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领袖人物纪念馆

砥砺5年 前锋跑出发展“加速度”

2018年03月16日09:08    来源:广安日报    手机看新闻

【字号 】【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前锋新城。

前锋工业园区一角。

宽阔平坦的城市道路。

公交车开通方便市民。

时代先锋广场。

整治后的芦溪河水清岸绿。

2013年2月2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网发布《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调整广安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文件称,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设立广安市前锋区。

2013年3月18日,从广安区分流到新设前锋区工作的800余名机关干部“跨过”渠江,与前锋区所辖乡镇、村(社区)、企业负责人及53万前锋人民一起,吹响了新区建设的号角。

截至目前,前锋区已砥砺前行5年。近日,记者采访了部分“跨过”渠江到前锋区艰苦创业的干部,听他们谈变化、说发展,回眸过去,展望未来。

A

5年变化看脱贫

5年前,唐向军作为原广安区扶贫移民局的一员,满怀着对前锋新区建设发展的希冀与期盼,毅然“跨过”渠江,投身新区脱贫攻坚主战场。5年来,作为脱贫攻坚战线上的“老兵”,唐向军见证了全区干部群众矢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毅力,也见证了脱贫攻坚取得的累累硕果。

“建区之初,基础差、底子薄,面临着旱山区、漏水区、水淹区、石漠化区分布较广等自然条件制约,集中连片贫困问题突出,脱贫难度大。”唐向军说,“2014年,经精准识别后,全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村94个、贫困人口6518户20800余人,贫困发生率6.9%。”

5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中省市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重大政治责任,摆在唯此为大的突出位置,剑指全面小康“拦路虎”,举全区之力向贫困宣战,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总体要求,以背水一战的必胜决心,不辍分秒、只争朝夕,全面打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

截至2017年底,全县累计实现5301户1718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39个贫困村退出,率先摘掉了贫困县“帽子”,全区贫困发生率降至1.21%,为全省脱贫攻坚树了旗帜、立了标杆。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作为脱贫攻坚一线干部,我们将着眼实现2020年底现行扶贫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的目标任务,瞄准剩余的55个贫困村、3645名贫困人口,集聚资源、精准施策、持续用力,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确保决战决胜。”唐向军说。

B

5年变化看产业

5年前一片泥泞的土地,如今变成了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工业园区。说起前锋工业,作为新区的首批建设者,前锋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王洪林有讲不完的故事。

“建区之初,早晨天不亮就要从家里出发,晚上回到家基本都在8点以后,甚至更晚。周末大部分时间在加班,可那时大家都没有感到苦和累,热情非常高。”王洪林说。

近年来,前锋区抢抓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坚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重庆等地产业转移和延伸产业链条”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壮大轻纺和智能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产业培育步伐明显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王洪林介绍说,如今,前锋区正一手抓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引进,积极构建“2+N”产业体系,打造2个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仅2017年,前锋区两大主导产业产值增长17%、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新培育规上工业企业13户,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4.7%、增加值增长8.5%。

在前锋,不仅仅是工业经济在加速发展。5年来,前锋区坚定不移走“两型三化”产业发展路子,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抓好工业调结构增效益、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一二三产业不断融合。

产业大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商贸大繁荣。前锋区正以川渝合作示范区前锋商贸物流园区为依托,抢抓“互联网+”机遇,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城市商圈快速崛起。

C

5年变化看城建

“打纸岩附近那一带,5年前几乎还是荒地,现在路修好了,房子也建起来了,发展实在是太快了。”作为一个“老前锋”,王大爷对前锋新区的城市发展惊叹不已。

前锋区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编研中心副主任马光明既是建设者也是见证者。“5年前我们刚来的时候,前锋还是一个镇的规模,新区的建设发展规划需反复推敲。”马光明说,对于当时前锋新区的建设者来说,既有欢喜又有担忧。欢喜的是前锋区是新区,犹如一张白纸,好绘蓝图;担忧的是,要把蓝图绘好,不是那么容易。

