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

遵义花茂村:乡愁更浓笑容更甜

肖克刘久锋

2017年09月29日08:36    来源:农民日报

原标题:遵义花茂村:乡愁更浓笑容更甜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花茂村视察。在这里,总书记走进村民的超市、农家乐,在农家院里和村民座谈交流。他说,“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两年过去了,这些话仍然让当地干部群众记忆犹新,也正是按照总书记的指示,两年来,村民们通过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推进农旅文融合、产业与生态融合、人与自然融合,如今的花茂村成了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村里美起来了,百姓富起来了。

“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初秋的午后,花茂村的田野里一片丰收景象,金色的稻谷铺满田野,蔬菜大棚里的各种蔬菜丰收在即。村民王治强的小院里,络绎不绝的游客感受着这里的乡愁,品尝独具特色的农家饭菜……无论是当地的村民还是外来的游客,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谁能想象得到,这个曾经“出行难、看病就医难、农田灌溉难、村民增收难”的老大难贫困村,如今映入眼帘的都是“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田园。

昔日生活所迫外出务工,今朝返乡翻新旧房,开办“红色之家”农家乐,王治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到他家后,来花茂村游玩的客人,总会专门到他家看看,或者听他讲讲当天的情景。红色之家真真正正地红遍了大江南北。

“现在一天收入都上万元喽,10来个服务员都忙不过来。”王治强满是欢喜:“都是党的政策好,都是总书记的关心。”

王治强家小院的核心是一幢黔北民居风格的两层小楼,既用于自家住,又用于开办农家乐,楼顶上,“红色之家”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小院里,各色花草生长得郁郁葱葱,院落中央,端端正正地摆放着一张茶几和一排小凳,似乎在向访客们提示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这个院子保持着总书记来时的原样,就是多了几盆花。”提起两年前那个下午,55岁的王治强感触良多。“当时太紧张,很多话没来得及跟总书记讲,希望总书记再来我们花茂村做客,如果再有机会见到总书记,一定好好对他讲讲心里话。”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考察调研,在察看了村里的智能温控大棚、党员群众之家、土特产服务中心、制陶工坊之后,沿着土墙和木栏相伴的乡村小径,走到了王治强家。

王治强和老伴在家门口迎接总书记的到来。有人向总书记介绍他:“这是我们村的老党员。”总书记便亲切地和他握了握手。王治强回忆:总书记很和气,无论提问题还是说事情都轻言细语。

当时,王治强家的院子里已经站满了闻讯赶来的群众,总书记和大家一个个打招呼,遇到孩子还会疼爱地摸摸他们的小脸。

“总书记仔细看了我的院子,问我房子什么时候建的,花了多少钱,农家乐生意怎么样,我一一回答,然后带着总书记房前屋后都看了一圈。”

之后,总书记跟大家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聊新农村建设,一谈就是近一个小时。

“当时差不多是下午五点钟。”王治强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每一个细节,很多村民都争着发言,向总书记介绍自家的生活情况,称赞党和政府的政策好。

总书记对大家说:“这是我第三次来遵义,特别想了解老百姓尤其是农民的生活。我们的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小康。这次来贵州调研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了解贫困人口如何脱贫致富。通过你们刚才讲的,看到每个人洋溢在脸上的愉悦表情,知道你们过得不错,这里的脱贫致富是比较成功的,你们对党和政府是拥护的。”

总书记还说:“群众拥护不拥护是我们检验工作的重要标准。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要是笑,就说明政策好。要是有人哭,我们就要注意,需要改正的就要改正,需要完善的就要完善。”

王治强乐呵呵地说:“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大家笑得也越来越开心。”

“希望总书记再来我们花茂村做客。”王治强认真地说。

“我们的村庄越来越美”

沿着土篱笆和木栅栏漫步村庄,迎面吹来的风里充满浓浓的花果香,在白墙黛瓦的黔北民居与充满陶艺元素的古朴街区里,记者能感觉到村庄强劲的发展势头。

旧时荒茅田,今日花茂香。在村委会办公室里,墙上挂满了一张张奖牌、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最美红村、全省生态旅游先进单位……

