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诗
2017年11月01日10:59 来源:刊授党校
作为共和国“总管家”,周恩来夙夜在公,日理万机。在管理国家、领导建设中,他驾驭全局、主抓大事,同时还重视细节,善于用数字来思考问题、进行决策。这是周恩来从事领导活动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周恩来被人誉为“政治天才”“行政奇才”。在参与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他既长于政治全局的把握、善于经济全局的运筹、精于外交全局的谋划,还讲究周到全面、非常注重细节、坚持一丝不苟。将抓好大事与注重细节有机结合,既举重若轻又举轻若重,由此构成了周恩来独特的领导风格和领导方法。
领导者要学习周恩来的领导方法,看轻细节的领导者更应当从他的示范中认清自己的不足,做到在抓大事的同时也不忘重细节。
注重每一个重要细节
周恩来从事领导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会亲临第一线,认真调查研究,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意见,作出符合实际的科学决策。与此同时,他还会考虑到某些细节问题,这些细节虽然很小,但是却很重要,构成大事中的关键环节。
1963年5月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首艘万吨货轮“跃进号”在驶往日本途中不幸沉没。对于沉船原因,外电议论纷纷,被救回来的船员也众说不一,有的认为是被某国鱼雷击沉,有的认为是触礁。在这种情形下,周恩来指示有关部门:“待情况弄清后,再发表正式声明。”为了弄清“跃进号”沉没的真正原因,周恩来提出,“须到现场进行海中调查”。
与以往遇到重大问题时总是亲临第一线相同,5月12日周恩来来到上海,亲自听取调查“跃进号”失事原因的准备情况汇报,并决定派海军编队到失事地点进行调查。他要求东海舰队司令员、政委带队负责调查,“抓住带关键性的问题不放,一抓到底”。
周恩来深知,深海潜水探测取样是调查“跃进号”沉没原因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完成这一任务的前提首先要确保潜水员的安全。为此,周恩来亲自来到加压试验现场,检查潜水员的安全问题。他关心地问潜水员:“感觉怎么样?能适应吗?”得到潜水员肯定的回答后,周恩来皱起的浓眉才舒展开。接着,他又问身边的几位负责人:“‘跃进号’装了那么多玉米,船沉以后,船舱已破,玉米会流出来,鲨鱼肯定要去吃,潜水员的安全怎么办?”几位负责人被总理问住了,只好承认“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周恩来批评说:“这么大的事,你们怎么能不考虑呢?”周恩来考虑问题之周密、将细节看得如此之重要,使几位负责人受到很大的教育。更让他们感动的是,为了确保深海潜水探测取样万无一失,周恩来第二天又亲自前往吴淞口,登上舰艇逐一检查出海的准备情况。通过深海搜索探摸作业,终于确认“跃进号”“因触礁而沉没”,新华社随即发表了声明。中国政府的务实态度,受到外电的普遍赞扬。
领导者自然应当抓好大事,但这样就可以忽视细节吗?须知,细节有时也很重要,会决定大事的成败。在调查“跃进号”沉没原因过程中,周恩来之所以亲自到加压试验现场、登上海军舰艇过问和督查,是因为其中的细节既关系到潜水员的安全,又关系到深海潜水探测取样的成功。周恩来用自己的示范行动告诫领导者:在抓大事的时候,千万不可忽视重要细节。
关系到人民吃饭问题,可不是小事
作为共和国“总管家”,周恩来夙夜在公,日理万机。在管理国家、领导建设中,他驾驭全局、主抓大事,同时还重视细节,善于用数字来思考问题、进行决策。这是周恩来从事领导活动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三年困难时期,周恩来为了安排好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呕心沥血,日夜操劳。从1960年6月到1962年9月,两年零四个月里,周恩来就有关粮食问题的谈话达115次。他不仅听汇报、作指示,还和粮食部负责同志一起逐省逐项地算账,粮食库存多少,每月销售多少,夏粮下来能增加多少,可调出多少,等等,都做到了如指掌、胸中有数。
1961年3月,周恩来与粮食部负责同志一起研究各省的粮食调拨安排。周恩来亲自排出表格,相加数字,结果出现了5000万斤的差数。为了弄清这一问题,他一个省一个省地核对,一笔一笔地计算,但数字还是无法平衡。周恩来思考了片刻,然后问粮食部负责同志:“当时研究调出时,给浙江省加上5000万斤,加了没有?”经总理提醒,粮食部负责同志猛地想起,是他们漏记了,问题就出在这里。总理亲自核算、纠正差错,给粮食部负责同志上了一堂注重细节的教育课。
