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刊授党校》

向周总理学赞扬方法

杨诗

2017年08月25日11:0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周恩来开门见山,当众大声赞扬张瑞霭,随之自然转入会议主题,查询各级领导当时的表现,严厉批评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作风。一褒一贬,既彰显了周恩来鲜明的原则立场,也展示了其娴熟的领导艺术。

周恩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还是举世公认的人际关系大师。在领导工作和与人交往中,他始终谦虚诚恳,处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怀他人。不仅如此,他还常常赞扬人。对于敢于负责的同志,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大声赞扬;对于提出好主意的记者,他当面给予热情赞扬;对于心理紧张的外国客人,他送上友好的暖心赞扬……周恩来的赞扬,总是真诚自然,恰到好处。赞扬,是周恩来鲜明的领导风格,也是其人格魅力的光彩部分。领导干部应当认真学习周恩来的赞扬方法。

大声赞扬:“感谢你呀,张瑞霭同志!”

1973年9月9日夜,巴基斯坦的一架波音720飞机,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飞往卡拉奇,机上载有亚非各国的体育代表团和某国政府代表团。飞机升空不到5分钟,机场指挥塔就收到该机组报告:“飞机第三发动机起火,请求返航降落!”为了防止飞机降落时接触地面起火爆炸,该机组同时申请空中放油。塔台指挥员从未遇到过这种紧急情况,连忙向值班首长请示。值班首长不敢做主,便向民航总局调度值班室请示。总局调度值班室又向值班副局长报告,副局长也不敢拍板……33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人作出决断。

飞机在空中盘旋,焦急地等待地面的指令,机上138人的生命危在旦夕!情急之中,塔台指挥员要通了北京民航管理局副局长张瑞霭宿舍的电话。当过飞行员的张瑞霭听完情况后果断地说:“立即放油,同时做好紧急抢救准备!”他放下电话,火速赶到机场。

这时,飞机仍在空中盘旋,还没有放油。张瑞霭冲着塔台指挥员高喊:“为什么还不放油?要让飞机掉在跑道上吗?”塔台指挥员为难地说:“我们不敢放!因为总局值班首长不同意,说上级还没有指示。”张瑞霭急了:“立即通知飞机放油,有责任我一人承担!”说着,他抢过话筒,下达了命令,“720,放油降落!”

接到指令,飞机开始空中放油,最后安全降落在机场跑道上,一场可能发生的灾祸避免了。

几个小时后,即10日凌晨1时,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紧急会议,民航、空军等负责同志被通知到会。周恩来快步走进会议厅,把到会人员扫视了一遍,目光停留在张瑞霭身上。随即,他一边走向张瑞霭,一边大声说:“感谢你呀,张瑞霭同志!你办了一件大好事!你的决定很正确,很果断,很及时!”到会之前,张瑞霭听说上边要追究他“擅自做主”的责任。此时,他听到总理大声的赞扬,激动得热泪盈眶。

随后,周恩来逐一查询各级领导当时的想法和表现,并严厉地批评了他们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作风,提出要减少管理层次、明确领导职责。会议结束后,民航总局按照总理的要求,很快出台了改进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的措施。

温文尔雅、行事稳重的周恩来,这天为什么一走进会议厅就寻找张瑞霭,还大声赞扬他?显然,周恩来已经知道了整个事情的经过,预见到可能造成的后果——巴基斯坦的这架客机假如在我国出事,不但会危及机上130多人的生命安全,还会造成严重的国际影响。他也知道,在层层请示、无人做主的情形下,张瑞霭果断地发出指令,无疑需要敢于负责的勇气。所以,周恩来走进会议厅后首先是寻找“办了一件大好事”的张瑞霭;其次是一边走向他,一边大声赞扬,特别肯定“你的决定很正确,很果断,很及时”。周恩来开门见山,当众大声赞扬张瑞霭,随之自然转入会议主题,查询各级领导当时的表现,严厉批评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作风。一褒一贬,既彰显了周恩来鲜明的原则立场,也展示了其娴熟的领导艺术。

热情赞扬:“你今天出了个好主意。”

1972年10月7日晚,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一楼东大厅会见由美国报纸主编协会主席爱德华·默里率领的美国报纸主编协会访华代表团。这是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后前来的美国新闻界大腕级代表团。周恩来谈笑风生,与美国客人深入交谈,会见一直持续到8日凌晨。

