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潜心在珊瑚研究、修复和培育领域不断耕耘,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深入保护——

“珊瑚爸爸”的“海底花园”梦

2017年12月04日13:33    来源:海南日报

原标题:“珊瑚爸爸”的“海底花园”梦

陈宏(右)与助手将珊瑚苗固定在苗床上。 记者 袁宇 摄 

这是一张特殊的“婴儿床”。

床长3米、宽1米,床架由不锈钢制成,床头用绳系着一个白色浮球。由尼龙网编成的床单上,“睡”着一群寸许的“珊瑚宝宝”。

“第178号珊瑚苗床,培植珊瑚幼苗200株。”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长陈宏在浮球上作好标记,与助手一起将“婴儿床”送入三亚凤凰岛海域。“珊瑚爸爸”陈宏,一直目送着这张“婴儿床”带着“珊瑚宝宝”回归大海。

11月28日17时,第178号珊瑚苗床成功入水。

“记录好这一组的日期、编号,下次潜水时进行观察。”陈宏一一嘱咐新来的助手符鲁志,珊瑚幼苗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近乎苛刻,“水温高了不行,过低也不行,太清澈影响成长,太浑浊导致死亡,所以珊瑚幼苗下水后,要时常潜水观察、记录。”

珊瑚抢救、修复以及人工繁育与移植是陈宏的强项。

现年52岁的陈宏,已经在珊瑚研究、修复和培育领域潜心耕耘了30年,水下作业时长达上千小时。从2013年开始,陈宏在位于永乐环礁的鸭公岛、全富岛、银屿开始了对珊瑚及珊瑚礁物种繁殖与移植,至今已种植了鹿角珊瑚、软珊瑚、苍珊瑚等30多种珊瑚,20多个珊瑚伴生物种,其中1万多株成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珊瑚礁的生态修复一直是国内外热带海洋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对于珊瑚礁的保护也在不断深入中。为此,陈宏和他的团队一直在不断地努力和创新。

利用珊瑚苗床培育珊瑚幼苗,是陈宏及团队掌握的众多珊瑚培育技术中的一种。

“因为珊瑚礁对温度比较敏感,潟湖外珊瑚礁比较好,潟湖内由于温度较高,水流较差,珊瑚长得一般。”培育好的珊瑚会被陈宏精心设计出一个“安全屋”。“不同环境会采用不同的技术,有的在死亡的珊瑚上面嫁接,有的设计人工支架。”

珊瑚培育从研究成果转到大面积推广种植,珊瑚幼苗成活率是其中绕不开的话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珊瑚幼苗的存活率,每年3月-5月的珊瑚产卵期,陈宏会远赴三沙海域,将海域中的珊瑚受精卵带到岸上来,进行人工孵化。再通过对珊瑚苗种进行监控检测,从而选育健康的珊瑚苗种。

通过这一方法培育的珊瑚成活率平均为70%,最高的一批已达到了99%。这个数字让陈宏倍感欣慰,“种植时仅六七厘米的珊瑚,现在最长的已经超过20厘米。”

陈宏说,现在他的团队已能通过单水螅体无性繁殖的方式,移植硬珊瑚的所有品种,可有效地解决珊瑚无性繁殖难以经受台风考验等难题,“现在我们已经至少掌握了10种不同环境下的珊瑚移植技术。目前来看,珊瑚的成活率很高。”

陈宏的脚步遍布海南的每一片海,海南岛的周围哪里有珊瑚,他都铭记在心。

在陈宏看来,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严格的珊瑚保护法律法规,起步也很早。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对珊瑚的保护现状仍然令人堪忧。

对此,陈宏有一个设想:利用自然修复加人工辅助的方法,在1000平方米的海域内,建设一个“珊瑚花园”,构建一个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观赏价值的自然海底景观。

“拥有一片美丽的珊瑚礁,对于提升当地的旅游形象大有裨益。”陈宏通过研究发现,在三沙和海南岛本岛海域,完全可以通过生态修复技术,重建一处崭新的、美丽的、充满活力的珊瑚礁,“不仅能满足高端旅游需求,还能带动渔民转产转业,实现经济产业转型升级。”

现在,陈宏和自己的团队不仅在三亚凤凰岛西侧海域培育了14万株新生珊瑚,还在三亚崖州区、陵水等海域建立起了中国最大的珊瑚培育和繁殖基地。“我还有一个‘百万珊瑚行动’计划,通过珊瑚花园带动全民参与,最终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深入保护。”陈宏说。

“农民的田在地里,渔民的田在海上,而我的田在海底。”陈宏笑着说,这片海底和大地一样,总会回报辛勤付出的人。(记者 袁宇)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