花茂村党支部书记潘克刚说,这是“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给该村带来的变化。

花茂村是一个大村,全村26个村民组,1345户,5225人,有耕地5531亩。为改变花茂村的贫困面貌,早在2008年,党支部、村委会作出了“治理穷山恶水,改变花茂村面貌”的决定。几年来,花茂村积极争取扶持资金2800万元,对全村870多户旧房进行了改造,让“黔北民居”布满村村寨寨,修建了10多公里的通组、通户路,并全部实行了硬化。

依托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花茂村大力发展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把一栋栋青砖黛瓦的黔北居民,变成一个个旅游产业“孵化器”。农家乐、乡村旅馆、特色小吃店、DIY陶艺吧,如雨后春笋般“长”了起来。

作为枫香镇“土坝-花茂-苟坝旅游片区”的重要环节,花茂村在美丽乡村升级改造中,突出地方陶瓷、农耕等乡土特色文化,成为一个环境优美、本土文化色彩浓郁的乡村旅游点。

村民罗忠平以前在浙江等地打工,2014年听说家乡开展新农村建设,就回到花茂村十字街口建了一栋3层楼房,专营餐饮和乡村旅馆,生意火爆。

花茂村主任助理徐存丽是一个“80后”。她说,村里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有2/3都在本地就业,有开旅游观光车的,有当餐厅服务员的,有当保安的等等,月工资在2000元左右。

2016年,花茂村接待游客6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了3260万元。

乡村旅游大发展助推产业升级。“互联网+”服务中心、“青年创客中心”应运而生。乡亲淘、爱特购、农村淘宝、主题邮局等电商平台争先恐后入驻花茂村。土陶、藤编、黄糕粑、土鸡蛋、土蜂蜜等农特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市场,远销北京、上海、深圳、内蒙古、新疆等地,网上销售额突破百万元。世代躬耕的农民变成旅游经营者、产业工人,吃上“旅游饭”“产业饭”。

村民收入越来越多样化

“你们一天的工钱是多少?”“每天是80元。”

“你们自己的农活儿不做吗?”

“我们的土地都放(租)给村里了,每亩田租700元,现在没土地了,就在村里打工。”

在村里一块缓山坡上,只见坡下一大片起垄覆膜土地里,一些农民正在挖坑下种。记者和两位60来岁的大妈聊了起来,从她们脸上洋溢出来的笑容可以看出,她们的生活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村主任彭龙芬的笔记本上,记着这样一组数据——

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2年6478元;2013年8648元;2014年10948元;2015年12607元;2016年14119元。

潘克刚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采访他时,他正在协调电子商务进村的事,想通过走“互联网+”的路子,把本村农副产品及时推销出去。

如今,花茂村人的思路开阔了,他们想得更远,做得更多。

近年来,花茂村通过招商引资开始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公司的员工很多来自当地的土地流转者,现在每月收入至少为2500元。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寿光九丰公司建设的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参观考察,并鼓励园区领导带领农民致富。如今,这个拥有智能展示温室1.3万平方米、联动生产温室15万平方米,以及智能化育苗中心、产品深加工车间、生态餐厅等的现代农业项目,正成为花茂村的最大亮点。

在九丰公司智能展示温室里,正在清理蔬菜残叶的九支组村民熊明艳告诉记者,她已经在这里工作3年多了,每天上班9小时,每月工资2000元左右。”

“回家乡发展收入比较可观,每个月都能拿4000多元,已经非常满意了。”村民夏明方成了公司的产业工人。

花茂村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也致力于农业、旅游、文化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开办了40多家乡村旅馆、10家农家乐,村民生活有了显著变化。

“这几年我们村变化比较快,外来旅游的人多起来了,不管做什么生意都好做,我们愿意回来发展。”村民杨清华乐呵呵地说。

行走花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个古老而年轻的村庄,赶上了好日子,相信未来的发展会更好。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相关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