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今日浙江

高质量均衡性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浙江实践

记者 张军

2017年11月28日15:39    来源:今日浙江

“民劳亦止,汔可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经济结构、生活水平、自然环境的高质量,更加关注发展的平衡、协调、可持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高。

全省GDP总量连续21年居全国第4位,今年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23383亿元、同比增长8%;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6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今年上半年达26523元、同比增长8.2%,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2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今年上半年达14184元、同比增长8.7%,城乡收入倍差缩小到2.066,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贫困现象、26个县摘掉“欠发达”帽子;优质教育均衡、群众健康指标、生态环境质量、平安满意率均位居全国前列,全面小康实现水平达到97.2%,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一个个充满温度的数据,一个个走在前列的指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样本,折射出浙江迈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脚步,经济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增长与转型、生产与生活、发展与生态、经济与社会正在更高层次上达到新的水平。

今年6月,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标志着浙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追求经济结构高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下定决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实现更健康、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五年来,浙江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地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实现以高质量的GDP取代高增速的GDP。

破立并举,优化产业结构

破,就是以五水共治、拆违治危,倒逼淘汰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低效益的落后产能,打破制约经济转型的坛坛罐罐。至2016年底,全省淘汰和整治“低小散”“脏乱差”企业(作坊)7万多家,整治养殖场5万多户,力促一批“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市场,水泥、有色、钢铁等8类高耗能产业比重从2011年的40.9%下降到了2016年的33.5%。

立,就是深入实施“411”扩大有效投资行动计划,创建产业大平台、建设产业大项目、发展大企业。2012—2016年,浙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从17096亿元增加到29571亿元,年均增长11.6%;第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63.6%增加到67.9%;浙商回归到位资金累计达118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

创新驱动,转换发展动能

2013年5月,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作出《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有力推动浙江创新发展再上新水平。

建设创新平台。全力打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钱塘江金融港湾,加快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等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根据各自特色、科技发展特点,布局建设科技城,大力推进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2016年末,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107家,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31584家;技术市场成交额为288亿元,比2013年增长77.2%。

培育万亿新产业。深入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培育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和文化产业成为浙江八大支柱产业,其中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到GDP的8.4%,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0.1%、38.8%和22.9%。

创新引领产业提升。以创新引领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按照产业高新化要求,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三次产业的融合创新,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智慧制造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大省向智造大省转变。浙江全省信息化和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攀升,信息化发展指数达95.89,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三、各省区第一。

五年来,创新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稳步提高,2016年提升至58%。

绿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布局结构。以强化规划环评,引导全省重点产业合理布局,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整合提升现有各类工业园区,提高环境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重点推进去污染产能,从严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项目建设,出台印染、电镀等15个行业的环境准入条件。2013年以来,全省共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4248个。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深入实施循环经济“991”,制定并实施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行动计划,近四年共安排313个省循环经济重点支持项目,总投入385. 87亿元,能源领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浙江能效水平位列全国三甲,单位GDP排污强度约为全国平均的一半,减排成效位居全国前列。

提升绿色融合发展水平。把特色小镇作为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突出功能融合,高标准编制产业、旅游、文化、社区“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建设规划,使之成为融合发展、绿色发展的新空间。先后公布三批108个省级特色小镇名单。截至2016年底共计入驻企业1.9万余户,2016年入库税收160.7亿元。以绿色发展牵引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生态理念发展农业农村,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绿水青山成为经济发展重要资源,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在浙江大地蓬勃发展。2016年,全省仅休闲农业就接待游客1.5亿人次,休闲观光农业总产值达到393.9亿元。

追求生活水平高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持续改善民生,特别是要提高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全面增进人民福祉。”

五年来,浙江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民生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坚持全省财政支出增量 2/3 以上用于民生,构建优质均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广泛、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013年11月,率先发布《浙江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五年行动纲要(2013—2017年)》,成为指导浙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实施标准化战略的重要依据。

2016年5月,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提出补齐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短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全面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文明素养和生活质量,确保如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在全国率先实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零择校”,加快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薄弱学校改造,全省所有县(市、区)都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连续实施两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浙江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职教育现代化工程”,全省各类教育普及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深化考试招生和评价制度改革,在全国率先启动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试点,组织开展全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省工作,一年两次的学考选考格局逐渐常态化。支持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推动省重点高校建设。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鼓励群众创业创新。重点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加强就业培训,建立对零就业家庭人员、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等就业困难人员的“一对一”帮扶机制。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116.2万人;年末登记失业率为2.87%,比上年下降0.06个百分点。深入推进农村电商创业,推动“网购进村、土货进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全省累计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1.49万个,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收入。

