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

边麻沟:花海里的“蝶变”

2017年09月14日14:15    来源:青海日报

原标题:边麻沟: 花海里的“蝶变”

当地村民在“花海农庄”,拔草、栽植、更换花种……忙得不亦乐乎。记者 林玟均 实习生 桑军 摄

大通老爷山脚下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子“花海农庄”——边麻沟村。

过去的边麻沟村和现在的边麻沟村都很“闻名”,但今昔却有本质的区别,以前是因落后而闻名,现在却因花香四溢而闻名。边麻沟村在两三年时间里,实现了由落后变先进、由先进向前进的华丽“蝶变”,让村民过上了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好日子。

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今天的花海边麻已经成为全省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的典范,走出了一条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径,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个山大沟深、土地贫瘠、靠天吃饭的穷山村,是如何变成如今城里人争相前往、村里人相继返乡创业的美丽乡村?

“蝶变”从何而来?让我们走进边麻沟村寻找答案。

无限风光在花海

边麻沟,源于过去这里满山遍野的长满了一种叫边麻草的植物而得名。

今天,边麻沟却因各色鲜花绽满荒山,“花海农庄”人旺、财旺、精神旺而闻名。

无限风光在花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名副其实。

9月4日,阴雨连绵中,我们驱车前往花海农庄。车子越往上走,海拔越高,路两旁的花灌木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一家家挂着灯笼、竖着广告牌的农家院整齐划一的排列在路边。远处的山坡上,集中连片盛开的各色鲜花,在茂密森林的映衬下格外显眼。

由于是雨天,东西部合作项目的南京市对口支援西宁市,边麻沟和东至沟美丽乡村规划项目——打造青海省首个美丽乡村示范点项目正在进行中。几十台挖掘机、几百名施工人员一同作业,搭高档木屋、砌院墙、铺水泥……忙乱而有序……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苦干实干,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紧张氛围。

这是我们第二次走进边麻沟,眼前一切,依旧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

如同去年,慕名而来,拔草、种花,平整道路、美化村庄、开门迎客……边麻印象:热火朝天、如火如荼。

这里,云杉、杨柳、丁香、榆叶梅、红刺玫郁郁葱葱,薰衣草、牵牛花、波斯菊……万紫千红,心形拱门、风车长廊、亭台楼阁颇具匠心。

这里,群山环抱,源于良好的生态资源,打造乡村旅游景区,昔日贫穷闭塞的小山村破茧成蝶,成为游人如织的“花海农庄”。

“站好了,来我给你拍一张。”站在心形拱门前,海东市乐都区碾伯镇的刘海霞一边忙着拍照,一边不停赞叹,“这趟真的没白来,你瞧,山坡上,满是鲜花的世界,眼前的美景让人沉醉。早在去年,就听朋友们说起边麻的花海,今天专门约了朋友,带上家人来看花,的确名不虚传。”

荒山变花海,改变的不仅仅是环境

提起花海,当地的村民都会有这样的共识,眼前的美景似乎是一场梦,但却源于一次“偶然”。

边麻沟村是朔北藏族乡最远的一个少数民族聚集村,平均海拔2800米,全村162户612人,人均耕地仅0.13公顷,属纯脑山村庄。这里山大沟深,气候条件恶劣,说不上媳妇,光杆儿扎堆,即便有外村姑娘嫁进来,看着死气沉沉,毫无希望的村子,不上两年又都离开了。

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说:“守着每亩地最多100元的收入,有时甚至入不敷出,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只有一些留守妇女、老人、儿童,日子过得苦啊。”

2014年的一个夏天,村里来了几名韩国游客,钻进林子里,拿着照相机拍个不停。李培东和村干部开始重新看这个村庄,远处有山、近处有林,风光确实好。李培东说,这一偶然,如同打开了一扇窗,一扇光明之窗,我们开始盘算着要怎样吃“乡村旅游”这块蛋糕。

说干就干,依靠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资源,把乡村旅游纳入乡村发展的整体布局中,发挥老爷山——鹞子沟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优势,依托边麻沟优美的自然风光,创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注重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土地、资金、扶贫资金三种入股形式筹措“花海”建设资金的发展路子。

