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刊授党校》

优秀人才要有“四张牌”

晓山

2017年07月24日15:1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特别是人才队伍中的共产党员,更应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否则,纵然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也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

事实告诉我们,人才要有作为、有贡献,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优秀人才,就必须拥有“四张牌”。

第一张牌:要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章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最大的政治;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最大的政治。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党最大的政治,也是人才的最大政治。任何反对党的领导、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不管有多大的才能都不能用。人才是党和政府培养的,理所当然要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因此,“讲政治”是我国人才的特色和优势,这是与西方人才的显著区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党,是围绕一定的政治纲领、按照一定的政治路线、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政治组织,讲政治是其内在要求。讲政治不是老调重弹,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是“文化大革命”中搞的极“左”政治,而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人才一旦在政治上不过关,本事越大,负面作用越大。有少数人才价值取向扭曲,对国家和人民没有感情,一些学者公开发表和传播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有的甚至沦为西方组织“分化”图谋的工具和打手。诸如此类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从政治上加以解决。

人才如何提高政治素养?一是增强政治意识。人才只有自觉增强政治意识,才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保持政治清醒。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多元思想文化、多种话语体系、多个舆论场相互交流交融交锋,主流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思潮长期共存、相互激荡趋势日益显著。西方国家加紧实施“西化”“分化”图谋,不断变换花样输出“颜色革命”,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动摇人们的价值取向;敌对势力挖空心思散布各种有害信息,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企图抹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和个人,不断变换手法,制造思想混乱,争夺人心,企图侵蚀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破坏团结稳定的大好局面。对此,广大人才必须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立场特别坚定。二是真心实意拥护党的领导。一些人认为,执政党管自己的干部天经地义,但是对人才管理是否同样适用却存在疑义。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是指狭义上的“管理”人才,更不是“管住”或者是“管制”人才,而是一种真心爱护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用好人才的理念及实践。因此,党管人才就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通过制定政策、营造环境、整合力量、提供服务,为一切有志成才的人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任何团体、个人都要维护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人才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更要拥护党的领导,更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特别是人才队伍中的共产党员,更应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否则,纵然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也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三是自觉自愿地为党工作、为民服务。自觉自愿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是每个公民神圣的职责和使命。人才作为社会的精英,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更应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责任。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都是那个时代的先知先觉者,是最伟大的领导人才,他们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都无比自觉为党工作、为民服务。新中国成立后,以钱学森、钱三强等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掀起了第一次归国潮,他们自愿为振兴中华而舍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地位的跃升,以及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一系列重大人才工程的全面实施,海外优秀人才加速回流,使我国逐步成为世界各国优秀人才施展才华、创业发展的热土。大批留学生和高层次人才从出国到归国转变,这源于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桑梓情怀与报国抱负,更为根本性的原因,则是祖国这片发展的热土和梦想的天空,让无数出国者人心思归,生出为祖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可以断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集聚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来。

第二张牌:要拥有过硬的专业能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不仅仅看学历、资历和各种证书,更要注重实际的能力、发挥的作用、创造的价值,以实践、社会和市场作为检验的主体。能力是人才最显著的标签,是衡量人才最基础、最可比的标准。人才的能力是具体的,其中最核心、最基础的就是专业能力,也就是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专业的素养。

关于人才专业化能力,有几个问题很重要:一是人才具备专业化能力很重要。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表现为知识、技术、体能等的综合价值,创造性是人才最重要的本质特征,否则就不成其为人才。要具有创造性就必须具有专业化能力,否则就是盲动。21世纪是一个高端人才竞争的年代,谁拥有了最完备的人才队伍,谁就拥有了发展经济社会的强大后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广泛吸引各类人才特别是我们最缺的人才,如首席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世界级科技大师、风险投资企业家等。”人才能力还要表现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际贡献。二是如何评估人才的专业化能力。人才是否算得上“真正的人才”,不是自封的,更不是自夸的,最基本的就是同行业的比较、同行业的认可,也就是要让人才评价人才。人才评价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同学科之间存在专业壁垒和信息不对称,很多时候是“内行知道,外行不知道;下面知道,上面不知道;一线知道,领导不知道”。只有具备专业眼光和评价能力,由专业人才评价专业人才,才能慧眼识珠。当然,同行评价不是熟人评价、“小圈子”评价,不能搞成让“人情”说话、让“关系”做主;也不能搞跨领域的专家评价,专家不是“万事通”,一旦脱离其专业领域,就不再是专家。这是一条基本的原则。三是如何提升人才专业化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安、专、迷”,匠心独具、态度专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做学问、搞科研,要安下心来,专注起来,迷恋至深,始终保持唯真求实、淡泊名利的态度,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潜心研究上,才能不断取得更多创新成果,攀登科技高峰。科学研究、理论研究有时是十分枯燥的,需要日积月累,老老实实下功夫,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纵观古今中外的学术大家,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真正醉心于学术,潜心其中,自得其乐。梁启超在饮冰室书斋,14年倾心致力于学术研究,完成了长达148卷的《饮冰室合集》,为中华民族留下了蔚然壮观的文化瑰宝。瑞典科学家诺贝尔一生不抽烟、不喝酒、不玩牌、不赌钱、不跳舞。为了研制炸药,他痴迷执着,克服种种障碍,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坚持试验成功。科学家群体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追捧,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但是,如果把各种社会活动、兼职任职都加到科学家身上,过多地挤占他们的科研时间,就会让他们不堪重负,影响科研创新。

