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8日14:47 来源:农民日报
“连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络绎不绝的游客让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红色之家”农家乐老板王治强和10名服务人员从早忙到晚、连轴转。
“要问山村哪里去,最是此处寄乡愁。”初冬时节,走进这个曾经名为“荒茅田”的黔北山村,错落有致的黔北民居,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充满欢声笑语的农家乐让人流连忘返。
“都是党的政策好,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的结果。”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的花茂人,打心眼里感谢党、感谢习近平总书记。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花茂村考察,鼓励当地干部群众,“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两年来,花茂村干部群众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化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动力,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形成“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致富技能”的发展格局,百姓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支部领头干,群众更有获得感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农村脱贫,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的带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花茂村考察时指出,“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
“总书记就是要求我们基层干部要到田间地头和老百姓唠家常,要去了解老百姓对我们的工作是否满意,然后我们才能够总结得出,中央的政策到了我们地方谁在哭谁在笑,我们基层干部才会明白、才会知道。”党的十九大代表、花茅村党支部书记潘克刚说。
两年来,花茂村干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加强自身建设,攥指成拳,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和“火炬手”。
花茂村村民沈向军曾是村里的一位贫困户,妻子长期患病,生活不能自理,还要供两个儿子读书。这两年来,沈向军的日子慢慢改变:进村的扶贫干部,帮他解决住房困难;村里成立的建筑公司,请沈向军做工,每月有3000多元工资。“家里还种了蔬菜,每年能卖几万块。”他说,日子越来越好。
潘克刚表示:“现在中央的政策这么好,作为党支部书记,我的责任就是带着乡亲们苦干实干加油干,让更多的人从党的好政策中受益,增强获得感。如果老百姓没有笑,那就是我的失职。”
围绕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花茂村积极推行责任在村落实、组织在村建强、干部在村成长、资源在村整合、成效在村检验的“五在村”工作机制,打造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升级版,打通了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
该村党员群众之家除了提供金融便民服务点、图书阅览室、小超市等服务外,还坚持每月举办两期农民夜校或道德讲堂,定期邀请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先进典型进行宣讲,调动群众发展的积极性。
在党支部的带领、推动下,花茂村的村民自治能力大幅提升。该村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修改制定了村规民约、文明公约、诚信公约,既以他律规范群众行为、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设施,又以自律弘扬乡风文明、培育社会公德,文明新风溢满山村。
同时,花茂还建立了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开展村组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将全村划分为12个网格,实行“一格一员”零距离服务,并辅以“帮群众想、教群众会、带群众做、促群众富、让群众笑”的群众工作“五法”,及时回应解决群众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方面诉求,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
数据显示,2016年,花茂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41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到105万元。
“美丽乡村”留住美丽乡愁
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潘克刚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把一张展现花茂村新貌的照片送给总书记。“总书记高兴地说,‘这是风景画,很漂亮。’”潘克刚说。
这张鸟瞰村子新貌的照片上,居中是一条延伸至远方的康庄大道;道路的左边,白墙黑瓦的民居鳞次栉比,宁静的村庄让乡亲们能够记住“乡愁”;道路的右边是整整齐齐的蔬菜大棚,正在着力发展现代农业,让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美;道路的尽头,远山如黛,见证着穷乡僻壤的“荒茅田”变为远近闻名的“花茂村”。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对花茂村下一步的发展,参加完十九大后回到家乡的潘克刚,有了新的目标:让乡愁成为花茂的大品牌。
“哪里有群众,我们就把基础设施配套到哪里。即使只有一户群众,我们也要让水、电、路通到家里。”潘克刚介绍,两年来,该村通过实施净化、美化、文化、产业化、精细化工程,推动环境、管理、文化、产业、便民服务升级,促进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信息化、组织化,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的交通、居住环境。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花茂村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整合资金2.4亿元全面改善水、电、路、讯、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成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游客服务中心,核心区域还实现了免费WiFi和“天网工程”全覆盖,既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也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花茂村积极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以“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七元素为基调,既注重保持村庄传统风貌,又积极与现代化元素结合,新改建黔北民居880栋,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既要面子靓,更让里子实。在民居建设上,花茂极为重视房屋功能提升和基础设施配套,相继实施了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四改”和健康知识、卫生习惯、清洁环境“三进户”,修建污水处理系统,群众生活更加方便。
特色产业让小康更殷实
老手艺焕发新生机。花茂村制陶能手母先才是家里的第四代陶艺人,虽然工艺传承已有百余年,但曾经也面临着“混不下去了”的尴尬,“准备关门,外出打工”。如今,他开办的陶艺馆甚是红火,不仅每年能卖出陶艺制品2000多件,节假日还接待不少游客现场体验陶艺制作。
母先才陶艺馆的变化,仅是花茂嬗变的一个缩影。
群众要持续增收,最终靠产业。借助美丽乡村建设营造起来的良好环境,花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群众增收的门路日渐多起来。
两年来,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产业形态,如雨后春笋般在花茂“长”起来,一栋栋青砖黛瓦的黔北居民,变成了一个个旅游产业“孵化器”。
农民种地有了新种法。过去村民镰刀锄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今村里引进的九丰现代高效农业园,农民走进蔬菜大棚成为新农人,收入一年更比一年好。
农民有了新职业。花茂的农家乐、乡村旅馆达到22家,特色小吃店28家,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300余人,让农民放下了锄头,开始了自己的新职业,2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也回到家乡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花茂村变化明显,“举个例子,花茂每年旅游淡季只有11月到来年2月3个月,全年来我们村的游客有7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000余万元。”潘克刚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我们将继续努力,在现有基础上苦干实干,争取一鼓作气啃下贫困这个硬骨头,确保全面小康路上无一人掉队,用扎实的脱贫成效回报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对未来,潘克刚信心满满。(记者 肖克 刘久锋)
相关专题 |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