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浙江省委书记 车俊
2017年07月20日15:22 来源:今日浙江
“八八战略”深刻阐明了浙江发展首要的优势在体制机制,关键的举措在深化改革,改革成败关键在落实。全省上下一定要牢固树立改革强省的鲜明导向,营造改革强省的浓厚氛围。全省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要负责同志抓改革落实的重要讲话精神,对照“八八战略”中“进一步发挥浙江体制机制优势”的要求,求真务实,敢于担当,狠抓补齐改革落地短板,确保改革强省落到实处。
抓好改革强省,就要把改革主体责任的担子挑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抓改革举措落地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强化主责部门和‘一把手’责任。”我们要把改革强省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杠起责任,深入一线抓改革,做好示范、当好表率。
做亲力亲为的表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把亲自抓改革作为践行“四个意识”、拥护核心、维护权威、体现忠诚的实际行动。要问一问,抓改革工作有没有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四个亲自”。省里今年专门建立省领导亲自领衔重大突破改革项目制度,到目前,省领导亲临一线抓改革达92人次,起到了以点上突破之功收全局推进之效。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改革的最大优势就是有条件统筹各方,释放的是铁了心抓改革落地的信号。市县层面,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都要把攻坚难度大、影响面广、同老百姓关系密切的重中之重改革项目亲自抓在手上,“一把手”抓“一把手”,一抓到底。省直部门层面,主要负责人要坚决把改革的部门主体责任扛起来,对事关全局的突破口改革项目要带头干,既要抓本部门改革,又要抓地方改革的指导,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
做敢于担当的表率。改革贵在担当。改到深处是利益,考验的是信念,检阅的是担当。各地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对着几种现象查一查,看看有没有此类问题。“拖着改”问题有没有?一触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打“小九九”,改革上热下冷“中梗阻”。有的因为自己在现岗位的时间不长了,就不积极作为了,能拖就拖。“不愿改”问题有没有?碰到问题绕着走,怕得罪人,搞“选择性”改革,有的甚至嫌改革难就回避改革,认为改革是没事找事,见督促改革的就烦。“不会改”问题有没有?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搞“文字式”改革,一些改革举措仅停在会议里、留在纸面上。对一些难点问题怎么突破、怎么解决,没有实招。“不敢改”问题有没有?总想着左右逢源、四平八稳,把改革方案磨成没有任何突破和棱角的圆蛋蛋,只到膝盖不落地。主要负责同志必须有改革担当,要敢于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担子,直奔问题而去,在关键问题上敢于拍板,解决问题要针锋相对,拿出的方案要有棱角。领导干部只有亲自到一线去,才能知道症结在哪里,才能攻坚克难,才能让各级干部跟着你去干。
做领跑改革的表率。区域竞争就是改革竞争,就是制度环境和制度供给的竞争。改革本身就是一场你追我赶的竞争。浙江是靠吃“改革饭”发展起来的,要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制高点、赢得新优势,仍然要靠改革领跑。没有改革,就没有浙江的今天,更没有浙江的明天。要把改革作为第一动力,抢抓改革时间窗口,增强竞争意识、紧迫意识,继续领跑改革,高水平谱写浙江崭新篇章。领跑改革,就是要围绕改革强省,把“最多跑一次”作为突破口,在提供最优制度供给上胜人一筹;就是要再创民营经济新优势,在营造最佳营商环境上先人一拍;就是要推进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纪检等领域改革,推进开放体制创新,在最大程度释放改革红利上快人一步。县(市、区)委书记工作交流会要将抓改革落实作为交流内容之一。县(市、区)委书记要勇当改革领跑者,既抓好经济报表、平安报表,又抓好党建报表、改革报表、创新报表。
抓好改革强省,就要把特色改革的金字招牌亮出来
要把“最多跑一次”改革作为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盯着抓、反复抓,打造成我省改革最亮的金字招牌。“最多跑一次”改革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赞誉。据最近调查,“最多跑一次”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85%以上的受访群众表示“工作人员态度好”“办事效率比以前明显提高”。
突破口再冲刺。“最多跑一次”改革对准了焦距,击中了要害,已经到了从破题向纵深、从倒逼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卡口。推进这项改革的关键,就是要从老百姓最渴望解决、最难办的事情上寻求突破,这个突破口就是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实现老百姓心目中的“一件事”。目前,政府部门作为提供方,“最多跑一次”的“一个事项”清单已经公布,但离老百姓作为用户体验方心目中“最多跑一次”的“一件事”还有距离;物理式的“一个窗”形象已经展现,但离“集成服务”产生实打实“一件事”效果还有距离。要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关键还在于把落脚点放在“一件事”上,要像推动不动产登记部门联动的整合式、集成式改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一样,多推联合图审、多评合一、多规合一这样的改革。一些省级部门制定出台了政务办事“最多跑一次”工作规范,这是“最多跑一次”事项办理标准化的良好开端。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最多跑一次”的“一件事”事项清单,明确一个牵头部门负责到底,切实把跨部门整合这个盘子转起来。
难点再攻克。“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难点在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商事制度改革,这是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完成80%事项“最多跑一次”任务的同时,高度关注剩下的20%。不改革这些剩下的领域、环节,企业家的获得感就会大打折扣,投资环境就很难说最优。目前,地方企业投资项目办理中一般采取代办制形式,由代办员全流程帮企业到多个部门把事情办好,这比企业自己多头多环节跑要好多了,但这还是一个过渡性的办法,实际上多环节多部门审批流程并没有根本改变,而且代办过程中也存在流程过长、效率不高的问题。针对这样的“堡垒”,就要痛下决心打出重拳,努力加以攻克,让企业家真正感受到“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成果。
