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题报道>>砥砺奋进的五年

传承红色基因向世界一流理工大学迈进——北京理工大学坚持走军工报国办学之路

2017年08月30日10:39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传承红色基因向世界一流理工大学迈进

北理工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队队员正在制作赛车。照片由北京理工大学提供

北理工校园内的徐特立塑像。照片由北京理工大学提供

北理工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高精尖创新中心。照片由北京理工大学提供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北京理工大学的足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理工大学,成绩斐然。

立德树人,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

在北理工刚刚迎来的2017级武器专业新生中,有一个叫胡蝶的小女生,她的成绩是北京理工大学在浙江省录取考生中最高的,却毅然选择了兵器类专业。有别于家人朋友认为“女生和武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忧虑,胡蝶却只有如愿以偿的欣喜——“北理工圆了我的从戎报国梦!”

2012年,北理工大三学生倪俊带领10余名队员赴德国参加世界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比赛。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世界大学生方程式赛车的跑道上。“那时,20岁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祖国。”忆起当时,倪俊仍然会双眼泛红。

这份与家国情怀相伴的理想是一代代北理工人前进的灯塔、奋斗的阶梯。

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中国枪王朵英贤、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谢光选……北理工的著名校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投身国防事业的工程师。

王小谟说,“大学录取通知书中有一句话令我终生难忘:‘欢迎你,未来的红色国防工程师!’学校给了我理想和追求,献身国防就是我们当时的理想”。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理工大学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把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总开关”,用老一辈北理工人军工报党报国的宏图伟志激励一代又一代倪俊、胡蝶一样的青年学子激昂青春、奋斗梦想,汇聚新时期的“北理工力量”。近年来,北理工到兵器、航天、军用电子领域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直接进入国防科技领域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超过50%。

科技创新,“国之利器”铭记北理工人的付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全面实施科技兴军战略,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瞄准世界军事科技前沿,加强前瞻谋划设计,加快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人民军队建设和战斗力发展的贡献率。”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牵动科技兴军战略全局的牛鼻子,注重原始创新,以关键技术攻关为主线,把先进技术写在祖国尖端武器装备上,把创新成果应用在实现国防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2016年年初,北理工坚持30余年研究的CL-20高能炸药项目荣获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CL-20是目前已知能够实际应用的能量最高、威力最强大的非核单质炸药,此次获奖标志着北理工从理论创新到工程实践,将这座世界炸药的“最高峰”彻底征服,为包括导弹、核装置等一批武器装备的效能提升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对国防建设意义深远。

2017年年初,北理工又一项低调而隐秘的技术发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王海福教授发明的“某活性毁伤材料”解决了公认的重大瓶颈性技术难题,被国内外誉为毁伤与弹药工程技术领域的一场变革。

一年年、一代代,中国武器装备的更新速度令世人瞩目。北理工坚守的是一条永无止境“止戈为武、拱卫和平”的科技创新之路。在刚刚结束的建军90周年沙场点兵中,学校参与研制的武器装备涉及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和对抗、先进材料与工艺等多个领域,“国之利器”将永远记载着北理工师生无声、无名、无怨、无悔的付出。

战略牵引,探索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理工大学把深入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作为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大机遇。同时,以国防特色学科为引领,形成国防学科与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为基础学科定位服务,为国防学科赋予新的发展内涵,探索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

今年4月,“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完成首次自动交会对接,而当前中国航天器的“浪漫太空之吻”都离不开北理工微波雷达装置提供精确的相对位置和运动参数测量信息。这套技术源自北理工吴嗣亮教授团队“一套高速交会目标相对定位测量技术”。如今,契合国家航天科技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北理工在航天器对接、星载雷达等载荷技术、空间生命科学和发射场技术等诸多领域大力推动着军民技术互用。

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布局,北京理工大学从“内涵主导”的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园,到“融合周边”的环北理工军民融合创新经济圈,再到布局天津、保定、怀来等地的“协同发展”京津冀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带,实现了把国防科技创新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融入地方经济发展,既推进军民融合,也对当地经济产生带动作用。

交流合作,走向世界大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概念,包含着我国教育发展应当具有的中国特色、国际视野、时代特征等深刻内容。

2014年5月20日,在习近平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共同见证下,中俄两国教育部签署备忘录。2017年8月,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实现首批新生入学。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日趋国际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样如此。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意味着博采众长,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北理工校长胡海岩说。

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学校立即开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详细调研论证,重点搭建了覆盖“一带一路”沿线40个国家的高层次招生平台。学校留学生年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第一,在校留学生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数超过70%。

学校还发起建立中—俄、中—西班牙国际大学联盟,推动世界名校开展深入合作,加速推进教育和科技国际化;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50多所世界名校设立学生交换项目,本科生年均赴境外访学、毕业设计人数占比23%。北理工致力培养的“中国型”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正在推动世界技术走向中国,中国人才和中国技术也必将更好地走向世界。(记者 李玉兰)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砥砺奋进的五年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