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曾经的偏僻村落成了安徽乡村振兴的名片

三十岗乡的美丽嬗变

2018年04月07日10:10    来源:《工人日报》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游人如织。

观桃蹊桃花、品东瞿美食、赶崔岗市集、赏王大郢小镇音乐……纷至沓来的游客,让三十岗乡变成安徽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张名片。

“拔穷根”: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10年前的三十岗乡,村子里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这个地方曾经不仅经济发展落后,思想观念更贫瘠。”三十岗乡人大主席袁捍东说,那时候村民们喜欢冬季围坐在墙角的柴草堆旁晒太阳,不愿也不敢尝试新业态。

就在村民们持观望态度时,三十岗乡东瞿村党委书记瞿其贵站了出来,带头开办东瞿村第一家农家乐。

看到农家乐生意红火,村民们也纷纷申请开办农家乐。如今东瞿美食文化村共有农家乐60余户,从业人员360余人,2017年人均收入2.3万元,比5年前翻了一番还要多。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东瞿美食文化村示范引领下,其他村村民也积极投身致富的大潮中,发展采摘农业、打造特色餐饮、种植苗木花卉……传统农村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活产业”:变“单打独斗”为“融合共生”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要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三十岗乡因势利导,在“做活产业”上下足绣花功夫,在退出传统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文化旅游业,以生态、文化丰富旅游内涵,以旅游促进文化、生态消费,开辟出一条由“单打独斗”到“融合共生”产业转型发展新路径。

“东华农科”是该乡2014年引入的一家生态观光农业企业,该企业离安徽省首个艺术家村——崔岗艺术村相距不到1000米。艺术村带动“东华农科”人气飙升的同时,“东华农科”为崔岗村民提供40余个就业机会,二者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我们用活政策指挥棒,大力引进了一批高质量生态农业企业,加快生态、文化和旅游资源融合,聚力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相关负责人说。

节庆活动作为文化旅游业的“催化剂”,在促进产业“融合共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合肥桃花节、合肥国际跑酷公开赛、中日韩三国围棋名人混双赛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赛事在此举办。数据显示,2017年,三十岗乡吸引游客200余万人次,直接带动消费突破200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6亿元。

“守绿水”:变“发展之痛”为“腾飞引擎”

作为合肥市民的“大水缸”——董铺水库所在地,三十岗乡最大的责任便是守护住碧波荡漾的湖水和风光旖旎的自然生态。

然而,守护好这一方绿水绝非易事,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一直困扰着三十岗乡居民。“我们之前走过不少弯路,前些年开挖鱼塘、大棚种植、家禽养殖现象时有发生。”三十岗乡乡长时坤说。

为守护好这片绿水,近年来该乡大力推进水源地搬迁,涉及1150户4400余人。从此各类养殖种植业彻底退出水源保护地,让污染与“大水缸”绝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落地。森林覆盖率44%,林木绿化率达80%……三十岗乡先后获得了“国家生态乡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安徽省森林城镇”“安徽省文明乡镇”等一系列“绿色名片”。

“净乡风”:变“陈规陋习”为“文明高地”

三十岗乡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与房子新了、村子美了、群众富了相得益彰的是,农民综合素质有了新提升。

在该乡崔岗艺术村,艺术家的入驻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当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丰富着他们的精神生活。

“我喜欢摄影,长大以后要成为一名摄影师。”这是三十岗乡古城小学五年级学生郑昊博的理想。入驻崔岗艺术村的摄影师陈强定期为当地的孩子们上摄影课,在他的精心指导下,郑昊博的摄影作品《水上的风景》成功入围斯里兰卡国际摄影展。

艺术家开门创作时,村民会带着孩子欣赏艺术创作过程,“耳濡目染”从艺术家身上不断汲取文明素养。渐渐地,村民们摒弃了不良习惯,他们敞开胸怀拥抱美好新生活。(记者 陈华 通讯员 王领 吴芬霞)

(责编:宋美琪、闫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