第三张牌:要拥有较强的学习力和创新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当今世界,知识信息快速更新,学习稍有懈怠,就会落伍。世界上没有生而知之者,没有不学而能、无师自通的人。人才都是在学习上走在前列的人。但知识是无穷尽的,学习是无止境的。有的人才自我认知不足,自以为独领风骚、笑傲群雄,自我感觉良好,不注意更新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实践的需要存在明显差距;有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只盯着本专业闭门造车、自娱自乐,不注重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造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改变了知识信息的传播、储存和运用的基本模式,“学习”与“生存”是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农耕时代,能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工业时代,能读十几年书勉强还可以应付;而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人可以离开学校,却离不开学习。只有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创新性学习、着眼未来学习,才能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一是正确认知自我。善于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坐标,从坐标中找准自身的定位,从对标中找出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要站在全国乃至世界人才的大局中去对标,多与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同领域相比,在研究成果、推动发展等方面认清差距、查找不足,增强学习的紧迫感,找到精准发力的突破口。二是具备创新思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思维,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所有的学习与研究最终都是为了创新和突破。一个人才可以引领一项科技创新,催生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发展,乃至影响和改变世界。要始终保持不知足、不安分的状态,敢于否定前人、否定自己,突破常规、挑战权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作出开创性的贡献。三是积极投身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这是人才成长最根本、最管用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杂交水稻、量子通讯、超级计算机等伟大实践,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科技领军人才。立足当下,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这是党和国家培养人才和人才成长最基本的路径和规律。要深入总结依托重大工程发现和培养人才的成功经验,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反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深入研究上升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认识。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引导人才深入群众、深入生产一线、深入现实生活,真正让人才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在基层一线建功立业。

第四张牌:要拥有良好的个人形象

形象就是个人品牌,就是一个人的“软实力”。高层次人才,是所属行业里的公众人物,在公众眼里会不自觉地成为一种导向、一种引领、一种范本,其个人形象尤为重要,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这个领域、这个行业的公信度。

信息网络时代,形象效应很容易扩散,具有“黑洞效应”。因此,一些人才的形象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比如,论文造假、学术抄袭、成果偷窃等学术腐败屡见不鲜;有的打着“权威”的名号乱发议论、混淆视听、误导公众;有的道德败坏、道貌岸然,私下里干着见不得人的事;有的一切向钱看,游走于政商两界,多头通吃等。既然个人形象是品牌,就要精心呵护,千万不要干“砸牌子”的事情。

人才形象应当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学富五车的学者形象,知事明理的智者形象,道德高尚的个人形象,充满正义的公众形象。一要坚持以德立身。人生在世,立身重要。木秀于林靠固本,人显于众靠自身。人才只有以高尚的道德作动力,才能将其聪明才智转化为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财富。回想过去,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等一大批具有崇高爱国热情的科学家,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投入祖国的怀抱,用自己的智慧改变着祖国的贫穷和落后,成为以德立身的典范。要加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自我教育、自我塑造,加强政治道德、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建设,常修为人之德、为事之德,不断提高道德水平、陶冶道德情操,做一个讲道德、有操守的人。二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任何人脱离了社会都不可能生存和发展,更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是否具备强烈而牢固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践,更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密切相关。一个不关心社会的人,不可能在未来的工作中走得远。如果人才没有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就不是国家所需要的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一定要树立一种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和情怀,努力有所作为。三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概括,既是一种精神、一种作风,也是一种品质、一种责任。功利是一个人成才的天敌。有极个别人才热衷于当“社会活动家”,有点学问就到市场上去赚钱;有的大学教授不是把时间花在学术研究上,而是整天忙于“走穴”。务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前提。要把务实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美德,不断培养务实精神、务实习惯,脚踏实地,沉下心来,潜心搞研究、做学问;对待工作要真诚,不能弄虚作假、玩弄学术,成为学术上的“两面人”;要避免好高骛远,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四要保持谦卑的品格。科学家之所以谦卑,展示的不单是严谨治学的优良品格,更有科学家敬畏真理、虚心求索的心灵。人们对规律的认知是不完整的、支离破碎的。实际上,优秀的科学家往往是谦卑的研究者。他们始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默默耕耘着,怀着对自然、科学的崇敬之情不断探索,推进着人类对宇宙、对自然奥秘的认识。伟大的科学家,深知天地的无穷和自身的局限。他们身上的谦卑,并非虚伪矫饰,而是源于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和对科学的虔诚,这才是大智慧、真见识。正如苏格拉底所言:“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当今世界,国家、地区之间的人才争夺日趋激烈。人才拥有了这“四张牌”,就拥有了选择的机会和竞争的优势。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沈王一、秦华)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