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今日浙江

筑就全面进步的精神力量——文化建设的浙江实践

记者 岑文华

2017年11月28日15:25    来源:今日浙江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强调:“浙江能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文化力量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自觉和对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工作力度。”

浙江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今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首次提出“文化浙江”战略部署,“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文化浙江”。

不断刷新发展高度的浙江文化,丰富了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人文内涵,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提供丰润的文化滋养。

引领

加强理论武装

8月15日,浙江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专题学习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会上,新一届省委每位常委都结合工作实际,谈了学习体会。省委强调,要坚定自觉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凝聚意志、引领前行,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推进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梦想的强大思想武器,让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真理光辉照耀浙江大地。

五年来,浙江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学习,坚持不懈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省委常委会经常定期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工作,省委主要领导亲自制定学习计划、审定学习方案、主持学习活动。浙江在中宣部、中组部党委中心组学习经验交流座谈会作交流发言。

省委专门制定印发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施办法。在省委的示范引领下,各级党委健全完善了相关学习机制,努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以党委中心组学习为龙头,研讨会、学习班、读书班等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实现了常态化长效化,领导干部重学习在浙江蔚然成风,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深入人心。

以制度建设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浙江首创领导干部联系高校并为师生上形势政策课的制度。历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党的十八大以来,省领导深入高校为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110余场次,引导广大师生坚定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者、捍卫者、实践者。

浙江还以重大课题研究为牵引,不断加大对重大理论和重大实践经验总结课题的合作攻关研究,推出一批有分量、有质量的成果。《中国梦与浙江实践》(七卷本)正式出版,系统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生动实践的宝贵经验;“红船精神”研究课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在浙江的实践研究课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八八战略”研究课题等被列入全国重大研究课题。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被中宣部列入15家全国中特研究中心之一,进一步打响了浙江理论工作品牌。

铸魂

培育精神厚土

补足精神之钙,浙江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将其与“红船精神”“浙江精神”结合起来,倡导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巩固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

从“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到“最美教师”陈莹丽、“最美医生”姚玉峰,从“武林大妈”“嵊州村嫂”到“万少华团队”……2012年以来,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发现最美浙江人、争做最美浙江人”主题宣传活动,20多个行业参与创建“最美”,省本级、11个市、82个县(市、区)建立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关爱机制,五年来已有1341例先进典型入选浙江好人榜、335例入选中国好人榜。

不断涌现的“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浙江骄傲”“青春领袖”,引导浙江人见贤思齐、引领社会文明新风。通过“最美浙江人”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载体,浙江虚功实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入脑入心。

传承好家训,弘扬好家风。浙江2014年在全国较早探索家风建设,2015年全面部署开展好家风建设活动,去年又召开全省好家风建设推进会,以“好家风”为载体,带民风,扬社风,促政风。全省700余万户家庭参与立规立训,建成150余家家风馆(廊、室)。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浙江2008年开始深入实施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春泥计划”,整合社会资源,利用校外时间,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体验活动,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春泥护花”,覆盖全省两万余个行政村。

在浙江各地,道德建设正逐渐形成区域品牌,嘉善“善文化”、仙居“慈孝文化”、义乌“信义文化”、德清“德文化”、长兴“和文化”等,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与此同时,文明创建蓬勃开展。“文明出行”“文明餐桌”“文明旅游”等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春风化雨,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五大创建活动同频共振。155家省部属文明单位与共建村签订共建协议,各市县共结对子10000余对,全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实现全覆盖。

浙江还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纳入文明县(市、区)、文明村镇、文化先进县(市、区)、文化强镇、文化示范村创建等评价体系,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支撑起公民的精神高度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出彩

文艺事业春色满园

今年8月,在全球第二大书展、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已出版的《宋画全集》23册、《元画全集》16册,以及《明画全集》中的唐寅卷、仇英卷、徐渭卷、佚名作品卷共12册作品,惊艳全场。

作为入列“文化精品创作生产”的国家重大出版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规模达160册,入编画作11000余件,集成中国绘画之美。耶鲁大学教授班宗华评价其“将开启世界范围内研究中国艺术与文化的新时代”。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浙江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的硕果。近年来,浙江相继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文艺推进会,制定实施繁荣发展文艺“七大工程”。以人民为中心,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

人文社科百花齐放。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浙江文丛》,皇皇巨著钩沉优秀传统文化;麦家的长篇小说《解密》在60多个国家上市、被全球700家图书馆收藏;网络小说《后宫甄嬛传》《盗墓笔记》等先后被改编成现象级影视作品。

画坛书坛异彩飞扬。“百年追梦”浙江美术创作精品工程,41位艺术家历时两年多创作30幅宏幅巨制,追溯浙江百年沧桑巨变;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兰亭书法双年展、“公望富春”名画回故乡特展等艺术展,描绘浙江发展变迁,展现浙江文化自信。

舞台艺术推陈出新。越剧《屈原》、话剧《凤凰》、舞剧《王羲之》《遇见大运河》、音乐组曲《东海之歌》等,门类齐全,守正出新;以玉环“海岛好医生”吴棣梅为原型创作的越剧《我的姨娘我的娘》,根据屠呦呦事迹改编的歌剧《呦呦鹿鸣》等,传播浙江好声音。

