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

深圳:引领式创新再争先

2017年10月05日13:25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深圳:引领式创新再争先

  【砥砺奋进的五年·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

  每到傍晚,汇集了一大批摩天大楼和“超级总部”的深圳湾灯火璀璨,与30多年前“江枫渔火”的图景已是霄壤之别,甚至与5年前相比都“焕然一新”。深圳湾已经迅速崛起成为南海之滨的一颗明珠和名副其实的“东方新湾区”。

  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就任总书记后离京考察第一站来到广东深圳,他前往莲花山顶向邓小平同志铜像敬献花篮,表明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决心。

  总书记的到来让深圳干部群众备受鼓舞。当时,深圳正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挑战——外需萎缩、经济下行压力增大。5年来,深圳坚持战略定力不动摇,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以创新驱动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风采,正在构建引领式创新的格局。

  全力实现引领创新的飞跃

  在深圳宝安区西乡街道一栋不起眼的大楼里,成长着一家致力于卫星通信技术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华讯方舟集团。2016年,在全球卫星大会上,华讯方舟集团成功入选“全球卫星竞争力TOP10公司”。

  2007年集团成立之初,华讯方舟只是打算做无线通信的产品供应商,引进消化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然而,华讯很快就认识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受芯片制约的现实,“欧美的技术封锁很严,芯片掌握在人家手里,就像被扼住了咽喉。”公司副总裁丁庆告诉记者。

  创新引领让华讯方舟走出了通途。通过无数个日夜的技术攻关,华讯终于研制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微波毫米波射频芯片,打破了技术瓶颈,并实现了高速增长,2016年的产值近130亿元。这项突破让华讯方舟的技术团队感触颇深。“在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中,唯有进行引领式创新,赢在新领域的起跑线上,才能拥有话语权。”丁庆说。

  除了华讯方舟,深圳还有无数同样从“跟随式创新”转向“引领式创新”的企业。华为、中兴分别成为全球最大和第四大通信设备制造商,腾讯成为全球最大互联网公司之一,比亚迪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研祥智能是全球第三大特种计算机研发制造厂商……通过引领式创新,这些企业正在向全球创新链、价值链上游攀升,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创造”成为国际舞台的引领者。

  2016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至4.1%,占比与世界排名第二的韩国持平。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约2万件,增长47.6%,占全国的46.6%,连续十三年稳居全国首位;4G及5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石墨烯、柔性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

  与此同时,近5年来,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3878.22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7847.72亿元,年均增速15.9%,占GDP的比重从29.9%增至40.3%,对GDP的贡献率提高到53%左右。深圳正在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

  努力引导创新资源的集聚

  经济学有个著名原理叫“马太效应”,是指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方面取得成绩,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从而赢得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如今的深圳,正是前瞻性布局新兴产业、创新政策措施、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一系列优质要素聚合后,对人才、企业、技术产生了强大“马太效应”。

  2010年,光峰光电的创始人李屹博士在回国后正面临寻找投资人的困境,这时,深圳引进高技术人才的项目——孔雀计划出现了,光峰光电获得了1000万元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政府资金支持。

  “这1000万元让项目运转了起来,也增加了投资方的信心,使企业融资进入良性循环,从而吸引了一大批来自于海内外一流学术机构和企业的高科技人才。”公司常务副总梁荣告诉记者,正是由于这7年间受惠于政府提供的良好政策和营商环境,光峰光电才能潜心专注研发,开发出全球第一项产业化的激光显示技术,并建立了以数百项全球核心专利为基础的知识产权体系,成为国际上掌握显示技术核心知识产权的首家中国企业。

  “十二五”期间,深圳踩着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节点,沿着产业变革的方向,率先布局了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前瞻性布局了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智能装备、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未来产业,着力为引领式创新打造梯次型的现代产业体系。

  而在国际技术代差不断被追赶、拉平的当前,要想实现引领式创新的升级,离不开良好制度。

  “政府各部门要进一步抓好企业服务,主动上门对接需求,加大工作协调力度,加快企业重大项目落地,积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要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鼓励创新的公平、开放、透明市场环境,为企业开展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提供坚实保障。”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说。

  深圳市市长陈如桂在8月22日当选之后会见记者时也表示,希望深圳的一些龙头骨干企业继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牢牢占据全球创新链中的关键环节,引导更多的国内外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创新资本在深圳集聚集群发展,推动深圳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全球创新网络的枢纽城市。

  5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创新体系顶层设计,以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推动科技创新。2016年3月制定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创新、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人才优先发展、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等五大政策体系,共涵盖235条措施,着力解决科技资金使用难、成果转化难、收益分配难、产权保护难、人才引进难等问题。

  制度、政策、产业布局的“组合拳”下,创新优势引发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近5年来,深圳累计引进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团队31个、“孔雀计划”创新团队76个、“千人计划”人才208名、海归人才7万多人。截至2016年年底,深圳商事主体高达265万户,较2013年3月增长了165%,总量跃居全国首位;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13家,是上年增量的3倍以上,累计达8037家。

  着力补齐基础研究的短板

  对深圳来说,基础性研究薄弱正是制约引领式创新发展的那块短板。放眼全球,英特尔、谷歌等科技巨头都拥有自己的基础研究实验室,华为也开始走向基础研究,这是着眼于未来的必然趋势。

  “构建引领式创新格局是深圳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必然要求,具有高投入、高回报、高产出的特点,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具有源头创新的基础,应当先走一步。”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认为,加快补齐短板是实现颠覆式、引领式创新的关键,包括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快建设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为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以及瞄准前沿领域,进行高端创新人才和重点实验室的超前部署。

  2016年,深圳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210家,累计达1493家。

  今年起,深圳开始实施“十大行动计划”,进行新一轮创新发展战略布局,包括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立十大基础研究机构、组建十大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实施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打造十大海外创新中心、建设十大制造业创新中心、规划建设十大未来产业集聚区、搭建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十大“双创”示范基地、推进十大人才工程等。

  敢为天下先,是特区的勇气和精神,争当“排头兵”,是深圳的责任与担当。将创新融入骨血,以引领式创新开拓新天地,站在新的起点上,一幅“中国硅谷”的美好图景正在逐渐绘就。

   (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