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干部论坛

李锦斌:发挥优势下好创新先手棋 全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8年02月28日09:59    来源:求是

原标题:发挥优势下好创新先手棋 全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核心要点:

■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的发展,是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

■ 只有深化“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的认识,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挥创新优势,补齐创新短板,推动形成由点到面、由中心到全局的省域创新网络格局,全面提升安徽经济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安徽贡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指出,安徽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要用好这一优势,下好创新“先手棋”,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把创新摆在安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敢于创先争优,全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充分认识创新驱动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要的发展,是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加快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在于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当前,我们正面临跨越非常规的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特有的关口和常规性的长期性的关口,无论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还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都离不开强大创新实力的支撑。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助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构建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经济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内在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经济发展总量和质量都上了新台阶,但经济结构还有待优化,传统动能有所减弱,新动能尚未全面接续。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支撑引领的需求日益增多,对提高质量和效益的要求日益迫切。只有深化“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的认识,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的重大举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呈现集群式跃进态势,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技术迭代周期缩短,产业更新频率加快,对我们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条件也形成了倒逼。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机遇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先机,抓不住就是危机。我们必须顺应把握创新趋势,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搭建高端创新平台,集聚一流要素资源,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催生一批重大科技产业成果,努力赢得全球竞争战略主动权。

二、准确把握安徽推动创新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风险挑战

近年来,安徽深入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要求,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全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居全国第一方阵,一批举世瞩目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都刻上了“安徽烙印”,为我们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全面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推动创新发展有优势。我们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加快集聚创新要素,各方面优势不断显现。科教人才资源较为富集。全省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109所高等院校,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等各类科研机构4000多家,启动建设“合肥国际人才城”“海外人才工作站”,去年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5人,培养高技能人才10.3万人。创新平台体系日臻完善。我们拥有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等“国字号”的战略创新平台,科大讯飞入选全国四大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离子医学、天地一体化网络合肥中心等一批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正在崛起。合肥是全国除北京以外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城市,拥有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光源3个大科学装置,其中人造“小太阳”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世界新纪录,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在合肥通过国家验收,正在启动合肥先进光源、强磁光、大气环境立体监测实验等预研工作。

推动创新发展有成果。我们着眼实现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加快构建从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到产业发展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涌现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并在轨运行,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正式开通,世界首台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率先在全国实施编制周转池制度,目前有18所高校开展试点,核定周转池编制4697名;创新高校院所工资激励机制,将科研人员平均工资水平提高20%,赋予科研人员不低于70%的科技成果收益权;科技金融支撑体系不断完善,组建总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省级股权投资基金。培育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成果。2017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全国首个中外合资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合作项目首款汽车即将上市,世界最高代数合肥京东方10.5代线顺利投产,“中国声谷”入选第三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世界最薄0.15毫米触控玻璃实现量产,科技之花结出了丰硕的产业之果。

推动创新发展有挑战。虽然近年来安徽创新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强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但块头不大,部分产业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品牌;发明专利数量较多,但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不高,成果转移转化的通道不够畅通;科技创新链条上还存在不少体制机制关卡,科技领域改革需进一步深化。面对这些困难挑战,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勇于攻坚克难,努力保持创新发展良好势头。

三、以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引领推动安徽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我们必须进一步发挥创新优势,补齐创新短板,推动形成由点到面、由中心到全局的省域创新网络格局,全面提升安徽经济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安徽贡献。

高位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是引领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我们要聚焦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坚持重大设施建设和交叉前沿研究相结合,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一方面,要以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为重要基石。建设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等重点支撑工程,规划布局一批安徽省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探索建立集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于一体的国家实验室管理新体制,依托最具活力的创新单元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体系,整合集聚海内外高端要素资源。另一方面,要以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抓手。加快提升现有大科学装置性能和开放度,开工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等综合研究设施,组织开展协同创新和高水平研究,努力在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前沿领域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取得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

高标准规划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着力打造技术创新密集区。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我们要坚持“尖端引领、集中布局”原则,积极打造科研要素更集聚、技术创新更活跃、生活服务更完善、生态环境更优美的世界一流科学城。一是放大技术创新平台的突破引领作用。把握技术前沿和产业升级趋势,在生命健康、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领域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平台,取得布局长远、引领未来的领先优势。二是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协同创新作用。按照“市场化导向、多主体投资、多模式组建、企业化运作”方式,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加快建设集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三是强化高校院所的基础作用。支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省属其他高校打造更多学科亮点和特色学科,深化与中央大院大所的战略合作,努力把合肥建成全国一流的教育科研区。

深入推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产业创新引领区。科技创新活动最终要体现为经济发展成果。我们要充分发挥合芜蚌创新优势,对接皖北、连接皖江、带动皖南,加快形成区域科技和产业创新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是培育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精准支持优势骨干企业进行科技攻关、人才引进、新产品开发等活动,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小升高”计划,培育更多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军型行业龙头,打造一批行业“隐形冠军”“小巨人”和“单打冠军”。二是发展高附加值创新型产业。统筹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突出抓好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中国声谷”产业园、航空产业园等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园区。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优先布局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鼓励发展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业服务平台,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着力打造制度创新先行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必须协同发力,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我们要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争当击楫中流改革先锋。一是进一步深化高校院所管理体制改革。积极主动向高校院所放权,在科研立项、成果处置、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让科研人员愉快创新、安心创新。二是进一步改革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扩大编制周转池制度覆盖面,落实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用人自主权,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量身定制优惠政策,努力打造创新人才“强磁场”。三是进一步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科技信贷、科技融资担保,推广应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方式,使用好省级股权投资基金,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支撑体系,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