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十九大时光

全力推动供给侧改革,一线生产企业最能感受“组合拳”扎实有效

一座冷轧车间的改革“获得感”

宝武重组后,上海车间机器人全面介入流水线各环节,武汉基地一条生产线被唤醒

2017年10月12日10:37    来源:解放日报

原标题:全力推动供给侧改革,一线生产企业最能感受“组合拳”扎实有效 一座冷轧车间的改革“获得感” 宝武重组后,上海车间机器人全面介入流水线各环节,武汉基地一条生产线被唤醒

开栏的话

党的十九大即将开幕,全世界关注目光已投向中国,13亿中国人民正在聚焦北京。

“十九大时光”已经开启。在党的诞生地上海,我们同大江南北、全国人民一起,用自己的行动表达着热切的期盼。今起,本报开设“十九大时光”专栏,深入上海改革创新一线,持续报道各行各业、各界群众喜迎十九大召开和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行动,用细微笔触展现这座城市对于盛会的期盼、反响与学习贯彻的行动。

昨天上海秋雨连绵,宝武集团旗下宝钢股份宝山钢铁基地里,钢铁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我们没有预料到,好日子来得这么快!”站在车间的高处,指着底下整齐排列的钢卷成品,宝钢股份冷轧第三分厂厂长陆勇一脸的喜悦和兴奋。

500米长、50米宽的冷轧生产线满负荷运转着。无人驾驶的冷轧行车抓起重达数十吨的一个个钢卷,在半空中自动行走。

一年多前,这里的钢铁工人还不乏担忧:国内钢铁业产能过剩、亏损严重,行业竞争劣币驱逐良币。即使在全国效益最好的宝钢,一线工人们也感受到日子不好过。而如今,钢铁价格回暖,需求复苏,冷轧车间越来越忙,宝钢股份上半年利润同比增长超过了六成。

“钢铁业的变化,可以找到很多原因,但毫无疑问,坚定不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居功至伟。”宝钢股份总经理戴志浩对记者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全力推动的钢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减量置换、整顿“地条钢”,以及宝钢武钢两大钢铁集团联合重组,一线生产企业最能感受“组合拳”扎实有效。

全国范围,钢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而在小小车间里,改革步伐着眼在细微处。流水线旁,两台用于捞渣的工业机器人已在“待命”,三年内,十多台机器人将在此陆续上岗,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约30%。这座车间刚刚入选了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其中两台年产72万吨成品的机组,计划在三年内将产能提升到90万吨。18万吨产能增长不靠一星半点的扩张,完全由智能化改造实现,机器人全面介入流水线的各个环节,工业物联网构建形成,极大地降低人力成本。

“我们的工人已经都进入了操作室内工作,而现有的六个操作室,下一步将实现‘合署操作’。”陆勇介绍,未来的操作室外观就像“太空舱”一样,人们在一个地方工作,不仅能同时操控两条冷轧线,还将远程监控、管理宝钢股份其他地区的冷轧机组。

这座冷轧车间里,如今还有一批武汉的来客,他们的喜悦与兴奋,更甚于上海的同事。武钢有限公司轧钢分厂副厂长曾伟就是其中之一,上个月他刚刚来到宝钢股份第三冷轧分厂挂职担任副厂长,在宝钢武钢联合重组的改革大潮中,两大国企以最快速度联合、整合,进行人员交流、互相对标学习,致力于走向融合,形成化学反应。

“我在上海待了快一个月,冲击很大,心情很复杂,但更多的是期待。”曾伟对记者说,身处智能制造车间,直接感受到新技术的冲击,虽然目前武钢基地距离智能化还比较遥远,但未来变革的方向已在眼前。

曾伟要在这座车间里待上三个月,而这里的首席工程师任玉苓则每个月都要远赴武钢现场工作。国庆长假前,任玉苓刚回沪,眼下边打理车间事务,边准备收拾行囊,下周再度起程。

任玉苓告诉记者,她在武汉基地的最主要工作,是唤醒一条沉睡的彩镀生产线。近年来,由于技术、市场等原因,武钢的这条线开动次数越来越少,今年原产量已经是“零”。宝武重组后,伴随市场需求回暖,来自宝钢冷轧的联合团队一批批来到武汉,帮助武钢恢复生产线运转,改进技术和工艺,第一步目标是实现每月达产,“那条产线上员工已经分流很多批,现在还有40人左右,看到产线重新动起来,每个人都很激动。”

“再过一周,党的十九大就要召开了,作为基层制造业员工,我非常期待。”任玉苓表示,她期盼会有更多的政策红利加速沪汉两地基地的共同发展,让两地的兄弟姐妹们共享“改革红利”。

“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重拾过去的辉煌,最好的契机已经来临。”远道而来的曾伟则表示,在历史性的机遇面前,不仅企业效益、个人收入增长可期,更值得期待的是能将凝聚无数人心血的企业重新振兴起来,能把中国制造的水平实实在在地搞上去。(记者 徐蒙)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相关专题
· 十九大时光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