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1日14:36 来源:西藏日报
金秋时节的林芝,风光旖旎,万山红遍。
走进总书记来过两次的巴吉村,映入眼帘的是绿树鲜花环绕,以及一栋栋整齐漂亮的藏式小楼,村民们灿烂的笑脸流露出生活的幸福与美好,而一个个漂亮小院里招展的五星红旗仿佛正在诉说着习近平总书记与这个村庄的故事。
总书记说:“你们靠党的好政策富起来,应该向你们学习!”
巴吉村,是尼洋河畔的一个“特殊村庄”,习近平同志曾于1998年和2011年先后以福建省委副书记和中央代表团团长的身份,两次来到这里,留下了对这片土地和父老乡亲的深深关爱……
回望过去,巴吉村曾经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庄,曾在旧西藏饱受苦难挣扎,也曾在改革开放前为温饱而辛勤劳作。“说实话,我们当年买拖拉机的‘第一桶金’,还是靠砍木头挣来的。”谈起巴吉村的发展史,70岁的老支书达龙诚恳地说。
那是1977年,巴吉村虽然地理位置不错,离八一镇近,交通便利,但是靠着传统方式漫天撒种、广种薄收,每亩地的产量只有300斤左右,村民们依然在为温饱发愁。当时,在年轻的村支书达龙带领下,大家靠上山砍木头攒下了8000元,并用这在当年堪称巨款的“第一桶金”买了辆东方红拖拉机。铁牛下地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当年的粮食产量一下子提高到了700斤,从此巴吉村村民再也不愁吃不饱饭了……当东方红拖拉机成为历史,在村委会主任米玛带领下,加上党的好政策,以及村里丰富的林木资源,短短几年时间,巴吉村村民先后就买了50多辆大货车运木料。后来国家禁止伐木,村民就购买工程机械车、翻斗车搞工程材料运输。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援藏工作有力推动下,村党支部带领大家利用地缘优势,抓住发展机遇,组织运输队、创办预制板厂、兴建大棚蔬菜基地……巴吉村逐渐富裕起来,短短几年间,“刺围墙”换成了木板和树皮勾连的“板皮围墙”,接着水泥勾缝的“石头围墙”又取代了“板皮围墙”;1998年巴吉新村全面建成,“石头围墙”被推倒,村里统一设计、统一修建了“砖头围墙”!
就在这时,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第一次来到巴吉村。
1998年7月21日,习近平参观了这个焕然一新的藏族村落,然后来到村民次仁平措家。和很多村民的经历类似,次仁平措从部队复员回乡后开汽车搞运输,勤劳致富,1997年花38万元盖起了一栋两层高的新楼房——
一进门,酥油灯亮着,藏香燃着,新家具上描绘着莲花、水鸟、仙女、祥云,金光闪闪,喜气洋洋……“福建先富起来的地方也不过如此呀!”习近平赞叹道。
细细地参观了次仁平措的卧室、客厅、厨房、粮仓,看着满仓的青稞、大米、面粉,习近平笑了,他问围在身边的村民:“现在日子过得怎么样?”
“这几年光景最好啦!”村民们争着回答。当了解到巴吉村1997年人均收入逾2000元,大家过上好日子时,习近平十分高兴。他说:“祝贺你们!你们靠党的好政策富起来,应该向你们学习。希望你们继续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至今还记得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来我们村,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激励与鼓舞啊!”村民格桑旺久和乡亲们回想起那一天,还是显得很激动。“这一切都是党和政府带给我们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
“真像是太阳光一样晒在我心头,太幸福了!”
格桑旺久没有想到的是,13年后,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到巴吉村,并且来到了他家里!