当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国家主要媒体,记者刘振英负责报道周恩来的外事活动。这天,刘振英在草拟周恩来总理会见美国报纸主编协会访华代表团的消息稿时,有一点拿不准,就是用什么词来形容这次会见。他经过再三考虑,写上“宾主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周恩来外事活动的新闻稿,发表前都要送总理本人审阅。每次形容他同外宾谈话的气氛,是“友好”还是“亲切友好”,或者是“同志式的”,是“无拘无束的”还是“坦率的”,周恩来审稿时都要仔细斟酌,然后决定。

这次会见结束后,刘振英及时把新闻稿送给周恩来审阅。总理看完导语,就提出意见说:“怎么写我一个人见呢?我们是集体会见嘛!我是同朱穆之、鲁瑛、章文晋和彭华同志一起会见他们嘛,改一改。”刘振英当即按照周恩来的要求,把新华社社长朱穆之、《人民日报》负责人鲁瑛、外交部部长助理章文晋和新闻司司长彭华的名字写到了周恩来总理之后。接着,周恩来看到形容谈话的气氛用的是“友好”二字,便用铅笔划掉,略加思考后,将其改成了“坦率”。经常受到周恩来教诲的刘振英,深知总理喜欢听取各种意见,于是直言说:“坦率”二字一般用在有分歧的两国政府的会谈或会见中。您刚才会见的这些人都是美国新闻界人士,谈得又不错,用“坦率”恐怕不太好,还可能引起一些误会。周恩来想了想,便问刘振英:“你说用什么好呢?”刘振英建议说:“干脆客观报道,用‘长时间’吧。”周恩来听了点点头,赞扬说:“你今天出了个好主意。”他随即将“坦率”改成了“长时间”三个字。

“你今天出了个好主意”,这是周恩来对记者刘振英的热情赞扬和充分肯定。身为总理,周恩来从来不居高临下,自恃高明,而是十分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他经常鼓励身边的工作人员:“你们可以大胆提政策性、原则性的意见,帮我把关。”对新闻记者也是如此。不管是谁,只要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有可取之处,周恩来就会认真考虑,积极采纳。同时,他还会对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同志给予当面赞扬。周恩来的赞扬,热情、温暖,鼓励着他身边的同志多思考、出主意、提建议。

暖心赞扬:“小伙子,好年轻。我们该是半个亲戚。”

1971年7月9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与中国政府商谈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随基辛格前来的有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成员霍尔德里奇、主管印度支那事务官员斯迈泽、基辛格的特别助理洛德以及两名特工。

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的对峙状态,美国政府当时对中国相当陌生,并存在许多误解。基辛格等人来中国之前,尼克松总统曾不止一次地设想这次与中国领导人会谈时的情形,以为中方会大声拍桌子,叫喊着打倒美帝,勒令他们退出台湾,滚出东南亚。基辛格等一行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了“神秘”的中国国土。看到在机场迎接他们的叶剑英等确实是严肃的,基辛格等人非常紧张。

可是,当周恩来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他们,与他们交谈以后,基辛格等一行人原本紧张的心理顿时消失得一干二净。周恩来是怎样神奇地做到这一切的?他微笑着握住基辛格伸过来的手,友好地说:“这是中美两国高级官员二十几年来第一次握手。”基辛格会意地笑了,他把自己的随员一一介绍给周恩来。令基辛格等人吃惊的是,中国的总理对他们每个人都是那么熟悉,随之说出的每句话都是暖心的赞扬。周恩来握着霍尔德里奇的手说:“我知道,你会讲北京话,还会讲广东话。广东话我都讲不好。你在香港学的吧?”他握着斯迈泽的手说:“我读过你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关于日本的论文,希望你也写一篇关于中国的。”他握住洛德的手摇晃着,说道:“小伙子,好年轻。我们该是半个亲戚。我知道你的妻子是中国人,在写小说,我愿意读到她的书,欢迎她回来访问。”周恩来的话,好像春雨洒落在基辛格等人的心田。此后的会谈顺利展开,并获得成功。

周恩来看似简单平常的欢迎词,其实句句都是技巧高超的赞扬语。作为人际关系大师、伟大的外交家,周恩来深知,基辛格等一行人此次秘密访华,肩负着恢复美中两国外交关系谈判的重要政治使命,其心理必然是紧张的。为了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周恩来故意淡化其扮演的政治角色,抓住基辛格的几位随员工作、生活中的个性细节,分别进行亲切、自然而又大方、得体的赞扬。而且,周恩来事先做足了功课,对基辛格等人的工作、生活以及他们亲属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因此,周恩来对他们每个人的赞扬是既细致准确,又暖人心房。如此赞扬,怎能不令人倾倒?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李紫薇(实习生)、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