在主抓粮食这件大事上,周恩来亲自动手,设计了一张《中央粮食调拨计划表》。从这张表上,能够一目了然地反映出省间调拨和中央粮食收支情况(这种表是安排中央粮食收支调拨计划、检查执行情况的有效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周恩来还仔细审阅每一张粮食报表和粮食计划表,认真计算每一个数字,周密安排和调拨粮食。据统计,在保存的当年总理办公室退给粮食部办公厅的32张报表中,周恩来的笔迹共有994处之多。仅在《1962年至1963年度粮食包产产量和征购的估算》这张表上,总理就用红蓝铅笔作标记145处,调整和修改数字40处,在表格边上进行计算6处,批注数字70处,批注文字7处。它们生动地记录了周恩来在三年困难时期为了解决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所付出的智慧与心血。
有一次,为了核实粮食数量,周恩来已经连续工作了17个小时。送药的护士走进总理办公室,看见他仍然在聚精会神地计算,便心疼地说:“总理,像这样具体的技术性工作,不好让别的同志帮你做一下吗?”周恩来听了严肃地说:“你说这是具体的技术性工作,怎么能这么看呢?这可不是小事,关系到亿万人民吃饭的问题。”
细节不是小事。在周恩来看来,具体数字是管理国家、建设国家的重要依据,它们既关乎国计民生,也关乎正确决策,所以,要确保数字的精准,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否则,就会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损失。领导者都应该像周恩来那样,在抓大事的时候也重视细节、重视数字,亲自算账、善于算账,掌握和熟知有关数字,以此作为正确决策的具体依据。
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人、爱护他人
李先念说:“善于团结人是周恩来的突出长处。”周恩来虽然身居高位,但是却从不摆官架子,总是和蔼真诚,时时处处地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人、爱护他人。即便公务再繁忙,周恩来也不忘从细微处做人的工作,平等对待每个人,注意维护其自尊心。这是周恩来从事领导活动的另一个突出特点。
周恩来经常出席外事活动,这方面的新闻稿件,一般都要经过他本人审阅。原来国宴上没有记者席位,赶写新闻稿的记者常常饿肚子。有一次,周恩来在审阅新闻稿的同时发现了这个细小的问题,便当即对外交部的同志说:“你们和记者都是工作人员嘛,你们可以参加宴会,为什么记者就没有饭吃?”根据总理的指示,从此国宴上专门安排了记者席位,采访的记者有了这一暖人的待遇。外国使馆根据对等原则,在他们的领导人举行答谢宴会时,也开始正式邀请中国记者参加。周恩来为记者“争” 待遇,看似一件小事,却折射出其尊重记者、平等待人的高尚品格。
对于来访的外国客人,周恩来也会给予充分的尊重,恰到好处地维护其自尊心。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随同的有外相大平正芳、内阁官房长官二阶堂进等。29日,中日两国政府正式签署联合声明,中日两国恢复邦交。30日,周恩来陪同田中角荣一行到沪访问,上海市举行欢迎宴会。大平正芳出任田中内阁外务大臣不久,就促成了首相访华、实现了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因此异常兴奋。在欢迎宴会上,他到处敬酒,频频举杯,连连畅饮。田中角荣见了,惊讶地说:“哟,大平君,不得了,这么能喝酒啊?大平君今天大功告成,太高兴了,开怀畅饮,从没看到他这么喝酒的,他酒量如此之大我也是第一次知道啊。”中方翻译林丽韫听了田中角荣这番话,当即翻译给了周恩来,细心的总理记在心里。过了一会儿,他对林丽韫说:“小林,你跟我走。”说着,周恩来从座位上站起,端着酒杯来到大平正芳敬酒的那张餐桌。周恩来先向全桌的主人、客人敬酒:“为中日友好、为客人的身体健康干杯!”然后,他婉转地劝阻畅饮的大平正芳说:“大平先生,请同我们一起回座位吧。”大平正芳带着些许清醒,跟随中国的总理回到了宴会主桌。周恩来用婉转的话语和巧妙的行动,避免了大平正芳在欢迎宴会上大醉失态,出现尴尬的情形。
领导活动主要是做人的工作。有些领导者不懂得这个道理,一味就工作而抓工作,轻视人在其中的积极创造作用,更不会从细微处尊重人、关怀人。周恩来则恰恰相反,非常重视做各种人的工作,并且在细微之处见真诚。这不仅是他一贯的领导方法,也是其人格魅力所在。领导者要向周恩来学习领导方法,也要向他学习做人。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 |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