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凤国
2017年08月15日09:1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的实践也是解放思想的起点和基础,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我们就无法从根本上实现解放思想,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创新。
实践证明,只有从内心深处尊重群众,才能赢得群众对我们的尊重;只有依靠人民群众这一坚强后盾,我们的各项工作才会有不竭动力。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保护和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形成人人争做贡献、全民共谋发展的社会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要切实解放思想、转变作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吸取群众的智慧,调动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积极性,齐心协力为推动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群众探索创新,放手让群众大胆去试、去闯。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及时发现、总结、提炼群众创造出来的好做法、好经验。
“用群众的点子办好群众的事”的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袁湖村党支部书记袁少敏是群众信服的“当家人”。他以环境卫生、红白喜事、文体新风等8个专项协会的方式管理村里的环境卫生、养老服务、文明创建等各项公共社会事务,是一种独创,被他称作“1+X”模式:“1”是村务理事会,“X”是各类专项协会,形成村“两委”议事、村务理事会决事、专项协会办事的工作模式,做到群众的事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办。
以前,村级事务主要是“干部说群众听、干部逼群众干”的行政命令式做法,群众对村集体事务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1+X”模式也是被逼出来的创新。那是2004年,袁湖村要修1.2公里通村路,恰好争取到了上级修路补助款,可是还需自筹10万元。因为村集体资金很有限,修路的钱只能大伙儿分摊。为此,袁少敏捅了“马蜂窝”。一听说要“敛钱”,很多人不乐意了。袁少敏带领村“两委”干部走村串户,组织村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意见,结果也没通过。
一招不成,袁少敏又想出一招。他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村里红白喜事协会的老人们,老人们却笑着说:“这事好办。我们出面跟每家每户做工作,筹六成,你到外面找村里出去的大户筹四成。”还没等袁少敏在外面找到大户,村里的6万元就已经收齐了。
这件事让袁少敏非常感慨:“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把村里的事儿办好,光靠村‘两委’3个人,跑断腿、磨破嘴都白搭!”袁少敏随即推行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理事会+协会”模式,选举村务理事会,遇到具体的事情,由理事会指派1名副理事长牵头组建专项协会管理,破解乡村治理“事难议、议难决、决难办”的难题,让群众的事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理事会成员25人,主要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有威信的老同志”组成,村务由村“两委”提、理事会议、协会管。现在,协会成员发展到60多人。这里边不乏能人、高人、强人,他们最了解村民的内心想法,也最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自从“1+X”模式开始运作之后,袁湖村矛盾少了、人气旺了、环境也好了。
毛泽东同志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有些干部想问题、作决策盲目自信,不征求群众意见、不深入基层调研,喜欢拍脑袋、拍胸脯,结果往往是劳而无功、劳民伤财,的确显得幼稚可笑。
我们要想打牢发展根基,获得不竭的动力,就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就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积极创造条件,放手让群众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伟大丰富的实践中,只有群众最有发言权,只有有了群众的实践,我们才有可能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进行总结。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应该贯穿我们所做工作的全过程,自始至终,而不是想起来就尊重,想不起来就不尊重,有的事情上尊重,有的事情上不尊重。如果是这样,我们不仅不能在群众的伟大实践中获取智慧的养分,反而会挫伤群众创新的积极性,让我们失去工作的原动力。
尊重和依靠群众的首创精神,党支部书记要学会从基层和群众的实践探索中抽象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工作、创新实践;要凝聚智慧合力,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献计献策;要凝聚创业创造合力,宽容失败,鼓励创新,奖励创业,让一切创业创新的激情充分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活力充分涌流。
(《党支部书记》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 |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