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山西《前进》杂志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破解深度贫困问题”新思想

张楚 张守夫

2017年08月10日16:4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6月23日,在太原主持召开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攻坚工作进入目前阶段,要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这是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的最新成果,标志着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破解深度贫困问题”思想的形成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破解深度贫困问题”新思想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而形成的,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具有极强的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深情地说:“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上世纪60-70年代他在陕西延川县梁家河村插队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7 年,对中国农村贫困问题有了深刻理解。80年代在河北正定工作,大刀阔斧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举甩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80-90年代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探索扶贫理论和实践,写成《摆脱贫困》一书,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经济大合唱”等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90年代在福建省委工作期间,组织开展扶贫造福工程、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等工作、开创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 21世纪初,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美丽乡村建设,指出:“我们的扶贫要扶真贫,要把握贫困动态的变化,讲求针对性,使投入的钱真正让贫困户受益。”这样对扶贫工作的不断探索、深化和推进,为后来的“精准扶贫”和“破解深度贫困问题”战略思想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战扶贫工作,并把扶贫提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高度,纳入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决策部署。他在重要会议、重要场合、关键时点,反复强调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2012年在河北阜平提出“两个重中之重”(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扶贫开发是老少边区的重中之重)、科学扶贫、内生动力等重要思想。2013年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2014年进一步提出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等重要思想。2015年10月16日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主张和部署;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系统阐述“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个问题”等重要思想,形成了系统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主持召开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提出“脱贫攻坚工作进入目前阶段,要重点研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讲话,立意深远、主题鲜明,是他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的最新成果,标志着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深度贫困问题的实质

深度贫困就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其本质是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不能维持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深度贫困地区多是老、少、边区。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座谈会上指出:“我国脱贫攻坚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现有贫困大多集中在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多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文明程度较低,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贫困人口占比和贫困发生率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集体经济薄弱,脱贫任务重,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更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必须给予更加集中的支持,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开展更加有力的工作。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破解深度贫困问题是目前脱贫攻坚阶段的战略重点;深度贫困的实质是绝对贫困;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具有整体性、区域性、顽固性特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和“必须完成的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践证明,深度贫困并不可怕。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

三、坚持实事求是确定脱贫目标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不吊高各方面胃口。”早在2016年7月20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他强调:“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所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抓工作。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科学确定脱贫时间,不搞层层加码。”任何事情发展都有其自身的逻辑,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拔苗助长,扶贫工作同样如此。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虽然需要大胆创新、大胆突破,加快工作步伐,但是,所有的思路和举措都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决策,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党中央对2020年脱贫攻坚的目标已有明确规定,即到2020年,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到“两不愁三保障”“一高于一接近”和“两个确保”。具体说就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深度贫困地区也要实现这个目标。实现上述目标意味着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了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意味着我国的深度贫困问题或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地解决,具有里程碑意义。

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战,重点解决的是绝对贫困问题,使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底线是保证吃穿不愁、解决上不起学(中小学)、看不起病、住房不安全等基本问题。各级干部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喊脱离实际的口号,不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不搞运动式的东西和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在脱贫目标考核上,不能搞层层加码。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的攻坚期内,合理确定脱贫目标,保持定力,扎实推进,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能降低标准,为2020年以后稳定脱贫、实现深度贫困人口逐步致富打好基础。

四、坚持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座谈会上指出:“区域发展必须围绕精准扶贫发力。深度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是精准扶贫的基础,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围绕减贫来进行。”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有其深刻的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是长期历史积淀的产物。集中深度贫困地区与分散个体贫困不同,是一种整体性的、大规模的、整个区、整个村庄的群体贫困状态,这种贫困状态与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发展的落后密切相关。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长久的发展战略,它不同于“开发式扶贫”。自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到2015年10月提出“六个精准”的思想以来,党和国家把过去的“开发式扶贫”转变为“精准扶贫”,两者的实质差异是,前者使贫困人口中的最低收入者受益,后者使贫困人口中的中高收入者受益;因此“精准扶贫”制度的顶层设计主要是“扶贫”而非“扶农”。所以,“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解决了一系列不确定问题:谁是贫困户?致贫原因是什么?如何帮扶?效果如何?这样就清楚明白了贫困人口的底数,彻底解决了人情扶贫、关系扶贫、扶富不扶穷、以及扶贫中的腐败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为97%,基本都是穷人。通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多数贫困人口都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当前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6%左右,从全国总的贫困人口范围看,贫困户分布更加分散,致贫原因更加复杂多元化,区域发展政策对普通农村来说减贫效应逐步下降。但是对于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如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区是深度贫困集中发生的地区,整体性贫困、集中性贫困、绝对性贫困成为深度贫困地区的特征。这种情况下,在深度贫困集中的地区,区域发展政策尤其重要。

