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四川党的建设

脱贫攻坚:“硬仗中的硬仗”如何打

记者 李静

2017年09月25日16:16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且将“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经过充分调研后直言不讳:“现在看,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是深度贫困。”

近年来,我省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大事,从一开始就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我省彝区藏区贫困县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去年底的73.9万人。

接下来,我省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如何打?深度贫困地区的人们又如何转变思路谋出路?

“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

“木上寨,无人来,吃土豆,下青菜”,这是阿坝州汶川县木上村曾经的真实写照。2008年大地震带来的伤痛长期笼罩着这个海拔2300多米的小山村,全村有贫困户9户33人,其中4户因在地震中残疾致贫,4户因患有疾病致贫。

山高路陡、道路崎岖,从县城到达任何一个乡镇和村庄,都要从巨大的山石下经过,每到夏季,都要冒着滑坡的风险……凉山州雷波县的地理位置偏远、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件恶劣。

扎西是一位在甘孜州道孚县麻孜乡土生土长的藏族农民。家里长期有两个病人和两个残疾人要照顾,里里外外都靠他一个人,微薄的低保金基本都是给病人买药。长期的生活重担在这位特困的八口之家的“家长”脸上留下了穷苦而沧桑的痕迹。

……

在“一步跨千年”的我省彝区藏区,仍有45个贫困县贫困程度深,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多,不少贫困群众住房条件差、生活困难,交通出行不便,受教育程度不高,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突出,脱贫攻坚任务极其艰巨繁重。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的重大判断在我省凸现出的现实背景。

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

面对贫困,是迎难而上还是望而却步?我省深度贫困地区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前者。

2016年之前,雷波县铜厂沟村还延续着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住在破旧的土坯茅草房里,种庄稼靠天吃饭,脚踩泥巴路出行,收入勉强维持生计,还要躲避频发的自然灾害……而改变,也是从2016年开始。

凉山州纪委派到铜厂沟村的第一书记伍元龙访遍村民后,且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决定让铜厂沟村村民“挪穷窝、换穷业”,实施整村易地移民扶贫搬迁。

2016年底,村民们住进了别墅一样的小洋楼,水电广播电视通讯等畅通。村内卫生室、文化室、幼儿园、民俗文化广场等一应俱全。铜厂沟在建设新村的同时,还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1+X”产业,种植核桃1600亩,芭蕉芋400亩;推进“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模式,计划建设油用牡丹基地200亩,增加农户和村集体经济……村民们的脱贫目标正一步步变为现实,他们期待着摘掉贫困的帽子。

而甘孜州乡城县仲德村,则是走的另外一条脱贫之路。

时间拨回到三年前,那时的仲德村,村民观念滞后、收入单一,主要靠打零工、种小麦维持生计。村里道路狭窄崎岖,村容村貌脏、乱、差,该怎样改变仲德村落后状况,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呢?

“文化是一个区域的灵魂,推进仲德村民族风情园建设,就要立足特点‘接地气’。”乡城县干群观点一致。于是,乡城县着力突显本地特色和民族特色,把民宅改造成藏式民居示范户,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藏式民居体验。贫困户阿则呷等6户村民凭借旅游带来的不菲收入,已经在去年底脱贫,“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让我们从内心感到温暖”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这只是我省战胜贫困的缩影,我省针对大小凉山彝区、川西北高原藏区整体深度贫困地区,制定了大小凉山彝区扶贫规划和方案、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行动计划、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方案,强力推进彝家新寨、藏区新居、乌蒙新村、扶贫新村建设,用一个个生动的实践证明,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

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8月15日,全省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对加快推进我省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省委书记王东明对加快推进贫困县脱贫攻坚提出5点要求:一要始终坚持挂图作战,进一步锁定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二要更加注重问题导向,进一步聚焦聚力突出问题集中攻坚;三要更加注重改革创新,针对各地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四要更加注重合力攻坚,最大限度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五要更加注重担当担责,确保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各项部署落地落实。这为我省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我省不少地区“思路一变天地宽”的成功探索,也在印证着这个方向的正确性。

章都乡翁休村是甘孜州白玉县偏远的建档立卡贫困村,今年底,全村将彻底告别贫困,他们的底气来自哪里?

2016年8月的一天,翁休村村民按照习惯在村里“耍坝子”,当谈到村集体产业时,村民们纷纷说:“翁休村耕地面积小、耕地坡度大、降水量少,农作物产量低,致富难哦。”“我们祖祖辈辈都养殖犏奶牛,可惜大伙儿家庭条件差,始终难以形成规模。”

村民聊天无心,干部倾听有意,“犏奶牛产奶量高,繁殖能力强,属高原地方优良特色品种,特别适合在翁休村这样高海拔、气温低的条件下饲养,为什么不共同投资、实现规模养殖呢?”

2016年9月,翁休村17户村民共同筹资0.85万元,产业贷款5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30万元,注册了章都乡翁休村托贡奶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规模为85头犏奶牛的养殖基地。短短两个月后,入社村民就收获了第一次分红。

“今年,我们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将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丰富奶制品,延伸产业链,拓宽销售渠道。预计今年酥油就能卖8.5万元,奶渣子能卖1.2万元,每户村民平均可增收5700元。”村支书四郎泽仁高兴地说,“照这个势头发展,村民过上好生活指日可待!”

我省还启动实施对口支援藏区贫困县工作,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项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确保深度贫困县如期脱贫摘帽。

得益于南充市顺庆区的对口帮扶,汶川县木上村建立“脱贫奔康产业园”,通过组织发动、土地流转、基础完善、利益共享,形成了“支部+协会+公司+农户”的“四方合一”经营机制,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4万多元的收入,贫困户也有入股保底收益,有效探索出了藏区高半山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靠技术增加财富、凭机制巩固成效、把风景和资源变成产业、改变单一的农业结构……内生动力被充分激活的深度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正转变思路、多措并举,使出“绣花功夫”,在贫瘠的土地上描绘出一幅幅脱贫奔康的生动画卷。

《四川党的建设》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沈王一、王金雪)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