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四川党的建设

护好“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

张碧洪

2017年09月25日16:17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地处小凉山腹地的乐山市金口河区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引导群众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走好“特色路”,着力推进生态保护、全域旅游、特色产业、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让贫困群众充分享受生态扶贫“红利”,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13.6%降至去年底的5.42%。

脱贫攻坚成效如此显著,原因何在?“先要守护好绿水青山,才能收获金山银山。”金口河区的彝汉干部群众一语中的。

“全域旅游”引领产业转型

大渡河金口大峡谷,是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

近年来,在大峡谷景区核心地带,一个名叫胜利村的村落声名鹊起。曾经住在峡谷之巅的“云端遗民”陆续搬下山,住进了美丽的新村寨。村民们依山就势,凭借最美乡村的幸福容颜,纷纷办起乡村民宿和农家乐,享受到发展旅游的“红利”。

9月8日又是一个周末,这也是永和镇胜利村农家乐业主们最忙碌的时候。作为全村的第一家民宿店主,曾经的建档贫困户王桂林忙得不亦乐乎,指挥客人倒车、帮助拎包入住……如今,全村农家乐已有10多家,从业人员达200余人。

胜利村的富民巨变,仅仅是金口河抢抓旅游产业发展机遇的一个缩影。由于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富民效应正在全区呈现井喷之势。

金口河生态秀美、风景如画,拥有世间极具魔力的山水,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四川大瓦山国家湿地公园和大瓦山天池、大峡谷两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三个国字号资源”,极具旅游开发价值和潜力,但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进行,金口河区把全域全景打造“中国最美峡谷旅游目的地”作为绿色发展的突破口,以生态、文态、业态“三态”融合为引领,吹响了全域旅游发展的“冲锋号”。近年来,该区在大瓦山湿地公园成功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大渡河峡谷、大瓦山五池成功申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铁道兵博物馆成功创建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同时,相继建成五池、林丰等9个省级美丽乡村,全区也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区,进一步打响了“云上大瓦山 最美大峡谷”的旅游品牌。

据了解,随着乡村休闲、户外运动、生态康养等新兴业态逐渐兴起,当地受益的彝汉群众越来越多。“去年,胜利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余万元,村民人均旅游收入达3000多元。”胜利村党支部书记王勇一脸喜气,“今年预计可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收入500余万元”。

“特色产业”推动助农增收

金口河区属大山区,高山峡谷,沟壑纵横。境内99%为高山,地势陡峭,土地贫瘠。“我们必须根据自身实际发展特色产业,找准一条可持续的增收之路,才能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脱贫又返贫。”金口河区牢牢扭住产业脱贫这个牛鼻子,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状况发展特色产业,成为全省中药材现代化种植特色示范基地和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2013年,金口河区引进峨眉山市食用菌种植大户范玉平,联合大坪村及周边食用菌种植、营销大户成立大瓦山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600余万元建立食用菌生产基地。带动当地农民和20多户特困户种植黑香菇、金针菇、秀珍菇等10多个品种,年产各类食用菌1500多吨,产品销往青海、重庆等地,并取得了有机食品认证。

2016年,合作社年产值达900余万元,社员户均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今年3月,合作社又在金河镇廖坪村投资900万元建设高山错季有机食用菌基地,社长范玉平说,下一步将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进一步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数据显示,近年来,金口河区精心打造“大瓦山”农产品区域品牌,先后建成绿色有机产业基地20余万亩,培育龙头企业15户,发展农业专合组织80个,乌天麻、川牛膝等多个农产品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6年,金口河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较5年前翻了一番,正是得益于围绕打造乐山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目标,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果。”区委书记张建红坦言。

“四大模式”创新资产扶贫

“光有好路子远远不够,还必须配套科学合理机制,才能加快脱贫步伐。”金口河区大胆探索脱贫模式,创新“实物资产入股、务工计价入股、产权折价入股、扶贫资金入股”四大资产扶贫模式,助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探索实物资产入股,“资产”变“资本”。建立农村实物资产流转平台,引导居住在乡村旅游景点附近的贫困群众将闲置的房屋、农具等实物资产,交由农家乐、旅游公司统一管理运营,每年按资产占比分红,有效增加了贫困户财产性收入。

位于大瓦山湿地公园内的永胜乡五池村采取“农户+专合社+公司”模式,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村民自愿加入后将闲置的实物资产委托给合作社管理并从中分红。“有了旅游专合社,我们可以获得房屋出租、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等多重收入,简直是坐地拿钱啊。”贫困户陈仕友喜滋滋地说,“去年,村里参股的15户贫困户户均收入两万元,今年肯定更多”。

务工计价入股,“劳力”变“股份”。探索务工计价入股模式,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到基地务工,将其务工收入折算成专业合作社现金投资入股,可获得“保底工资+年终投资收益”双份收入。板厂坪天麻合作社与金河镇吉丰村46户贫困户共建起天麻种植基地。贫困户在合作社从事生产劳动获取务工收入,年底按股份占比进行分红,2016年户均 “务工+分红”收入两万元。

开展产权折价入股,“权利”变“红利”。将贫困村集体资产、贫困户承包土地等实有产权量化折价,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组建股份公司进行运作,收益按产权折价入股比例进行分成,实现资源变股权,权利变红利。共安彝族乡林丰村85户贫困户以产权入股方式与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建基地,2015年,参与项目的贫困户户均分红600元,预计进入丰产期后每户可年均增收3000元。

实施扶贫资金入股,“输血”变“造血”。探索实施扶贫资金入股模式,按照贫困群众自主自愿原则,将各级财政划拨的支农惠农、扶贫补助等资金量化股权后,作为现金股份直接投入到规模大、实力强、社会责任感高的龙头企业或专合社等经济实体,让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获得长期稳定的分红收入。2015年,吉星乡同心村将10万元精准扶贫补助金作为股本,投入当地绿芯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按每股100元量化到34户贫困户,并设定不低于4%的保底分红线,确保在没有盈利的情况下贫困户也有收入。“入股贫困户当年户均增收就有500元,今年估计不少于800元。”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2016年,金口河区贫困群众人均增收1200元、增幅高达15%,该区也成为省脱贫攻坚先进区县。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绿水青山’就能变成‘金山银山’,全区整体摘帽的目标一定能如期实现。”张建红信心满满。(作者单位:乐山市金口河区委组织部)

《四川党的建设》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沈王一、王金雪)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