房变成了景观、农村变成了景区、农民变成了房东、村集体变成了合作社企业;也没想到在家种种花、烧烧菜,村民每年就能拿到1万元分红。”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浙江全省民宿客房直接收入达28亿元。

有专家说,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将过去难以就地资本化的农村资源,变现为发展资本,浙江乡村振兴在此条件下迎来了新的契机。

新农民

在乡村振兴的热潮中,越来越多的村镇改变了以往“脏乱差”和只剩老人、孩子留守的面貌,吸引了一大批乡村能人、大学生、工商资本等要素流向农村,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沈杰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从事物联网研究和实践15年,是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的副院长。2016年,他回到家乡——湖州市南浔区菱湖镇,创办了庆渔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以“农创客”身份活跃在长三角渔业重镇的池塘边。

在浙江各地,和沈杰一样具有高学历的“农创客”超过1600名。他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不仅影响和改变农村传统的生产方式,带动农民跟养跟种,也让更多农民分享二、三产的利润。

新一代植保无人机、农业农村智慧云平台、智能交互云种植系统、连锁庄稼医院、青创农场……这些现代农业项目,都是“农创客”的创业作品。

“80后”陈小东法学科班出身,曾在上海一家金融机构就职8年,但2013年他毅然回到海盐县沈荡镇尤甪村创业,创出“水稻+水产+瓜果”的稻田立体生态循环种养新模式,实现了“百斤鱼、百斤瓜、百斤菱、千斤粮、万元钱”。

在浙江,企业家、成功人士参与乡村经济发展已成为普遍现象。他们不仅把新理念、新思路、新资源带入乡村,而且还把许多社会资本、人力资源导入乡村,形成了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看到生我养我的村庄比其他地方落后,心里燃起一股要去改变的激情。”宁波凹凸重工董事长朱剑君16岁离开村庄,至今已有40多年。4年前,他将企业交给儿子,自己到宁波市海曙区横街镇万华村当起了党支部书记。

当年的横街镇万华村是一个经济“塌底”村。朱剑君以企业家的眼光,先将陈年的欠款收回来,随后,请来专业机构对村庄进行总体规划,并东奔西跑,为村里争项目、筹资金。

“旧村整理、新村建设将启动,商业综合体项目、四桥二路项目将实施下去。”朱剑君说,万华村今后还要引进“高新特”精品农业项目,将万华村建设成经济繁荣、四季花香的美丽乡村典范。

把人唤回来,这是乡村振兴的初衷,也是乡村振兴的必要之举。

新动力

义乌、诸暨、东阳三市交界的义乌市红峰村,银杏、火柿傍山绕水,山林间古越国遗迹尚存,但多年来红峰村旅游人气匮乏。“交通不便,没有规划,农家乐都开不下去。”红峰村村民金庆良说。

目前,义乌市交通投资集团正在红峰村内筹建总投资约8亿元、总规划面积320.95公顷的古越文化园,重点打造以区域乡村休闲养生和古越文化为特色的4A级的旅游综合体。

在义乌,包括红峰村在内的8个村庄牵手义乌市八大国有企业,结对共建美丽乡村。

义乌市政府负责人说,国企与乡村结对共建,可以助推乡村从“环境美”到“发展美”,从“一时美”到“长久美”的转变。

在振兴乡村的大棋局中,抢先落子的并不仅仅是国企,瞄准潜力巨大的产业“聚宝盆”,善于寻找机会的民间资本,早已将目光转向农业。

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发展全产业链中,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仅为公司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还让当地农民从中得到实惠。“青莲食品”是浙江省全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位于磐安高山深处的高二乡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引进浙江品尚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启动农业综合性开发项目——“我的幸福计划”,发展绿色精品农业,打造民宿产业带,带领农户走上增收致富路。

如今,高二乡已从一个落后山乡,变成浙江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全乡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5575元增至2017年的12175元。最近,高二乡又着手打造“我的幸福计划”升级版,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在嘉兴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一家特殊的国资企业——平湖市强村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有5幢标准厂房,由平湖市54个村联建。厂房所用的120亩土地指标,是由其中36个村通过复垦“小、散、乱”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解决的。

“这些厂房严格按照国际制造企业的标准来设计。目前,已有来自美国、德国的两家外资企业确定入驻。今年起,这个项目将使每个参与的村集体收入年均增收超过24万元。”平湖市钟埭街道钟南村党委书记冯建卫说,打破传统思路,抱团发展给农村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记者 吴坚)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宋美琪、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