坚持“一个都不能少”,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组织实施低收入农户就业帮扶攻坚计划, 建立省级低收入农户帮扶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实现“有劳动能力成员的低收入农户家庭至少1人实现就业”的目标。通过社会保障为特定贫困群体兜底,成为全国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2016年,试点“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工作,探索将“支出型贫困”对象纳入低保、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等范畴;出台《浙江省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实施办法》和《浙江省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实施办法》,164万人次残疾人因此受益。

目前,浙江已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最小的省份。2016年,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69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有效巩固了“消除4600”成果。今年上半年,浙江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23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84元,均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从收入增速上看,农村继续快于城市,城乡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至2倍之内。

2016年11月,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省委提出树立大健康理念,实施大健康战略,高水平推进健康浙江建设。

编制出台《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实施健康环境改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健康素养提升、全面科学健身、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等11项行动计划;率先开展“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初步构建“首诊在基层,大病去城市,康复在家门口”的就医格局;打造星级农贸市场,实行快速检测、质量追溯的源头管理,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确保“舌尖上的安全”。2016年浙江食品安全群众满意度超70%,全省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78.4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18.25%,提前实现国家对东部地区12%的要求。

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工作,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深入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基本养老保险从“制度全覆盖”到“参保对象全覆盖”。全省参保人员总数达到1233万人,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业,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模式。

建立灵敏有效社会救助体系。打造省、市、县三级社会救助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平台,构建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全省68个县(市、区)实现低保标准“同城统一”。2016年,全省共支出低保金33亿余元,让84.05万低保对象受益,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程度达到93%。

追求生态环境高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五年来,浙江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持续整治环境污染、不断提升生态优势、接续培育生态文化,向成为美丽中国“浙江样板”的目标发力。

2016年1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章建筑带入全面小康”的庄严承诺。

持续整治环境污染

以治水、治气为重点,切实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省开展“五水共治”和“三改一拆”,在全国率先省域推行河长制,率先开展创建“无违建县”活动,铲除浪费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藏污纳垢的土壤,真正做到还湖于民、还河于民、还江于民,全省水生态得到了修复和改善。2013年以来,完成6500公里垃圾河清理、5100公里黑臭河治理,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从2013年的63. 8%上升到2016年的77.4%;劣V类比例从2013年的12. 2%下降到2016年的2. 7%。

全面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在全面淘汰黄标车、燃煤小锅炉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部署开展煤电超低排放改造,率先实施热电行业超低排,率先开展大气污染物排放源清单编制和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浙江设区城市日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平均值从2013年的68.4%上升到2016年的83.1%,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32.8%,全省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稳步实施土壤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危险废物处置利用能力约占全国总利用处置能力的10%,位居全国所有省(市、区)第一。

由此,浙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加快建设美丽“大花园”

在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环境污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八大水系治理,持之以恒抓平原绿化,推进“四边三化”,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大花园”建设全面迅速推进。

2016年9月,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全面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提升小城镇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质量,使之成为百姓向往的更宜居、更美丽的幸福家园。目前,全省国家级生态乡镇达691个,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深入推进美丽乡村“五美联创”,2012年以来,创建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示范县6个、风景线300多条、特色精品村2500多个、美丽庭院1万多个,美丽乡村升级版初见成效,一个“诗画江南、山水浙江”的美景呈现在世人面前。

完善环保长效机制

加强环境立法, 2013年以来,先后制定修订了《浙江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浙江省综合治水工作规定》《浙江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办法》《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环保法规16部、政府规章6部、重要规范性文件48份。

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包括优化政绩考评体系,增加生态环保方面的权重,取消了26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的GDP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实绩和领导干部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

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对环境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打造全国环境执法最严省份,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2013年以来,全省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5. 4万起,处罚金额达22. 1亿元,查处力度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各级环保部门每年向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数均为全国第一。

设立“两山”建设财政专项资金,2017—2019年每年安排36亿元;在全国率先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已累计安排省级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资金142. 8亿元。

