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

以“科普之翼”托举创新智慧——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启智惠民成就述评

2017年09月20日09:33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以“科普之翼”托举创新智慧

  “流动科技馆”走进大连一家商场。

  西藏航空公司的空乘人员为拉萨市实验小学学生上航空科普课。

  一名学生在重庆自然博物馆体验组装“恐龙化石骨架”。

  首个“中国航天日”,河北邢台经济开发区思源实验学校的老师为学生讲解航天知识。

  小游客在扬州市科技馆体验“辉光球”的奇妙变化。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科学普及这五年】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要建设科学的中国,第一步是要使得中国人个个都知道科学,要使个个人对于科学上发生兴趣。”80余年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语道破每个老百姓与建设科技之中国的关系。

  时间走到2017年9月16日,全国科普日开幕,这个已经举办了13届的科学盛会如今能够让人们在“4D舰载机”上当一回航空母舰舰载机的飞行员,也能跟随瑞士泰克罗马科学中心的教师了解在国际空间站如何将尿液转化为饮用水,还可以再去中国电影博物馆等地观看《黄昏中的恐龙:飞行的起源》等十几部国内外科技电影……

  显然,80余年后的今天,中国科普已经呈现出一番朝气蓬勃的新气象。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科普工作的坚持不懈,让对科学的崇尚和追求渗透到每个人的思维里,中国的老百姓正以开放的科学思维,维护着自身的精神幸福、心理健康,同时更加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甚至身处的整个宇宙。

  家底更殷实:科普能力指数年均增速8.3%

  2017年6月15日,我国首部《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报告》在京首发。经过中国科普研究所等国内十几家研究机构组成的课题组,对2006年至2015年10年间各类统计数据的分析,摸清了我国科普能力的家底到底有多大。

  “从研究情况看,2006年至2015年,我国科普能力逐年递增,效果明显,年均增速为8.3%;2015年国家科普能力发展指数是2006年的2.05倍,我国总体科普能力建设效果显著,综合科普能力提升较快。”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康友介绍说,近年来,我国科普基础设施总量增长明显,科技馆和科技博物馆一直稳步发展。2015年,全国科技馆数量444个,科技博物馆814个,相比2006年分别增加了58.6%和240.6%。从建设经费投入看,2006年科普场馆基建支出不足10亿元,到2015年科普场馆基建支出已经超过45亿元,增长近4倍。

  《中国科普统计》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拥有科普人员205.4万人,其中,科普专职人员为22.2万人,比2006年增长10.8%。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统计数据,“十二五”期间,仅全国科普日累计举办重点科普活动就达2.6万多场,参与公众近6亿人次。同时,随着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系列活动的开展,中国老百姓对于科学的了解越来越深,兴趣愈发浓厚。

  “如果只重视创新,而不重视科普的话,科研发展就缺乏全民基础,到了一定阶段,就会面临瓶颈,国家科研创新能力很难持续得到提升。”在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白希看来,科技创新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尖兵”和“突击队”,科学普及的作用就相当于夯实全民的科学基础,要做到这些,离不开“殷实”的科普家底和人才资源。

下一页
(责编:姜萍萍、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