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这家维吾尔人三代都姓“党”

刘维 吴丹

2017年08月17日13:57    来源:新疆日报

“我叫党丽,爸爸叫党伟,爷爷叫党培。小时候,我时常问爷爷:‘爷爷,为什么我们一家都姓党?’爷爷告诉我:‘是因为共产党给了我们一家新的希望。’”8月14日,阿克陶县托尔塔依农场的一户农家小院里,年仅6岁的努尔曼古·库尔班用一口流利的汉语给笔者说着自己家的故事。

这是一个祖孙三代都姓“党”的家庭,男主人名叫阿不都克里木·阿不都热依木,他的汉语名字叫党培。这个家庭爱党、爱国的故事在当地被广为传播,更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引领农场职工维护民族团结

阿不都克里木1958年出生在麦盖提县,自小便失去双亲的他和哥哥相依为命。后来,哥哥到当时的兵团农三师45团参加招工,年仅6岁的阿不都克里木被送往当地儿童福利院生活。

在福利院,阿不都克里木是唯一的少数民族孩子。为了方便称呼,来自上海的知青老师给他取了一个汉族名字叫“党培”,并告诉他:“共产党一定会把你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从那一刻起,党培记住了自己的恩人是中国共产党,也是从那时候起,这个名字一直伴随着他。

在知青老师的精心呵护下,党培高中毕业后顺利成为了45团的一名职工。因为通晓维吾尔语和汉语,1994年,他被阿克陶县托尔塔依农场的领导看中,调到农场机耕队任副队长。

那时候,托尔塔依农场各方面的条件还很有限,没有自来水也不通电。党培不怕苦不怕累,全身心地投身到农场的建设当中。

党培所在的机耕队需要负责农场8个生产小队和1个自然村共2万亩土地的生产任务。在党培的带领下,机耕队的17名职工忙碌在农场各个生产小队的土地上。忙的时候24小时连轴转,有些机耕队员闹情绪,而党培总是默默开上机耕机械向田地驶去。久而久之,农场人都把党培的敬业看在了眼里,非常尊敬他,也都乐意找他帮忙。

托尔塔依农场职工方鹏辉今年57岁,1994年和妻子从甘肃来到农场承包了30亩土地。1998年3月30日,眼看着春耕时间就要过了,缺少300元钱买农资和种子,方鹏辉急得团团转。这时,他想到了党培。那天深夜,当党培将300元塞到方鹏辉的手里时,他默默告诉自己:“眼前这个瘦弱的维吾尔族兄弟将会是自己一生的亲兄弟。”多年以后,方鹏辉才知道,党培借给自己的300元也是他辗转从好几位朋友那里借到的。

托尔塔依农场里有一个轧花厂,是山东人杨昭开的。2004年杨昭刚到人生地不熟的农场开办工厂时,不仅工厂场地解决不了,就连一个工人都招不到,是党培帮助杨昭联络解决了厂房和招工问题。杨昭说:“党培在农场的信誉好,大家都听他的,在他的号召下,我的工厂不仅顺利开工,还招收了20多个当地的员工。”

在托尔塔依农场,党培帮助过的人还有很多,他热心助人的故事在当地传扬。“我们亲如一家心贴心,大家能抱团前进,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好。”党培说。

要让家人代代姓党

党培和妻子育有3个儿子,分别取名党伟、党龙和党亮。三个孩子穿着农场大妈大婶做的布鞋、吃着各家送来的热腾腾的馒头和各种泡菜长大,这成了他们难忘的经历。他们的课本、作业本乃至学校老师的花名册上,也都是姓“党”的那个名字,只有在升学考试的时候,他们才会在报名表格里填上各自的维吾尔族名字。若有远方的朋友到农场找党培一家,叫他们的维吾尔族名字不一定有人知道,只要说姓“党”的一户维吾尔族人家,大家都知道。

“你们终身都不能改掉‘党’这个姓。”“我们家的后代都要姓‘党’。”父亲的这些话,总会不停地回响在儿子们的耳畔。在党培的教育下,党伟成为一名技术型的农场农民;党龙则担任了阿克陶县玉麦乡尤喀克霍依拉村双语幼儿园园长;毕业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党亮,也于2016年9月放弃了内地企业的高薪聘请回到阿克陶县,走进该县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乡镇)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投身到基层安居富民工程的建设中。

现在,党培的3个儿子已经成家立业,儿子们分别给这个家庭中的第三代取了“党”姓的名字,党伟的一儿一女分别叫党生和党丽,党龙的儿子叫党勇。党亮说,虽然自己还没有成家,但是他也已经开始盘算着将来一定要让自己的儿女姓“党”。

在父亲党培的带动下,党龙从2008年开始不断向党组织靠拢,2014年他光荣入党。而党亮还在学校的时候,父亲就让他积极入党。如今,他每个星期都会写一份入党思想汇报。

在党培的愿景中,他还想打造一个以“爱党、爱国、爱家”为主题的家训,“党”姓家谱和家训必须在这个家族中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如今,我们一家住上了安居富民房,生活其乐融融。我们要牢记,能过上好日子都是因为党的正确领导,都是因为一年比一年好的惠民政策。”党培说,“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开展以来,他也分别结了两户亲戚,一户汉族,一户维吾尔族。

今年74岁的陈维新老人就是党培的结对亲戚,结对后,党培对陈维新悉心照顾,听说老两口和儿媳妇为家庭琐事闹矛盾,他就天天上门调解,如今,一家人也已经和睦相处。党培的另一户结对亲戚买合苏木·艾沙家里生活贫困,党培不仅手把手地给买合苏木传授科学种植技术,还介绍他的妻子到县城打工,每个月都有1200元的收入。如今,一家人正在携手共同脱贫致富。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