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好一对吉他兄弟

记者 钱诚

2017年12月04日14:42    来源:贵州日报

原标题:好一对吉他兄弟

图为郑传祥(左二)、郑传玖(右一)兄弟向客户介绍产品。

11月29日晚8时,正安吉他工业园,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灯火通明。

正在装配车间忙碌的公司总经理郑传玖手机响了。

“传玖,5000把吉他今天能装完货吗?”

“哥,放心,今晚发货,后天早上9时前到广州南沙港。”

“那就好。我今天订了处理铜线的新设备,用来提高吉他品质,过几天应该就能到。明天有外商到公司考察,你去机场接一下。”

“要得。明天公司安排休息,140多万元用于发工资。”

“好的,你安排就行。生产上还得抓紧,我这边加紧采购原料,这么多订单春节前一定要完成大部分。”

电话那头,是身在广州的公司董事长、哥哥郑传祥。

为了公司发展,兄弟俩分工明确:郑传祥在广州坚守,负责产品出港、采购原料、接洽客户;郑传玖坐镇正安,负责生产和管理。

打仗亲兄弟。这对郑氏兄弟从20多年前到广州务工开始,就抱团学习、较劲,互相赶超。

上世纪八十年代,正安“300娘子军南下广州番禺务工”,开启全国有组织外出务工先河。正安县解放村的郑传祥,在这股“打工潮”影响下,到广州一家吉他制造企业打工。站稳脚跟后,就把郑传玖带进公司,做喷漆工。

“为了学得精、干得好、挣得多,我和哥哥每天在厂里工作十多个小时。”郑传玖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哥哥当打磨车间主管,弟弟是喷漆技术骨干;哥哥当厂长,弟弟当喷漆车间主管;再后来,弟弟也和哥哥一样,当上了厂长。郑氏兄弟一步一个脚印,携手共进,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成为吉他兄弟。

2007年,兄弟俩拿出积蓄,带动老乡入股,在广州建立了他们的吉他公司——广州神曲乐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万事开头难。由于资金紧张,规模小,只能接一些小订单,公司收支勉强持平。“把品质做好,不愁没有人买。”郑氏兄弟达成共识。

为提升吉他品质,兄弟俩每天晚上扛着吉他,走街串巷寻找演奏者,请他们试用、提意见,然后一遍遍改进,寻求最优的生产标准。

2008年10月10日,是郑氏兄弟难忘的日子。这天,公司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国际乐器展。

“不少世界知名乐器公司负责人看到我们的吉他后,惊叹一个不知名的小厂,居然生产出这么高水平的吉他。巴西最大的乐器公司塔吉玛公司当场就下了每月2000把吉他的订单。”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郑传玖显得格外兴奋。

凭着过硬的质量,公司与“塔吉玛”的订单逐年上升。随后,众多世界知名吉他品牌也闻讯而来。5年后,每月订单量超过万把。

2013年,响应正安县委、县政府返乡创业号召,郑氏兄弟将公司生产线从广州搬回正安,成立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虽然运输成本每年增加了100多万元,但现在4万多平方米的厂房是十年免费使用,每年节约数百万租金,人工成本也比广州便宜不少。”郑传玖说。

郑氏兄弟的带头尝试,引来众多在吉他行业打拼的正安老乡效仿,纷纷返乡创业,在曾经荒芜贫穷的安场镇,一个“正安·国际吉他园”呼之欲出。

小吉他弹出大产业和弦。如今,正安吉他产业园已经陆续落户吉他企业26家,包括物流和印刷等5家吉他配套企业,近一半老板是返乡创业人士,90%以上技术工人和一线员工是返乡乡亲。2016年生产吉他300万把,产值30亿元,创税900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吉他制造之乡”。

去年,神曲公司销售吉他30万把,产值2亿元,今年预计销售50万把,产值4亿元。最让兄弟俩欣慰的是,他们带动了9242名老乡返乡就业,优先吸纳1000多名贫困人员进厂,成为正安产业扶贫的样板。

每月3500元工资、享受包吃住。神曲公司装配车间工人、安场镇光明村村民叶前玉欢喜不已:“我和丈夫去年进厂,一年下来收入有八万多元,全家5口人脱贫了。工作地点离家20分钟的车程,还能经常回家照顾老人小孩。”

郑氏兄弟说,他们的梦想不只是打造推广自主品牌,成为世界级的“吉他制造大师”,更要带富乡亲,带动外出务工者回乡就业创业,让曾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