2015年,以村民入股形式流转土地40公顷 ,种植花灌木20公顷;栽植了15公顷的福禄考、地被石竹、荷兰菊、美国紫苑等各色花卉,将山坡铺成了花的海洋。

一时间,旅游人数呈井喷式增长,去年游客量超过30万人次,门票收入140余万元的基础上,今年游客量达50余万人次,门票等收入近300万元,并带动了40多户农家乐、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解决周边村庄100余剩余劳动力到花海务工,每天每人增收70元。同时,带动周边东至沟、花科庄等村兴起了乡村旅游。

去年底,全村10户、28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户仲尕文每天从7时到19时,一直在景区工作,中午景区还管一顿饭。仲尕文说,一年从3月至11月,9个月时间在景区上班,月工资2400元,比起以前土里刨食,简直天上地下。仲尕文笑着说,我们现在和城里人一样,打卡上班。除了工资性收入,今年底我还会有土地流转收入、贫困资金入股分红。李培东补充说,还有村里争取到的国家配套项目资金,资产量化到每一个人后的资产收益。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芳齐芳春满园。花海农庄的成功运营带给边麻沟村及周边村庄农民好事连连,喜事不断。朔北藏族乡党委副书记赵统云说,花海的形成,将边麻沟村变成集农家观光、农家餐饮、农家住宿为一体的一整套旅游产业链。最终实现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农户受益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加快农牧民群众的致富步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花海农庄的成功运营,辐射带动农户增收达350余万元。

这是一条可复制推广的绿色发展之路

行走在边麻沟村,不时看到村民,或忙碌于农家乐,或在“花海农庄”从事除草、栽植、浇水、卫生保洁、治安……或忙于经营特色小吃摊,几乎每家每户都参与到“花海”建设中,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全村户户翻新房、家家有营生,仅大小车辆60多辆,逢年过节,村民还自发组织文艺表演……如今,村里没闲人,都攒着劲加油干;乡亲们生活好了,精神也足了,村里的单身汉娶上了媳妇;在这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子里,大家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共同发展。

村民阿来寿与妻子马小红原本在西宁打工,看到家乡的变化后,回乡创业,开起了村里首家清真农家院——燕燕农家院。今年仅7、8两个月连本带利收入达6万多元。马小红说,下一步还想扩大规模,有了花海,相信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村民郑元宝经营的灶宝农家乐2个月收入高达14万元。拿郑元宝自己的话说,这放以前,想都不敢想。而这一切离不开村干部的支持和引导。

今天,“花海”在边麻沟村民的心里是全部,是期许。而在他们心里最大的依赖是村干部、村“两委”班子。

赵统云说,边麻沟的成功运营得益于村“两委”班子的团结拼搏,奋发有为,“两委”班子在建设中贯彻民主集中制,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坚强,“领头雁”作用明显。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主动将个人多年劳动所得投入到村集体经济中,践行“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助力农村发展。在实践中将各行各业致富能手,创业能人选拔到村“两委”成员中不失为一种带领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命运。“突出群众建设美丽幸福家园的主体地位,激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是花海农庄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采访中李培东一再表示,只有引导村民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积极投身到开发建设中来,才能实现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在边麻沟村“花海”建设中,我们看到,村两委调动了全村群众广泛参与,土地流转、资金入股,产业工人,个体户经营、农家乐等等与每一个村民息息相关,大家牢牢地被“花海”凝聚在一起,共赢发展。

挖掘特色,找准致富门路是农村增收的重要方法。在边麻沟村,花海农庄已累计投资2000万元,涉及全村农户。下一步正在努力实施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延伸产业链,打造新景点,开拓新市场,竖起绿色发展的标杆,打响特色旅游的品牌。

做足“农”字文章,进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购农家物、享农家乐,发挥农村优势,完善旅游“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在达到游客赏心悦目的同时,农民钱包越加鼓……这一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大项目,将使边麻沟村打造成农村转型发展的领头羊。

昔日“贫困山村”,今日“鲜花烂漫”。细枝末节的采访中,我们也找到了边麻沟村“蝶变”动力,那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打造集生态观光、徒步康养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样板,带动周边发展全域旅游,努力打造绿色发展的样板,建设像花儿一样的幸福生活。

两年多的生动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边麻沟村加快推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步伐,持续改善旅游环境和形象,走出了一条可复制推广的绿色发展之路。(记者 林玟均 实习生 桑 军)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