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元君 刘玉荣
2017年09月01日10:46 来源:内蒙古日报
“总部总部,我是大黑山。今天上午10点至11点观测,我区域没有火情。请指示!”伴着阵阵松涛和呼啸的山风,铿锵有力的汇报声通过对讲机的电波从大黑山的高塔传回总部……
内蒙古大兴安岭绰尔林业局防火办大黑山瞭望站瞭望员郑洪山正在汇报。大黑山是呼伦贝尔境内的第一高峰,海拔达1600.2米。气候环境恶劣,高寒、大风,山上的树长不高,几乎不超过10米,人称 “老头树”。大黑山瞭望塔就矗立在大黑山山顶,塔高22米,是绰尔林业局重要的防火基地,像一双眼睛似的注视着42.65万公顷的生态功能区。
大黑山瞭望站分两个班,10天一倒班,一班两个人,两个人随时更替,每天上塔13个小时,每隔两三分钟瞭望巡查一次。日月交替,瞭望员们终日在高山峰顶,攀上22米高的瞭望塔,人在半空摇,云在脚下漂,注视着林海中的每一个角落,恪尽职守,护卫塔下那片绿色海洋。
1986年,郑洪山正式成为一名瞭望员。当年还是一个18岁的小伙子,一晃31年过去,他从一名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一位霜染青丝的中年人。
时过境迁。如今郑洪山还依稀记得,18岁那年,他参加工作时就觉得能当一名瞭望员很光荣,就申请去大黑山。大家都说这小子有点傻,那么艰苦的地儿还主动去。他却一头钻进林子。他说,“我是林区的孩子,是森林养育了我。我长大了,就要回馈大山这份厚重的爱,守好这座山,看好这片林。”
郑洪山负责看护的大黑山从山脚到山顶,要穿越森林、溪流,还有凹凸不平的“毛毛道”,2个小时能到山顶,就是相当快的了。因此,带好10天口粮和饮水,没有特殊的情况郑洪山和队友陈玉峰都不会下山。一到春天,出行就得“摸爬滚打”。郑洪山说,以前,他们都是从能搭到车的地方,找个树杈,挂一双能趟泥的烂鞋,上山时换上趟泥进山,下山时再穿上,到了有车位置再挂上,等下个班上山时再穿。
31年来,郑洪山住过帐篷、板夹泥房、小砖房,吃水也从饮雪水、坑窝子里的水,到现在,防火办从山下拉水送上山。从小黑屋发展到夜晚灯火通明,看上了电视。“真是变化大了!条件不艰苦了,更要奋斗了。”郑洪山说。
历经风雨的锤炼,郑洪山成为瞭望员预警预报行业的“专家”:上塔快,22米高的瞭望塔,他只需要10分钟就可攀爬到岗;业务水平响当当,在绰尔林业局的地图上任意指出一处,他不假思索地就可以报出林班、面积、树种、附近情况等信息,准确无误。
大黑山矿石多,瞭望塔上的罗盘指南针有偏差,无法准确定位,森林一旦有了火情,即便是瞭望员第一时间发现了,也无法准确地说出具体的位置,给扑救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郑洪山望远镜、罗盘、地图一天拿起放下上千次,在一次次实验后,终于确定了定位标志物,有了标志物,就能准确报出火点的方位了。
一次,大黑山接连打干雷,才下塔的郑洪山立刻又爬上塔,360℃无死角地观察着生态功能区的情况,在五一六支叉线发现烟柱,出现火点,他立刻报告防火办,防火办立即就近调遣五一林场扑火,仅半个小时,这场雷击火就被扑灭了。
还有一次,在塔上值勤的郑洪山发现红花尔基方向有烟柱,有火情发生,他立刻报告防火办,防火办第一时间通知红花尔基,使大火及时扑灭。红花尔基已经超过他的瞭望范围,人们都说他是“千里眼”。
今年雨水偏少。3月份以来,天气预报连续发布森林火险橙色预警,内蒙古大兴安岭多处发生火情火灾,春季森林防火形势极为严峻。而大黑山,山下5、6级风,上山就能达到7、8级,瞬间风力甚至达到10级以上。“风大时,不能下塔,一是工作紧要期,得时时观察森林情况;二是人也下不去。在上面,就感觉人比纸厚不了多少,风一吹就能把人吹跑。”郑洪山说。
2015年,郑洪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前我不敢提交申请书,是觉得自己和周围的党员还差得很远,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努力,我才鼓足了勇气。有一天我真的退休了,单位如果还需要我,我就再回来当瞭望员,这个工作还没干够呢!”郑洪山说着眼圈有些发红。
相关专题 |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