2011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的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到来西藏,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并看望各族干部群众。21日,习近平同志一行专程来到林芝地区,亲切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与大家亲切握手交谈,他的平易与亲切就仿佛回到久别的家乡,看望一直牵挂的父老乡亲。在巴吉村,习近平认真了解这里的新农村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情况,看望慰问村民。在村民格桑旺久家中,漂亮的藏式小院鲜花绽放、瓜果飘香,宽敞明亮的新居、现代舒适的厨房,都给习近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习近平走进格桑旺久家的厨房,点燃沼气灶,了解农村沼气使用情况,充分肯定全村集中管理沼气的做法。格桑旺久家的库房里堆满了储备的青稞、大米、面粉等,习近平仔细察看,拿起一块奶酪细细品尝。看到藏族村民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配置了舒适实用的家具,用上了各式各样的家电,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习近平十分欣慰。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家里,给全家老小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格桑旺久的话语兴奋而自豪。“一进家门,总书记就和蔼可亲地问我一家生活如何,日子过得怎么样?还走进我家的厨房,点燃沼气灶,了解农村沼气使用情况;仔细察看粮仓,细细品尝奶酪。随后,又在客厅里,与我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亲切交谈,嘱咐巴吉村的党员、干部要坚持党的宗旨,坚持因地制宜,广开致富门路,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增加收入,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甜,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绩。”
激动的不光是格桑旺久,提起总书记两次来村里的故事,村民们七嘴八舌,每个人都有一堆的心里话要说。身穿工布藏装的老村支书达龙,讲起往事思路清晰、铿锵有力,瞬间把我们带回到过去的回忆中。
在达龙的记忆中,有两次一辈子也不能忘记的经历。一次是1966年国庆节,他作为西藏百万翻身农奴的代表,来到首都北京,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另一次是习近平同志率领中央代表团,专程来到巴吉村了解新农村建设和基层党建工作情况,亲切看望慰问村民。在村口,习近平同志握着达龙的手,祝他健康长寿。达龙热泪纵横,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是不停地说:“感谢共产党,感谢中央领导!”
“我其实平时很会说话的,但一见到习近平同志,我不知道怎么了,一张口就哭起来了,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习近平同志还祝我健康长寿,那感觉啊,真像是太阳光一样晒在我心头,太幸福了!”
时隔数年,达龙老人每每讲起那幸福的时刻,情绪依然激动万分,满脸的幸福与骄傲。
“我们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要把家乡建设得更加富裕和美丽!”
虽然离开了巴吉村,但总书记对这里的牵挂从未中断。
2015年国庆节,格桑旺久作为我区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之一,到北京参加祖国66岁生日的庆祝活动,又一次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会见。“真是想不到,总书记认出我了,走过来和我亲切交谈,我真是太幸福了!”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总书记叮嘱我们说,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
格桑旺久和巴吉村的党员们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格桑旺久向总书记汇报说,作为村里的一名普通党员、“双联户”户长、八一镇人大代表,他在致富之后,坚持扶持2名困难群众,手把手教他们学习挖掘机驾驶和苗木种植技术。
回到林芝后,格桑旺久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希望,走村串户传达给父老乡亲,大家深受鼓舞,意气风发。两年过去了,格桑旺久的家庭收入稳步增长,他帮扶的2名困难群众也脱贫致富,过上了富裕幸福的好日子。
的确如格桑旺久所说,巴吉村村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干劲十足,不懈奋斗。随着林芝市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紧靠八一镇与318国道的巴吉村不少土地规划成了建设用地。“土地没了,但一下子有了几千万元的征地补偿。”村民们告诉记者:“虽然我们都很想拿到这笔钱,当一回实实在在的‘暴发户’,可是这样一来,百姓就享受不到长久的利益。”于是,巴吉村“两委”班子不断给百姓做思想工作,在征得村民同意之后,将这笔钱投资于混凝土公司、建材市场、客运站等一些大型项目建设,滚动发展,每年为村民带来了几百万元的现金收入。
如今的巴吉村不仅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2万元以上,还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美丽家园,并依托村里的大柏树、措木及日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立了以旅游为主的长发公司。在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巴吉村现在的经济发展势头越来越好,环境和自然风光愈加迷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汽车村”“旅游村”“富裕村”“小康村”……
“我们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要把家乡建设得更加富裕和美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格桑旺久说。(记者 高玉洁 史金茹)
相关专题 |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