推进“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从严把好项目环境准入关,做到国家明令限制的项目决不建、当地污染负荷超过环境容量的决不上、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决不批。全面推行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的财政收费制度,收缴费用统筹用于环境治理,推动进一步加大治污减排力度;持续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全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金额累计达76亿元,占全国总额三分之二左右,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金额全国第一。

大力培育生态文化

深入开展创建生态建设示范试点,目前已累计建成2个国家生态市、34个国家生态县(市、区)、7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45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在全国设立首个省级生态日,推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调查显示,2016年度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全省平均得分较去年上升10.5%,且连续5年逐年上升。

追求发展的均衡性

决胜全面小康,习总书记指出,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五年来,浙江坚持把统筹推进各领域协调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向,成为全国发展最为均衡的省份之一。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2013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浙江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把全省作为一个大城市来谋划,构建以四大都市区为主体、海洋经济区和生态功能区为两翼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都市区高昂“龙头”,四大都市区经济加快发展,城市集聚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四大省域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达到71%左右,2016年四大都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8.3%。

大力推进海港、海湾、海岛“三海联动”,形成了联手闯大洋的“一盘棋”布局。2016年,浙江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67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4.41%。

浙江山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2013年,省委对丽水全市以及淳安、开化等县不再考核GDP和工业总产值,取而代之考核“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等内容。2014年,开化县、淳安县、浙南山地重点生态功能区被列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2016年9月,淳安、文成等11个县市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谋划经济社会发展。26个原欠发达县发展速度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实力、公共服务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已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2015年集中“摘帽”,至此浙江没有欠发达地区。

持续推进陆海联动、山海协作,探索实现互利合作、携手共赢的协调发展。创新启动山海协作产业园(示范区)建设,实施产业平台建设、绿色经济发展、人才智力合作和浙商助推发展等行动计划,推动经济强县和衢州、丽水等地加快发展县开展紧密型合作交流,建立共建共管共招共享机制,山区及海岛地区发展环境稳步改善。

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2016年5月,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强调,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设道路。

以质量提升导引城市化发展加快转型。三大城市群发展提质增速,7个省域中心城市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10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8个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探索,农民工融入城镇、小城市培育试点及中心镇改革等任务加快推进……目前,全省常住人口城市化水平达67%。

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强势推进“三改一拆”,持续深化“四边三化”,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建成覆盖全省、环境优美的绿道网、景观带、致富线,使小镇和农村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2014年3月,浙江省政府决定在德清县开展城乡体制改革试点,重点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为全省深化城乡体制改革积累经验。

以体制融合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制定差别化落户政策,推广积分落户制度,全省11个市、90个县(市、区)均已出台居住证配套政策,加强农业转移人口技能培训,完善政府购买就业培训服务制度,促进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镇落户。

2013年2月,浙江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构建城乡融合体制,加快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更高水平地建设新农村。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和缴费政策的统一;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推广、文化娱乐、商贸金融等服务向农村延伸。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入学率为99.99%,所有县(市)都已建成至少一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公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实现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全覆盖,累计建成村文化礼堂6527个。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实现。全省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公路通村率、通村公路硬化率、班车通达率达到100%;光纤网络建制村全覆盖,4G网络主要建制村基本覆盖,有线电视乡镇和建制村通达率均达到100%,农村自来水覆盖率99%。

物质精神“两翼齐振”

五年来,浙江现代化建设的主题紧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2012年6月,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标志着浙江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14年5月,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战略部署,这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举措,也是提升浙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重要内容。

由此,伴随浙江现代化从物质上的富裕进一步展现为追求精神上丰富充裕,浙江的精神文明建设风生水起。2012年,经层层遴选、反复分析和多方论证,“务实、守信、崇学、向善”成为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全省11个设区市全部获得“省文明城市”称号,其中5个跻身全国文明城市……

浙江人的精神世界日益充盈。持续开展浙江省公民道德养成计划、全民阅读、志愿者服务、“最美浙江人”“我们的价值观”、好家风建设等一系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大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全面部署开展小城镇文明行动……物质力量、精神力量同增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同丰裕。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五年来,浙江同心协力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印发《关于创建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指导意见》,开展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2016年,在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上,共有16个城市、1家单位和两位个人受到表彰。11个设区市均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再次实现“满堂红”。

民拥军,军爱民。在防台防汛、冰雪自然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重大突发事件救援中,部队官兵迅速出动、冲在一线,构筑起浙江人民最信赖的钢铁长城。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沈王一、王金雪)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