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刊授党校》

新时代的科技有多贴心

梁梁

2018年03月29日16:06    来源:刊授党校

“新四大发明”正是快速发展的中国科技的缩影,而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们实现了科技与民生的完美融合,实现了科技成果与民生的期盼的密切相关。未来强化美丽中国建设需要科技创新,强化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科技创新,强化平安中国建设需要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科技创新。


新时代的科技有多贴心?谈这个问题前,不妨先回忆下今天我们跟哪些科技成果打了交道。早上买根油条,拿出手机对着窗口上二维码扫一扫,“嘀”的一声后,把手机页面给店家一看,一句“老板,给你了”后便“扬长而去”。中午,要去附近的饭店参加同学聚会,不远不近的距离,打车太贵,公共交通没有站点,拿出手机扫一扫共享单车上的二维码,“啪嗒”一声车锁开了,骑上就走。下午,想想临近过年要准备买回家的车票,家那边没机场,普通列车晃晃荡荡好几天,幸好高铁去年修通,果断买张高铁票,舒舒服服地“上午出发,下午到家”。出门最不爱带行李,大包小包不方便,可七大姑八大姨,哪家亲戚不得准备点伴手礼,看望父母大人,咋能空着手不备点年货呢?好办,打开某宝、某东的APP,算好自己到家的时间,挑好东西,提醒卖家按时发货,到时就等一个电话:“您好,您的快递到了。”接下来就能想象父母收到年货的喜悦了。这些生活细节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可谓习以为常。许多外国人由此评出了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和共享单车。一些中国留学生称他们去国外学习,没了这几样宝贝,都觉得生活很不习惯。

科技发明的可爱,在于使人类的生活更便捷。现在你再问科技多么贴心,很多人都很难给你个回答,反正它就在那里,就是那么方便。新科技已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解决你生活的每个细节问题的时候,你甚至会忽略它的存在,忽略它对你生活方式重塑,忽略它对你生活习惯的改变。

对于科技而言,新时代的“新”就是创新的“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方位,也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历史新方位。经过五年多努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大成果不断涌现,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基础研究领域,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是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是唯一一颗在天上实验量子通信的卫星;我国科学家还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获得了全球最高的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在重大工程方面,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大飞机、蛟龙等重大成果相继取得突破。此外,还有许多科技成果和老百姓生活很贴近。比如共享单车,集成应用了智能芯片、射频识别、位置服务、电子围栏、移动支付等先进技术。2018年的新年钟声刚刚敲过,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如期而至。在今年的获奖项目名录里,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字眼出现频次不低:早熟马铃薯新品种、造血干细胞移植、智慧协同网络及应用等等,更多接地气的科技大奖改变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的科技成果究竟会以什么样的形式融入你的生活,区区几千字无法做到全面描述,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它会让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变得更便捷、更安全。

中国高铁拉近你与远方的距离

过去五年多是中国高铁飞奔的五年,中国铁路网平均每天以9公里的速度增长,新增运营里程1.2万公里,超过世界其他国家高铁运营里程的总和。世界最长、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等世界之最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中国高铁的认知。中国高铁已然成为中国技术和中国速度最好的“名片”,也是中国发展的缩影,是百姓幸福度的写照。

网上有很多描述人们在“四纵四横”高铁网建成后的美好生活故事。如,郑徐高铁开通后,杭州到西安只要6个小时。也就是说,早上从杭州出发,下午就可以在西安街头吃上羊肉泡馍;西成高铁开通运营后,穿越秦岭山脉的高速铁路设计时速达250公里,列车全4G信号覆盖,用看一部电影的时间就可以从成都到西安。中午在西安吃羊肉泡馍,傍晚就可以到成都漫步宽窄巷子。有人还专门根据西安至成都高速铁路贯通后经停的各大城市,绘制了一条沿途站点的美食地图,从合川米粉、鸡肉抄手到南充的张飞牛肉、川北凉粉,从汉中面皮、浆水面到羊肉泡馍、胡辣汤、油泼面。这种略带调侃的故事背后映射出的是中国高铁为百姓生活带来的便捷、带来的红利。

高铁让中国变小,让人们生活圈扩大。“四纵四横”的铁路网,已经通向全国28个省市,高铁带来的不只是一场经济地理上的革命,也是一场时空观念上的革命,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态,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现在说走就走已经从理想变成现实,那么未来数年甚至更远,乘坐高铁出行还将有新的变化:2018年,探索提供预约订票服务,推行电子客票,打造高铁网与互联网“双网旅行生活”;到2020年,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左右,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到2035年,率先建成发达完善的现代化铁路网等。有人说,高铁让中国变小、世界变大。是的,随着中国高铁继续建设发展,到2020年,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3万公里,到2025年,将达到3.8万公里,“四纵四横”高铁网将扩容至“八纵八横”,连接起50万人口以上大中城市,未来的百姓出行那又是一个怎样的激情和梦想。

