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今日浙江

从高增长转向高质量——浙江追求高质量发展综述

2018年03月14日09:48    来源:今日浙江

岁末年初,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又收获了一张张捷报,组成一幅浙江高质量发展的恢宏画卷。

创新发展: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第6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第3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1%;

协调发展:发达、较发达县市与困难县市人均财政支出比1.04∶1,全国差距最小;城乡居民收入比2.054∶1,全国各省(区)最低;

绿色发展:“水十条”考核名列全国第1、“气十条”全国考核获得优秀,全省各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

开放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加快推进,2017年外贸出口规模保持全国第三;

共享发展:2017年浙江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61元,首次突破5万元大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6元,分别连续17年、33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教育、社保、医疗、文化等各项保障走在全国前列。

2017年,浙江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呈现质优速稳新气质。

在新的起点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勇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全省上下加快理念转换、动能转换、结构转换、效率转换和环境转换,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改革创新成为发展第一动力

新年第一个工作日,浙江召开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大会,释放一个强烈信号: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当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为奋力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2017年,浙江以全面深化体制改革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重点领域改革

2016年12月“最多跑一次”改革正式启动以来,全省上下明确目标、细化方案,责任落实到人,任务倒排到天,挂图作战,模块作业,改革呈现牵一发动全身、一子落满盘活的示范带动效应。

省级665项办事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实现比例达95.68%,首批25个省级部门45个“信息孤岛”基本完成对接,打通93套市级系统、34套县级系统;“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初步实现政务办事从找部门向找政府转变;制订实施“最多跑一次”工作规范,出台《公共数据与电子政务管理办法》和制订《省级公共数据共享清单》;推进一证办理,减少501项群众和企业办事所需证明材料;加快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建成省市县纵向一体化、横向协同化2.0版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事中事后监管延伸……到2017年底,“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达87.9%,满意率达94.7%。

“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实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证照联办”登记改革。截至2017年底,全省在册市场主体593.4万户,同比增长12.2%,市场主体总量居全国第4位,人均市场主体拥有量居全国第1位。

以政府自身改革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实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矿业权出让网上交易,扎实开展建设用地使用权二级市场试点和德清“标准地”改革试点;基本完成省属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省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挂牌成立,整合组建省机场集团,杭绍台铁路、杭温铁路开工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标准化综合改革,创建湖州、衡州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建立绿色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

一项项改革,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

——坚定不移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推动经济从“速度领跑”向“质量领先”蝶变。

清旧,减少无效供给。坚定不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持续加力处置“僵尸企业”和淘汰落后产能。2017年处置404家“僵尸企业”、淘汰2690家企业落后产能、整治4.7万家脏乱差小作坊。到2018年底,全省基本实现“僵尸企业”市场出清。

提升,重振浙江家底。深入实施“10+1”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启动实施绍兴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2017年1—11月全省10大传统制造业规上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5.4%,比规上工业高9.8个百分点;实施“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互联网+”“机器人+”“数字化+”“标准化+”,全面推进智能制造和“十万企业上云”行动,新增上云企业12万家、工业机器人12095台、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0家、小微企业园141个、“浙江制造”标准129个。

立新,培育发展动能。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之江实验室、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沪嘉杭科创走廊、西湖大学、制造业创新中心、之江文化中心、之江文化产业带、中心城市科技城、特色小镇等一批创新大平台,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启动实施省市县长项目工程,提高投资质量、优化投资结构,推动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波音项目等一批影响深远的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全面加强科技创新,R&D占GDP比重达2.4%,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8.6%提高到60.1%。

强身,激活创新主体。分类实施凤凰行动、小巨人培育行动和小微企业提质行动,推动市场主体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新增八大万亿产业小微企业10.9万家,同比增长20%,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1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8856家;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升级和“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全年新增“个转企”2.2万家、“小升规”4500家;加强创新人才培育和引进,全省新增“国千”人才106人、“省千”人才220人;启动实施推进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凤凰行动”计划,全年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96家,上市公司并购337起、涉及并购金额1139亿元。

