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刊授党校》

中国从大国成为强国的实践逻辑

徐浩然

2017年12月25日10:46    来源:刊授党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综合国力与日俱增,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越来越近。时代发展呼唤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国土面积列居世界第三,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在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综合国力与日俱增,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越来越近。时代发展呼唤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从内部来说,要增进人民福祉、保持国家繁荣昌盛和社会长治久安,必须建立起稳定、有效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也就是要建立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从外部来说,要掌握话语权、唱响“中国声音”,有能力主持公道、伸张正义、践行平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而广泛的影响力,在多极化国际格局中更好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政治多元化并行,只有将内部治理事务处理好,才能为外部竞争积蓄充沛的优势力量。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中国是世界第一的贸易大国和外汇储备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过程,是世界许多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中国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组织召开G20峰会和金砖国家峰会,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外交工作越来越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将改革、发展、稳定协调并举,是中国加快迈向强国步伐的自信之源和最大底气。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利益固化藩篱,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反腐败形成高压态势、成效明显,深化了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感;大力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和平安中国建设,让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信息技术进步让“互联网+”突飞猛进发展,推动三大产业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铺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片生机活力。

中国从世界大国成为世界强国,这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吸收历史经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和改善民生,让人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升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无论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一直都面临人口众多、资源紧张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一个有效路径。从结构的角度看,制度体系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是一套由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的部分所构成的集合体,如政党、经济组织、立法机关等;从功能的角度看,制度体系中被结构化的部分是根据体系设计的“需要”建构起来的,它们在维持制度体系运转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和影响,如价值观、意识形态、主体与客体的能动性等。制度变迁是一种制度体系的结构与功能的分化状态,但是这种分化不是分裂,而是朝向积极方面的再造与整合,分化的结果是为了更好地让体系适应环境,结构与功能的调适就是确立新的整合原则和机制的过程。从结构—功能的视角看,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还蕴含着巨大的制度性空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拓展(而非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通过突破体制机制弊端发挥体系内各系统要素积极的正向功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资本、管理竞相迸发活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许多潜在功能会越来越多地转化为显功能,社会主义制度会展示出相比资本主义更大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要充分适应现代社会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特征,特别是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背景下,迫切需要构建起一套整体性、联动性很强的体制机制。民族—国家作为一个共同体,一旦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那是无论如何都打不垮的。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所拥有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广泛的影响力与辐射力。中国走向世界,一定要用“制度硬实力”撑起“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要体现了一种“政党—人民—国家”的高度复合性特征。中国共产党秉持“三个代表”的立党之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中国共产党的代表性整体融入国家政权的结构中,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赋予的,同时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中国而言,国家治理能力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水平的体现。美国学者李侃如总结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成就,指出:“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发展出了一种更有效、更透明、更具活力的政治体制。”而其中的奥秘,即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运转起来的关键。中国即将进入“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中国从大国成为强国,关键是要具备“文化软实力”。为此,我们一方面要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还要通过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通过制度体系建设塑造人们行为方式的规范性。制度体系建设离不开价值支撑,而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会更加彰显出“文化软实力”。

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坚持人类的平等和正义原则,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之路。历史证明,搞霸权是不能长久的,它只会引发动荡不安。与苏联曾经奉行的大国沙文主义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胜利,胜利后又能保住成果,独立自主和艰苦奋斗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所以邓小平主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中心,不可能有中心。我们也不赞成搞什么‘大家庭’,独立自主才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但独立自主与和平发展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和保障,即强大的国防实力。中国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2014年召开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恢复和发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人民军队政治生态得到有效治理。目前,中国的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加强练兵备战,有效遂行海上维权、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武器装备加快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中国必须要适应全球化的事实,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提升作战指挥的战略性、联合性、时效性、专业性、精确性,以更好捍卫国家主权。要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危机意识,担起历史重任,适应国家安全战略需求,紧跟世界新军事革命潮流,抓住并用好国防和军队改革这个历史性机遇,努力构建适应打赢信息化战争、能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联合作战指挥体系。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我国将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我们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沈王一、王金雪)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