前沿科技为健康中国助力

过去五年多,经过长时期的技术铺垫、研究论证,在医疗等重大民生领域,一系列国际先进的科技成果正在加速落地应用,转化为百姓福利。“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表述引发了社会的热议。如果说10年前基因科技还在概念阶段,未来便会进入寻常百姓生活中。以基因组学研究为例,我国已由跟随转变为超越、引领。得益于核心技术的突破,无创产前筛查成本大幅下降,在深圳可以实现免费服务,广州、上海、北京等地也在大面积推行。位于深圳的我国首个国家基因库样本量位居世界前列,越来越多的基因科技转化应用,防控出生缺陷。近年来,急需药、罕见药等药品的创新、研制、上市步伐加快,医疗器械质量明显提升,手术机器人投入临床……科技渗透到医疗方方面面,促进国民健康。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医疗物联网将会为数字医疗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强的发展动力。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人们不仅可以通过APP或者云产品来管理生活,还能通过一系列医疗物联网设备来管理健康。患者能够从设备中获取大量的健康数据,来管理他们的药物治疗、剂量和提醒。把测量仪器连上APP,老人的血压、血糖等指标可以随时推送给家庭医生,医生可以通过云端,随时跟踪、查看患者的健康数据和就诊记录,节约随访成本,实现在家就医保健。可以说,医疗物联网正在逐步更加深入地参与医学,并为医学循证提供支持。这一科技创新在中国已经初见端倪,党的十九大代表、江苏省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说,作为物联网应用的先发区域,无锡已经有近5000户居民试用这类系统,物联网与居家养老、家庭医生相结合,正推动医疗和养老方式的变革。

新时代的生活离不开大数据

今天的中国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通,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也越来越方便,“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对大数据的应用已经开始切实改变中国百姓的生活方式。大数据俨然成为一大产业。未来,大数据还将更多地融入百姓生活。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中明确指出,要立足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在未来5—10年逐步实现以下目标: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运行平稳、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可以预见,数据正成为最核心的资源,甚至在未来,数据可能会成为像水、电、石油一样的公共资源。大数据不仅将创造下一代互联网生态和创新体系,还将重新塑造下一代制造业形态以及社会治理结构。关于“大数据将改变什么”的疑问,很难用一句话概括,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未来的生活,必定离不开大数据。

经常上网的你,是不是发现互联网广告越来越“智能”。假如你在A购物网站搜了一件商品,那么很快,你会在打开B网站、C网站、D网站时发现与你前次搜索的商品相关的广告推送。这充分说明了大数据已经渗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数据的作用就是记录你的IP地址、搜索访问习惯、兴趣爱好等关键信息,使用模型计算给用户打上对应的标签,然后通过云平台进行匹配推荐。说白了,要给你看什么,大数据知道。

再举一个例子,过去,我们上网打字多用智能ABC,而这种输入法只能记录本台计算机的输入习惯,所以智能ABC往往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如果更换了新机器,那么输入速度将会下降;二是输入法往往不能准确识别你输入的新词汇。现在我们多习惯使用搜狗输入法,其原因就在于这类输入法的精髓采用了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收集庞大的用户数据来分析用户的输入习惯,最大限度地提高首选字准确率。甚至一些较长的语句,用户输入了前半段,它就能自动提示后半段,还能自动从网上下载最新词库,并支持备份用户词库到云端。未来,大数据还将在语音输入领域大显神通。由于我国方言众多,平时交流可以用普通话,但是能像电视播音员一样字正腔圆地发准每个音的人其实并不多。各地的普通话各有千秋,川普、汉普、苏普、广普、福建普等等,分分钟让输入程序“抓狂”。然而进入大数据时代,搜集用户习惯、数据云存储、数据分析处理这些难题便会迎刃而解。据了解,目前,基于大数据的国产语音输入法如讯飞语音输入法、百度语音输入法等已能实现每分钟400字的录入,准确率高达97%。大数据再一次引领了文字录入的新时代。

当然,大数据的最大作用还是在社会与城市的治理方面。在前不久的云栖大会上,杭州市政府宣布推出“城市大脑”智慧城市建设计划,将首先把城市的交通、能源、供水等基础设施全部数据化,连接城市各个单元的数据资源,打通“神经网络”,并联通“城市大脑”的超大规模计算平台、数据采集系统、数据交换中心、开放算法平台、数据应用平台等五大系统进行运转,对整个城市进行全局实时分析,自动调配公共资源。另外,大数据预警让电信诈骗无所遁形:“内蒙古公安提醒您:该号码已被标记为诈骗电话,请谨慎接听!”当手机用户接听或拨打疑似涉骗号码时,用户的手机屏幕就会同步显示上述信息。这套由中国移动内蒙古有限公司研发的“诈骗电话预警系统”已上线运行。内蒙古公安厅表示,该系统是内蒙古首个诈骗电话预警系统,已标记诈骗电话4亿多个。

人民群众的呼声是科技创新的原动力。科技创新造福人民,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新四大发明”正是快速发展的中国科技的缩影,而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们实现了科技与民生的完美融合,实现了科技成果与民生期盼的密切相关。未来强化美丽中国建设需要科技创新,强化健康中国建设需要科技创新,强化平安中国建设需要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科技创新。按照2016年8月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所述,“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持续攻克水污染治理、转基因、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关键核心技术,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力争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健康保障等重点方向率先突破。健全支撑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力争到2020年,形成医养康护一体化、连续性的健康保障体系,为提高医疗服务供给质量、加快健康产业发展、助推医改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宋美琪、谢磊)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