减负,为创业者松绑。全国率先停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并全部取消省定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成为全国最早实现省定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的省份之一。2017年共为企业减轻负担和成本超1300亿元。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业成长为浙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7年,第三产业贡献率达57%,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新旧动能有序转换。2017年,浙江“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 24%左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8%左右。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预计超过9%,较2014年提高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占比分别提高到42.3%、26.5% 、39.1%。而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3.0%,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快慢高低之间,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质量变革。

协调成为发展内生特点

2017年11月29日,在第四届世界浙商大会上,浙江首次发布了浙江大湾区建设路径,总投资约1.5万亿元的120个大湾区建设项目成为浙商投资重点。

2017年,浙江坚持城乡并重、区域协同,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切实提高发展的协同性和整体性。

——深化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不断完善,2017年完成全省县级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试评价和监测预警工作,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开展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工作,划分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大城市开发边界。编制1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产业准入负面清单。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加快推进。

——深化区域协同发展

谋划推动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上聚焦发力,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支持台州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强浙江省重点湾区互联互通,推进沿海大平台深度开发,大力发展湾区经济。目前,核心区杭州湾经济区,拥有浙江省68%的经济总量、55%的人口、78%的发明专利申请量、76%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8%的境内上市公司、75%的中国民营500强企业,将建成为全国现代化建设新样板,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推动都市区协调发展。制定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实施办法,出台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工作方案;完成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第三方评估,稳步推进第二、三批试点;组织实施69个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行动计划。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达72%,比全省高4个百分点。

深入实施1210交通强省行动,加快构建都市经济、海洋经济、开放经济、美丽经济“四大交通走廊”,高标准建设“四好农村路”,打造共享、智能、绿色、安全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2017年,全省综合交通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898亿元。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印发实施加快海洋强省国际强港建设的若干意见,联动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

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制定实施推动山海协作的政策意见,新认定14个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全省新签山海协作特色产业合作项目330个,到位资金442亿元。10个山海协作产业园(示范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20亿元。

——深化城乡一体发展

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制定“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消除5053个集体经济年收入低于10万元的薄弱村。深化“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户籍城镇人口比重达46%,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至2.05∶1。

绿色成为发展普遍形态

2017年冬至,“红灯笼,乌篷船,一湾碧水绕萧然”的江南水乡美景,在萧山区萧绍运河完成全面剿劣任务后重现,两岸村民也掀起一股返乡创业热潮。在浙江各地,越来越多人涌向乡村,与青山绿水为伴;一个个民宿村、旅游村应运而生,村民摇身一变,成了“店掌柜”“土导游”,靠着家门口的风景鼓了腰包……

2017年,浙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垃圾治城治乡,实施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让绿色成为浙江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聚焦污水防治,打赢劣Ⅴ类水剿灭战

2017年,全省各级干部、6.1万余名河长,编制了1.1万余份“一河一策”治理方案、1.6万余个小微水体“一点一策”方案,签下军令状、责任书,通过截污纳管、清除底泥、产业整治、生态修复等手段,全省主要河道的外源及内源污染问题得到了综合治理。

从杭州钱塘江畔到丽水山区小溪,13万公里河道、数万个小微水体,水质得到根本改善,门前小河清清,溪水潺潺,留住了乡人,唤回了乡愁。

——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处理

2017年,浙江以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垃圾源头减量专项行动、回收利用专项行动、处置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标准和制度建设专项行动、文明风尚专项行动,初步形成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截至2017年底,全省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9.9%,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覆盖41%的建制村。

——打好蓝天保卫战

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燃煤小锅炉加快淘汰;煤电超低排放加快改造;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完成117个项目废气清洁排放改造;在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黄标车淘汰任务基础上,继续淘汰老旧车7.4万辆……2017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2.7%,完成年初设定的80%以上的目标。

——打好城乡环境整治攻坚战

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治理、违法建筑处理……大力推进“三改一拆”,2017年拆除违法建筑2.7亿平方米,完成“三改”4.71亿平方米。授牌表彰6个“无违建县(市、区)”、19个“基本无违建县(市、区)”、27个“无违建创建先进县(市、区)”。