功夫不负有心人。“《广安市前锋区城市综合体规划设计方案》荣获2014年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规划金奖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马光明说,为了打造前锋中心城区亮点,城市综合体规划设计坚持集约、效能、智慧、低碳的现代城市理念,借势大山大水,善待小丘小溪,合理布局和建设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市民广场、标准市场等。

5年来,前锋区围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把城镇规划作为引领龙头,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档次明显提升,风貌切实改善。截至2017年底,城区骨架达到16.5平方公里,全区城镇总面积达到15.35平方公里;发展壮大了建筑公司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全区城乡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共计29.08亿元,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新增城镇人口0.59万人,城镇总人口达到8.19万人,全区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达到37.4%。完成30平方公里城市总规、16.5平方公里城市控规和前锋区户外广告规划等10多个城市专项规划。

此外,前锋区还不断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大力推进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及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重点项目建设,现代城市气息逐步显现。

“今年,我们计划完成建筑业产值8亿元,完成装配式建筑8万平方米,拓展城镇面积2平方公里,提升城镇化率2.5个百分点,提升户籍城镇化率2个百分点,完成棚户区改造1019套……远可望、近可游、居可养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城正以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崛起。”马光明充满了信心。

D

5年变化看民生

要发展,修路是关键。这在年轻的前锋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2013年以前的前锋,与广安的通道只有一条广前大道,群众出行靠的是农村客运。“那时候前锋就是一个乡镇,镇中心只有几条街,现在城区永前大道、弘前大道、双狮路都已竣工通车。2015年7月1日,我们还开通了广安主城区到前锋的4条城市公交线路,同时前锋城区开通两条公交线路,投放出租车20辆,市民的出行得到极大改善。”说起交通发展,前锋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方成感触颇深。

交通的发展,只是前锋区民生改善的一个方面。2013年建区以来,前锋区始终按照“民生优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深入贯彻“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总体思路,大力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民生宗旨,着力构建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将民生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将区级新增财力80%以上用于改善和保障民生,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增添措施、加压驱动,团结带领全区人民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倾力为民办实事,竭力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以最大的决心、最强的力度、最快的节奏、最实的作风推动各项民生工程和惠民帮扶工作高效实施。

民生改善,数字最有说服力。2013年以来,全区累计投入民生资金59.7亿元,完成民生工程624项,为民办好事实事5.16万件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9112人、城乡残疾人灵活就业9205人,建成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32个;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76个,筹集公共租赁住房214户;建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13544平方米、偏远地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186套;新增城区公办幼儿园1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委员会评估认定;新(改)建村卫生室205个,新建区计生服务中心1个、疾控中心1个,区人民医院建设全面启动,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98.61%……

E

5年变化看环保

“现在前锋的环境比以前好多了,河水清澈了,空气也清新多了。”3月12日上午,正在滨河西路散步的市民张利民感慨道,前锋建区5年来,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污染源多、民众与企业环保意识不强、没有环境监测站……新区成立之初,环保工作面临种种困难。区安监环保局总工程师肖麟说,“当时,我们负责环保工作的只有12个人,人员少,工作量又多,加班是常态。但现在看到环境质量越来越好,想起当时来到这里也觉得值了。”

5年时间里,前锋区着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对水泥、采煤、非煤矿山等行业进行整治,淘汰、关闭了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企业,控制主要污染物总量,同时有效控制城市扬尘、机动车等污染,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以2017年为例,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前锋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日均浓度为80.9微克每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日均浓度为46.9微克每立方米,优良天数占283天,达标率为77.5%。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前锋区全面推行河长制,积极开展“洁净水”行动,大力推动乡镇污水处理厂、城镇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并制定出台了《前锋区水污染防治行动工作方案》《前锋区芦溪河流域(前锋段)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前锋区渠江流域(前锋段)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

案》《前锋区龙滩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水污染治理文件,统筹推进芦溪河、渠江、龙滩河等重点流域湖库综合整治。

截至目前,前锋区渠江涌溪、龙洞河流域出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芦溪河五个断面监测均已达到Ⅲ类水质,从2017年1月至12月监测情况来看,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除此之外,前锋区还在固废监管、土壤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下功夫,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责编:秦晶、吴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