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黑龙江《党的生活》

激活“神经末梢”

——中共哈尔滨市呼兰区委以“三网一化”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掠影

 姜皓 尹成纯 记者 任红禧

2017年08月15日11:3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入伏的哈尔滨,溽暑蒸人。走在呼兰区南京路上,若是看到某个临街商服标有“爱心驿站”字样,环卫工人、拾荒老人乃至过路行人,皆可进屋歇脚纳凉,免费饮水解暑。

在呼兰,这样的“爱心驿站”已建起16个,夏天可避暑,冬天能避寒。场地是由社区党组织协调爱心商户提供的,免费的矿泉水、牛奶、小食品等则是由辖区非公企业党组织捐献的。此外,街道还设立了“爱心中转站”,由辖区单位、企业和个人捐衣赠物,再由工作人员按居民实际需求定向发放。

这些举措正是呼兰区强调党建服务实效的具体实践。

为激活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神经末梢”,自2017年年初起,呼兰区委以“三网一化”为抓手,强化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三网”,即构建打破单位界限和所有制类型的“组织网络”、针对不同类型党员分类管理的“管理网络”、“党建+”模式的“服务网络”,“一化”则强调“三网”运行常态化。

“要树立城市大党建理念,形成党建一体化格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呼兰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赫彦明说,重构“组织网络”和“管理网络”,就是将党建工作的范围和对象进行延伸,把社区党组织同驻区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新兴领域党组织融成整体,最终形成全覆盖的“服务网络”,并实现常态化。

针对重构“组织网络”和“管理网络”,呼兰区委提出“融入融合、联建共建”的总要求,而利民街工委在这方面的探索颇具代表性。

利民街工委下属45个基层党组织,其中非公企业党组织就占了36个。按以往“抓党建就是抓社区”的思路,不仅街道层面的党建工作力量单薄,非公企业党组织也处于“自说自话”的封闭发展状态。

如今,街道层面成立了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社区层面建立了党建工作联席会,将城市各类基层党组织融为一体。对此,利民街工委书记于海泳的体会是:“不仅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也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在相互交流中壮大成长。”

在利民街工委下属的36家非公企业党组织中,规模有大有小,力量有强有弱。几年前,仅有5名党员的莱博通药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便是一个又小又弱的团队。尽管该党支部的党员都是年轻人,但由于党建活动单一、政治氛围呆板,导致普通职工对党支部的认可有限。连续两年,党支部书记陈妍连一张入党申请书都没收到。

2017年5月,利民街工委组织联合开展“三个一条龙”(志愿服务一条龙、爱心救助一条龙、就业保障一条龙)活动,要求各基层党组织根据自身情况认领服务项目。陈妍跟党员们一合计,决定认领爱心救助项目。随后,该公司党支部先后两次向“爱心中转站”捐赠了价值1万元的大米。2017年6月底,在社区党员引领下,莱博通药业有限公司的党员们头一回走向社会,挨家挨户给困难居民送大米,不仅暖了群众的心,也让年轻党员们深受感染。他们将活动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引来点赞一片。后来,当陈妍再发布类似活动信息时,就连普通职工也主动要求参与。短短一个月,陈妍就收到20多份入党申请书,更重要的是,这个“年轻”党支部开展党建工作的新灵感开始不断闪现。

除了重构“组织网络”和“管理网络”,呼兰区委在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过程中,更侧重织密“服务网络”的实效,实现由侧重抓党务向全面抓服务延伸,各基层党组织也由过去的“单打独斗”变为齐头并进的“协同作战”。

建设路街道位于呼兰老城区,辖区资源“苦乐不均”——街道西部的社区驻区单位多、文娱协会多,但活动场所有限;东部的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行政资源少,但活动场地宽敞。

为实现优势互补,建设路街工委打破地域界限,成立东部、西部两个联合党委,打造了开放式党建服务中心。

建设社区党总支地处街道西部,曾因缺少活动阵地、在党员学习和教育上存在薄弱环节,于2015年被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该社区的办公面积只有70平方米,何谈活动阵地?2017年3月,随着东部、西部两个联合党委的联建共建,尴尬局面逐渐被打破。硬件上,东部的社区和一些社会组织为其提供学习和活动场地;软件上,则由建设路街道市民文化中心为其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集群帮扶极大地促进了建设社区党建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通过区委组织部考核,该社区党总支“软弱涣散”的帽子即将被摘掉。

联建共建的最终落脚点是服务民生。随着党建触角的不断延伸,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为群众生活提供了更多、更健康的选项,挤压了不文明、不健康活动的空间,社会风气也随之改变。

在呼兰老城区,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质量,来自农村的陪读家长越来越多,其中不少陪读家长靠打麻将消磨时间。光明社区有一位叫姚艳芝的陪读母亲,常因打麻将和丈夫吵架。街道市民文化中心负责人许振飞得知后劝她:“你腰条不错,可以去社区舞蹈队转转,干吗非把时间扔在牌桌上?”姚艳芝去了一看,老师和学员们认真的排练态度立即感染了她。姚艳芝抱着试试的心态进了舞蹈队,没多久便成了骨干。后来,她还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沙画,如今已成为教授居民制作沙画的老师。在呼兰,越来越多像姚艳芝一样的陪读家长放下麻将牌,走进文化团队。

在各基层党组织引领下,呼兰区志愿者队伍总数发展到54个,新成立文化团体14个,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一条符合当地特点的城市基层党建新路子日益显现,为这座老城换新颜增添了动力。

(黑龙江《党的生活》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李紫薇(实习生)、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