在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并不矛盾,国家对连片特困地区的区域发展有明确的部署。其中与深度贫困地区有关的工程、项目、政策等,目的都是要尽快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面临的共性制约问题。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深度贫困村庄远离中心乡镇,耕地少,用水缺,道路交通差,居住环境恶劣,农业效益低,贫困人口收入低,购物、小孩上学、就医等都要支付比一般地区更高的成本。致贫原因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缺乏、生态环境脆弱、思想观念落后、素质能力不足、产业发展不足、抗风险能力不足、社会发展滞后、公共保障不足。

所以,区域发展是解决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问题和精准扶贫的基础性条件,精准扶贫要与区域发展相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点发展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产业,交通建设项目要尽量向进村入户倾斜,水利工程项目要向贫困村和小型农业生产倾斜,生态保护项目要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因此,深度贫困地区要发挥后发优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用好自然生态、风土人情等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旅游业等,加强地方病防治,推进移风易俗,树立健康文明新风尚,建立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五、采取超常举措破解深度贫困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座谈会上指出:“要通过各种举措,形成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强大投入合力。”到2020年只有不到4年时间,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任务异常艰巨。按照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地干,难以如期完成全面脱贫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新增”倾斜政策和超常举措的重要指示:“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项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在新增资金、新增项目、新增举措、惠民项目、涉农资金整合、财政转移支付、金融投入、资本市场、保险机构、建设用地指标等十个方面,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投入支持力度的政策倾斜。

以社会各方帮扶推动深度贫困脱贫。各地要引导更多社会帮扶资源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东部西部扶贫协作、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对象在深度贫困地区的,要从资金、项目、人员方面增加力度。“携手奔小康行动”和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行动”,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动员更多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帮扶力量投入深度贫困。

超常规思路和办法就是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鼓励各级领导干部大胆创新、勇于担当、敢于突破,开动脑筋,群策群力,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大力度推进,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攻坚拔寨,确保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愚昧是致贫的深层次原因,也是脱贫后“返贫”的直接诱因。所以,“内源性”扶贫的智力支撑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把提高深度贫困地区教育和文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扶贫不是简单的“给”和“送”,最重要的是激发贫困人口的内在动力,把教育和文化建设摆在脱贫攻坚更加突出的位置。

深度贫困地区由于低素质的劳动力与贫瘠的土地资源相结合,形成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仍然处于交通相对封闭状态下的小农个体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与现代市场经济链条相脱节。由此形成了特有的贫困地区的贫困亚文化现象:对贫困听天由命、逆来顺受、消极无为的人生观;得过且过、安于现状、好逸恶劳、低水平心理平衡的生活观;没有远见、满不在乎、苟且度日、不求甚好、只求填饱肚子的消费观;固守田园、封闭保守、安土重迁、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的乡土观;小农本位、重农惧商、“种田为饱肚,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犁田,喂鸡喂鸭换油盐”的经济观;“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懒散、疲沓、好逸恶劳、怕创业、“两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七个月忙忙闲闲”的劳动观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丰富贫困地区文化活动,加强贫困地区社会建设,提升贫困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神风貌。”

所以,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就是要坚持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采取有效措施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七、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座谈会上指出:“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要始终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巨大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

举全党之力攻坚深度贫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突出体现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上。要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各级党委必须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度贫困地区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要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锻炼干部、选拔干部的重要平台。”他多次强调:“省对市地、市地对县、县对乡镇、乡镇对村都要实行这样的督查问责办法,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中央和有关省区市主要负责同志签署责任书,扶贫开发任务重的省党政主要领导向中央立下军令状,做出了示范。这样的责任书要层层签订,责任要层层压实,压力要层层传导下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就是要始终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挥检查督查制度的利器作用,实施最严格的管理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座谈会上严肃指出:“要坚持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严肃问责,对挪用、贪污扶贫款项的严肃处理。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脱贫计划不能脱离实际随意提前,扶贫标准不能随意降低,决不能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严肃认真开展督查巡查工作。充分发挥督查巡查对于促进脱贫攻坚有效落实的制度利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他愤怒地指出:“我不满意,甚至愤怒的是,一些扶贫款项被各级截留,移作他用。扶贫款项移作他用,就像救灾款项移作他用一样,都是犯罪行为。还有骗取扶贫款的问题。对这些乱象,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坚决反对、坚决杜绝。”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新思想,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阳光化管理的重要观点,就是要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不断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坚决惩治和预防扶贫领域违纪违法行为。

集中力量在经济社会领域办大事。集中力量重点解决深度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基本医疗保障的问题。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分类施策。对居住在自然条件特别恶劣地区的群众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对生态环境脆弱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群众增加护林员等公益岗位;对因病致贫群众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当前,尤其要防止用低保兜底“一兜了事”的简单做法,真正用“绣花”的功夫做好扶贫政策精准到户到人的工作。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前进》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李紫薇(实习生)、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