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

科技创新源  生态宜居城(图)

2017年10月08日10:01    来源:天津日报

原标题:科技创新源 生态宜居城(图)

引进150家科研机构

亮丽社区

改造提升校舍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城市环境秩序和面貌明显改善

群众参与文化活动

科技创新

资源要素加速聚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丽区着眼长远发展,统筹发展空间、资源要素、增长动力等因素,研究转型发展新规律,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组织推进“创新主体百千万工程”,加速聚集科技要素,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一是聚焦国家级创新载体平台,引进清华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中科院医工所等科研机构150家,其中大院大所及其分支机构34家,产出科技创新成果900余项。深化创新源头合作,与中科院北京分院共建创新产业园区,与清华大学共建校地合作基地。二是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丽分园建设,园区建成市级以上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193家,组织推进了中国汽车研究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天津专利审查中心、华测检测北方基地等一批龙头项目。三是大力培育创新主体,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7722家,数量增长了2.2倍,其中亿元以上规模科技企业达到314家,数量增长了1.8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9家。四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建立“政产研金才”协同创新机制,围绕科学研究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科技金融服务、技术交易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方面,搭建“1+N”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成市级以上技术工程中心12家、重点实验室17家,众创空间、孵化器92家。五是实施领军人才“凤凰计划”,每年投入3500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服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聚才引智载体平台23家,建成人才公寓140套1.7万平方米,全区人才总量达到17万人。2013年以来,先后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称号,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示范区”称号,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称号。

生态宜居

打造“1+6”城市组团

努力破解大城市近郊区发展瓶颈,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利用城中村改造、依托大项目撤村、宅基地换房三条途径,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目前,全区已形成以中心城区和华明、金钟、军粮城、新立、无瑕、东丽湖6个新城镇为架构的“1+6”城市组团。

全区规划建设1606万平方米农民还迁住宅,已累计竣工1200万平方米,还迁81个村19万余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1%。到“十三五”末,将高水平完成城市化建设任务,届时全区109个村29万人全部迁入新市镇居住,享受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居住条件、环境和公共服务。

开展“四清一绿”行动,强化“五控”治理,完成大气治理项目100余项,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落实河长制长效管理,清淤二级河道86.8公里,铺设截污管道44公里,治理排污口门600余个;建成清洁村庄66个、美丽社区49个;完成绿化造林5万余亩,新建提升城市绿地近1700多万平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20.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3%。东丽湖获批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路网架构进一步完善,建成宁静高速、外环线东北部调线等骨干道路,完成了航新路等道路的节点工程,加快推进雪莲路、海河东路等环内重点道路建设。提高区域排水能力,新建改造新地河、中河、南孙庄泵站;完成张贵庄中心城区、丰年片区和程林片区雨污分流工程,在全市率先完成中心城区雨污分流任务。铺设金钟、新立、华明污水主干管23公里,弥补环外地区排水主干管网空白。建成区燃气普及率达到100%,改燃并网供热锅炉55台,改燃并网面积616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到97%。

民计民生

多管齐下造福群众

始终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在扩大就业创业、强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教育公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方面下功夫,民计民生进一步改善。

一是多渠道扩大就业,与滨海新区建立就业合作机制,发展就业联盟企业512家,投入资金3.9亿元,支持服务群众就业增收,五年累计新增就业1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落实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培训各类人员6.4万人,培训就业率达到89.7%。二是坚持社会保障兜底和精准化救助,保障救助项目达到88项,2016年财政投入增加至5.4亿元,年均增长18%。按照四年参保计划,全区114个行政村全部实施养老参保,实现村队全覆盖。三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新建成中小学11所、幼儿园12所,改造提升校舍40余所。完成义务教育学校和普通高中学校现代化建设达标工程,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评估验收,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学校。四是强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满足新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建成区妇儿保健中心和10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东丽医院住院楼、军粮城新市镇和华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实施“健康东丽促进计划”,建立覆盖生命全周期的健康促进服务体系,惠及群众230万余人次。五是发展养老事业,全区养老机构达到15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站)16家,开展养老机构医疗延伸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得到提升。六是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整合服务事项,搭建服务平台,启动了华明等街道试点建设。七是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新增优化公交线路108条,运营里程达到1392公里,公交站点500米半径人口覆盖率达到90%。

城市管理

新模式破解新课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课题,后城镇化建设管理的时代特征日渐显现。为适应新的发展需求,破解城市管理难题,2014年东丽区成立了“城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2016年,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属地负责”的原则,筹划建设“大城管”工作格局,组建了“东丽区城市管理工作指挥部”,所属8个专项推动组、30个成员单位和13个街道(园区),构成了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统筹协调解决城市管理中重大问题的工作格局,城市管理工作进入了“强化、整合、提效”的全新管理模式。

一是改革管理体制。在现行体制编制下,做实区、街两级管理,先后在区街两级组建了城市管理办公室,实施执法重心下移,将305项执法事项授权移交给了属地街道。二是整合划分全区城市管理网格,分为13个一级网格、87个二级网格、534个三级网格,设置一级网格长13人、二级网格长87人、网格员586人,编订了8大类100项的网格员工作手册。三是制定了《东丽区街道综合执法区域分布划分》,明确了区、街执法管辖区域和职责权限,解决了城市管理盲区死角多、管理交叉混乱的难题,提高了城市管理问题的办结效率。四是实行区领导包街负责制,实施各街道(园区)网格长负责制,建立了5大类27小项问题台账,并以销账式管理为抓手,推进动态管理。2016年,开展清脏治乱专项治理行动,全区废品站、僵尸车、集装箱和违章棚亭的治理率达到95%以上,城市环境秩序和面貌明显改善。

文化生活

因地制宜为民惠民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东丽文化中心,改造提升东丽礼堂,新建街道文化中心11家、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41个,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推进“百团工程”,基层文艺团队达到288支,影响和带动2万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全面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每年到基层放映电影超过800场次;积极开展全民读书和送书下乡活动,累计向基层送书5万余册。区文化馆向群众免费开放,每年组织基层文艺骨干免费培训超过6000人次。“东丽杯”文学评奖成为首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保持了全国文化先进区荣誉称号。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全市率先实现一场、一池、一馆、一中心、一公园“五个一”目标,率先推出全民健身惠民服务,受益群众71.4万人次。建成东丽体育中心,提升改造游泳中心,新建8个体育公园和165个社区健身园,评选“绿色健身站”132个,实现动态全覆盖。成功创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区和全国“武术之乡”。

(责编:高巍、闫妍)
相关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