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12日15:10 来源:《工人日报》
庄浪县地处甘肃中部的平凉市。
1998年,庄浪县建成近百万亩的水平梯田,解决了全县近50万人口的温饱,也由此被命名为全国第一个“中国梯田化模范县”。
近20年过去了,脱贫致富道路一波三折,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甘肃省深度贫困县的“帽子”始终摘不掉,近8万多的贫困人口,成为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在当地的党委政府看来,这就是为庄浪县量身订制的“路线图”,为此,力推贫困户成为现代农业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价值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奏响了深度变奏的进行曲。
春节前夕,《工人日报》记者来到这里,倾听这个“梯田模范县”的深度变奏曲。
产业链上的“扶贫牛”
李银生是庄浪县水洛镇吊沟村的农民,以前仅靠种玉米小麦为生,一年到头混个温饱。作为精准扶贫户,政府给了他一头“平凉红牛”,这头牛“入股”在村里的养殖场,年底分红1000多元,他又在牛场务工,工资按天算、每天60元,家里的土地流转出去种上苹果,牛和土地“入股”“分红”再加上劳务收入,一年下来近3万元。
“平凉红牛”是在当地特定自然环境和精细饲养方式下,经过长期繁育、改良后的一种商品牛,以皮质厚韧,肉质细嫩著称。
2017年,庄浪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吊沟村注资建设了占地46亩的肉牛养殖场。每个贫困户获得一头政府分的“扶贫牛”,与合作社签订入股协议后,这头牛由合作社寄养替繁,每头牛可获得保底利润1000元。
吊沟村有80多户贫困户以牛入股,抱团发展养殖。水洛镇党委书记樊对对说:“集中养殖解决了分散养殖导致的疫病传播、饲养不规范、效益不高等问题,保障了‘平凉红牛’的品质。”
去年正是靠着这种方式,庄浪县有4600户像李银生这样的村民实现脱贫。
“分散的人、地、钱都集中起来”
记者深入采访发现,专心“舞龙头”才是庄浪脱贫攻坚的希望所在。
庄浪县探索“国有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组建国有独资企业“庄浪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内设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3个子公司,并在18个乡镇设立了分公司,在293个行政村逐村建立了3个对应的专业合作社,组织推动所有农户参与股权设置和协商合作,通过探索推行资金、土地、劳务、技术、企业5种入股方式,将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者“拴”在同一条产业链上。
公司统筹产业发展,负责提供良种、农资(饲料)、技术和销售产品,合作社负责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构建了县、乡、村三级产业发展服务平台,实现了产业发展由行政推动向市场化运作的初步转变。
资金是产业发展的命脉,县政府投入财政资金5000万元作为担保基金,撬动银行融资贷款,获得国家开发银行甘肃分行、甘肃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授信17亿元,已落实到位1.6亿元,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
同时,承办了甘肃平凉“金果红牛旅游”走进天津、北京系列推介活动,总公司签约项目资金4.53亿元,在天津河西区、南开大学、北京新发地、兰州等地建立了农产品直销店,拓宽了外销渠道。
庄浪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吴德仓说:“现在,分散的人、地、钱都集中起来,不仅给贫困户提供了‘第一桶金’,也带来了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持股分红算好增收账
地处六盘山林缘区的吴家村、埂塄村是庄浪县典型的贫困村。村子海拔在2100米以上,村民只能靠种马铃薯、小麦、玉米为生,以前,大部分精壮劳力外出打工。
吴家村的村支书吴向瞄准大蒜效益好的行情,筹划大蒜基地,发展大蒜产业。他吸收吴家村、埂塄村的385户村民以土地流转入股加入合作社,由合作社与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公司共同开发4021亩大蒜种植示范区。
与吴向从村支书向现代企业经营者华丽升级的节奏相适应,入股的农户也尝到了甜头。
贫困户张小学,曾在外打工10多年,虽然没有攒下多少钱,却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入股吴家村合作社后,他先算一笔账:自家的9.5亩川地全部入股到合作社,每年能固定领到500元的保底土地入股红利;在合作社打工,工资折成股份,等大蒜丰收后,就可以按照比例参与分红,怎么也有两三万元收入。
再算一笔账,要把大蒜种好,仅仅出地、出劳力还不够;不光要把种蒜技术琢磨透,还要把有关的机械设备弄通,通过专业化、标准化、技术化的现代农业技术,实现收入持续提高,才能越种越有奔头。
和张小学一样,在庄浪目前有1.12万户农民参与持股分红,虽然依旧面朝黄土、背朝天,但他们却正以从未有的产业思维方式,参与到现代农业的劳动中,拔穷根、摘穷帽,推动庄浪向着“产业大县”迈进。
农民职业化、种植养殖产业化、乡村设施化城镇化,也正在为庄浪留住乡音、乡味、乡情、乡景……(记者 康劲)
相关专题 |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