广泛开展“厕所革命”,一批公共厕所逐步升级改造为兼具卫生整理、休息乃至审美、商业、文化等功能融合的新空间。

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创建精品村300个、示范乡镇100个,建成2236个A级景区村庄,其中3A级景区村庄285个。

出台“土十条”及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扎实开展危险废物“存量清零”行动,完成五类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削减4%的年度目标任务。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推进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5个市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新实施19个国家级园区和45个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创建,实施“百万家庭屋顶光伏”工程和天然气“县县通工程”,并网户数和装机规模居全国第一,新增通气县8个……以产业集聚、企业集中、资源集约和低耗、减排、高效为特征的绿色生产方式正逐步形成。

当美丽山水与“两山”理论激情相遇,浙江迎来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

开放成为发展必由之路

在1月18日举行的上海2018跨国企业对接会上,包括微软、英特尔等世界500强在内的众多外资企业,对投资浙江自贸区表现出浓厚兴趣和极大信心。现场与自贸区航空产业园签署合作备忘录的立陶宛黎涛集团负责人介绍,牵手浙江自贸区,看中的正是波音大项目落户带来的龙头效应和发展潜力。

为给“开放强省”建设注入新动能,浙江不断创新平台建设,以改革健全完善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融合发展机制,一个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正在形成。

在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2017年,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积极谋划创建自由贸易港,成功召开首届世界油商大会……截至2017年底,落户新增注册企业达到4167家,注册资本超过2173亿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0多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54家,同比增长116%。

在义甬舟开放大通道上,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0亿吨、成为全球首个年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大港,货物年吞吐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240条全球集装箱航线,连通世界100多个国家的600多个港口;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加快建设,全国首艘江海直达船“江海直达1号”正式下水;规划建设宁波“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和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与捷克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捷克站;义新欧班列全年达到168次……集江、海、河、铁路、公路、航空等六位一体的多式联运综合枢纽不断完善。

在中国跨境电商综试区,吸引亚马逊等国际电商巨头争相入驻;杭州空港经济区携手萧山机场,成立全国首家临空开发公司,吸引京东全球购、西狗等一批知名电商企业入驻;义乌在试点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中、深入推进信息化通关建设、打造现代商贸流通新通道,实现97.5%以上的小额小批量商品快速出单……一个“买全球、卖全球”的贸易格局逐渐形成。

2017年,全省外贸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了25604.2亿元、19445.9亿元、6158.2亿元,分别增长15.3%、10.1%、35.6%,外贸出口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三,贸易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

新一轮的全面开放,正把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带入一个高质量发展阶段。

共享成为发展根本目的

2017年,浙江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制定实施“富民惠民安民行动计划”,坚持把全省财政支出增量的2/3以上用于民生,切实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扎实推进百姓增收致富

率先高标准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目标任务,巩固了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消除成果。

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人群就业服务力度,新增城镇就业127.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5. 1万人,困难人员就业12.9万人。

积极推进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达到51260元和24956元,同比增长8.5%和9.1%,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0%。

——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加大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支持力度,浙江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大学,中国美院、宁波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

社会保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913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252万人,比年初分别增加173万人和74万人。

加强医疗保障,“双下沉、两提升”扎实推进,完善大病保险、慢性病保障、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等医保政策,新推肝移植按绩效支付政策,让更多群众受益。

加快养老服务体系改革,新建或调整布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811个,新增养老机构床位2.4万张。

全省8市43县(市、区)960个有通达任务的建制村100%实现客车通达,全省27901个建制村都通上了客车,走在全国前列。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新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389个。

——扎实推进平安浙江建设

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和“G20安保经验”。扎实推进乡镇(街道)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等“四个平台”建设,深入开展“除险安居”和“治危拆违“行动,减少受威胁群众8.84万人。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落实普法责任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9. 6万件。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6.3%和19.2%。(记者 郏文纲)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宋美琪、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