银幕荧屏流光溢彩。《岁岁清明》《听风者》等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刺客聂隐娘》《烈日灼心》等屡登国际奖台;《鸡毛飞上天》等一大批电视剧在央视和各大上星频道热播;《中国好声音》等电视综艺节目红遍全国。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离不开一支德艺双馨的文艺浙军。近年来,浙江深入实施文化名家造就和“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先后引进麦家、赵志刚等10多位大家落户浙江,聘请莫言、余秋雨等26位大家担任文艺顾问,开设韩美林、朱海等30多位名家工作室。全省“五个一批”人才有279人、文化创新团队65个。

为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浙江在戏剧、视觉、文学、影视四个领域相继推出“新松计划”“新峰计划”“新荷计划”“新光计划”,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使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成长为文艺创作、舞台表演等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形成青年文艺人才培养的“浙江模式”。

近年来,全省文艺队伍构成更加多样,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非常活跃。浙江较活跃的网络写手有1000多人,登记在横店影视赏公会的“横漂”近5万名,成为文艺浙军的有生力量。

兴业

文化产业进军“万亿级”

走在横店,中华上下五千年,一步一穿越。每天有近5万游客蜂拥至此,每年有近300个剧组在此拍摄。截至2016年,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入区企业1106个,实现营业收入180.9亿元,上缴税费20.87亿元。

从不为人知的工业小镇到“中国好莱坞”,横店的华丽转身折射出我省影视产业的繁荣。近年来,浙江每年出产近70部电影,约占全国1/13;每年出产2500集左右电视剧,约占全国1/4;每年制作出品50多部、25000分钟的动画片,约占全国1/5。

在浙江,文化产业多点开花,生机盎然。2016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952亿元,2012年以来年均增长18%以上,增幅高出GDP近10个百分点。近年来,浙江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快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做强做优市场主体,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在新近公布的“全国文化企业30强”中,浙江企业占得5席,连续两年入选企业最多。目前,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都成为主营业务超100亿元的文化集团;横店、华策、中南卡通、电魂科技等民营文化公司也成为各自领域的龙头企业。

除了拥有一批“顶天立地”的大型文化企业,浙江力促成长型文化企业“铺天盖地”。去年浙江首次开展百佳成长型文化企业遴选活动,评选出100家成长型文化企业,全面激发文化产业领域创业创新活力。同时,启动“文化产业+互联网”推进工程,大力发展数字阅读、数字出版、网络剧、互联网娱乐、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

截至2016年,浙江已有36家上市文化企业,80家挂牌新三板融资文化企业,各类民营文化企业和从事文化工作的个体商户均超过10万家。随着产业做大做强,各地形成了一批文化特色小镇、文化创意街区、文化产业集聚区等新平台、新地标,浙江文化产业的集聚力量逐步显现。

2015年以来,浙江先后公布三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其中古堰画乡小镇、青瓷小镇、越剧小镇等一批以文化产业为主要支撑的特色小镇,成功尝试了产业、文化、旅游、社区融合的发展理念。去年以来,又推出22个文化创意试点街区。目前,浙江形成了以杭州、宁波、金华等城市为主要聚集区的各类文化产业集聚区70多个,示范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

厚积薄发,浙江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已位居全国各省(区、市)第3位。根据《浙江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省文化产业的总产出将比现在翻一番,达到1.6万亿元。

惠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夏日高温,在温州老城区的县前“城市书房”,市民张衡用市民卡刷卡开门,进入一片清凉静谧的小天地。她带着12岁的女儿陈诗倩来这里学习看书,一待就是一天。

24小时全天开放,无人值守,面向所有人群免费借阅。像这样的“城市书房”,对温州人来说已不是新鲜事。从2015年开始,“城市书房”连续3年成为温州“十大民生实事”之一。现在全城有27家“城市书房”,累计接待读者超过200万人次。

温州“城市书房”、衢州“文化加油站”、舟山“淘文化”……一大批文化惠民服务品牌,带给群众更高的幸福指数。加快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城乡公共文化产品“超市式”供给、“菜单化”服务,向公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

背倚玉皇山,毗邻西子湖,文化地标浙江美术馆频频推出高水平的免费艺术大展。18公里之外,浙江音乐学院刚满一周岁,是怀揣音乐梦想的莘莘学子争相报考的艺术殿堂。

得益于我省持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话剧艺术剧院、浙江音乐厅等“老”场馆,陆陆续续旧貌换新颜;浙江小百花艺术中心、浙江自然博物园核心馆区、浙江省之江文化中心等“新”场馆,拔地而起。

目前,浙江所有县(市、区)都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实现全覆盖,公共图书馆虚拟网络基本全覆盖。

城市有场馆,农村有礼堂。2013年以来,浙江累计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277家。从单一的文化活动场所,逐渐成为浙江乡村精神文化地标。到“十三五”末,全省要建成1万个文化礼堂,覆盖80%的农村人口。

文化礼堂内外,“种”下去的文化滋润百姓心田。2008年开始,浙江每年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举办文教科卫体等各类辅导活动,培训农村文化队伍几万人次。每年2万余场送戏下乡、举办4000余场讲座展览,开展1100余场“文化走亲”,文化扎根浙江乡土。

不仅有“送文化”,更要“种文化”,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深受熏陶的村民们出现在省“村歌”创作演唱大赛、浙江排舞大赛等多级联动的文艺活动中。“中国村歌之乡”江山市创作村歌近200首,获得全国村歌大赛金奖,还唱进了人民大会堂。

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上,浙江均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文化部的验收,“浙江样板”被作为示范在全国推广。

为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浙江提出,继续推进基层综合型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升薄弱地区文化建设,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让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效能化。

《今日浙江》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沈王一、王金雪)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