短板再补齐。加快建设“一张网”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重要基石。不补齐“信息孤岛”这一短板,“最多跑一次”就是空谈。目前,省、市、县三级都建有自己的信息系统,其中省级89个、市级平均12个、县级平均6个,条块分割、数据不能共享的问题仍然存在。基层呼吁最多的就是“信息孤岛”问题。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出台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抓住问题要害,对方案进一步具体化细化,把责任分解到涉及专网的部门,下达任务书、计划书和时间表,尽快把“信息孤岛”连起来,加快实现凡是能通过网络共享复用的材料不再要求企业和群众重复提交、凡是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再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尽快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甚至不跑腿”成为现实。
改革要于法有据,既要加快推进有利于改革的立法,又要及时清理和修改完善与改革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要研究和重视“最多跑一次”改革法规制度建设,鼓励市、县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与法律法规衔接的绿色通道试点,把试点经验上升为法规制度,为面上“最多跑一次”保驾护航。
抓好改革强省,就要把群众改革获得感的标尺立起来
千改革万改革,群众没有获得感就是白改革。要把改革落准落细落实,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更好造福群众。要把群众获得感作为第一标尺,以人民为中心来推进改革,以获得感来衡量改革成效,赢得群众支持。
从群众感受最直接的领域改起。改革是否立得住、站得稳、持续释放正能量,关键在于是否改到了群众的心坎上、落到了群众的急需处,是否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很多时候,改革呼声最高的并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往往是群众身边一桩一件的小事。像老百姓关心的教育、养老、医疗等问题,改革就要从这些问题入手,把群众利益诉求作为努力方向,再难也要向前推进。
把改革试点含金量充分释放出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央都已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聚焦具体问题,用“绣花”的功夫,结合本地区本领域实际创造性地把中央改革部署落到实处,改出真动静,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我省“国字号”试点有29个,省级及以上改革试点有211个,这些国家战略和省级试点的含金量究竟有没有充分释放出来,要及时评一评。改革试点的目的不是争取资金、给优惠政策,更多的是要用好先行先试的机会,试点的含金量就在于用好试点的帽子,来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从“用户体验”立场开门搞改革。改革实效如何,要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要实行开门式评议改革,依靠群众力量推进改革。最近,一些地方和部门负责同志纷纷深入一线检查“最多跑一次”改革进展情况,以普通群众身份去行政服务中心体验办事,着力发现症结所在,积极推动问题解决。杭州市人大组织3100多名人大代表参与现场体验,在代表履职平台上设立“最多跑一次”改革专栏、开设专线。从用户立场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去体验、去发现问题就很管用。要把“最多跑一次”改革评判权真正交到老百姓手上,让群众更加深切体验到改革带来的红利、有更多的获得感,从而真正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拥护改革。
抓好改革强省,就要把改革督察的“利器”用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投入更多精力抓督察问效,加强和改进督察工作,拓展督察工作广度和深度。”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要跟进到哪里。要充分发挥改革督察打通关节、疏通堵点、追效问责的作用,抓紧构建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改革督察工作格局,确保党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不偏离、省委明确的改革任务不落空。
督察要直奔问题去。督察要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对今年列入省重大改革督察计划的项目,牵头单位既要督改革的进展、成效,又要察问题、找短板,深入查找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理出一批问题清单。“最多跑一次”改革要建立按周报告台账制度,既要督市县,更要督部门,紧扣问题,明察暗访、真督实察。
督察要敢动真格。改革督察不能只开弓不放箭。对督察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下达督察意见通知书,限定时间,挂账整改。要坚持有什么问题就整改什么问题,是谁的问题就由谁来负责整改。对那些督察发现问题后仍然重视不够、研究甚少、整改不力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过问,纪委、组织部要加大问责力度。同时,要完善改革容错免责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给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
督察要在路上。要坚持主责单位主体督、专项小组专题督、改革办统筹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齐上一线督,实行督察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牵头单位和地方要加强改革自我督察,推进督察常态化。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改革项目督察的重要作用,重视社会监督,驰而不息把改革推向前进。
(摘自车俊同志在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的讲话)
相关专题 |
· 期刊选粹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