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综合报道

全面小康路上的燕赵壮歌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奋力脱贫攻坚纪实

2017年07月03日08:54    来源:河北日报数字报

改造提升后的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远眺。(资料片) 敦伟涛摄

  张北县德胜村新建的500千瓦光伏电站。(资料片)记者 杜柏桦摄

  6月20日,游客在馆陶县粮画小镇寿东村参观。寿东村植入粮画这个特色产业,产业、文化、旅游同步推进,入选2015年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记者 赵永辉摄

中国摆脱贫困的历史进程中,注定会记下2012年岁末太行深山里这深情而浓重的一笔——

党的十八大后仅40多天,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外出视察,也是第一次赴农村地区视察,就来到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合一的我省阜平县,冒严寒、踏冰雪看望困难群众,共商脱贫之策。

在这里,总书记鼓励乡亲们: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在这里,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进军令: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其时,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8年时间。其时,河北尚有62个贫困县、9000多个贫困村、694万贫困人口。

古有愚公移太行,今有壮志拔穷根。以燕山—太行山和黑龙港流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为主战场,一场脱贫攻坚的大决战在燕赵大地打响。

攻坚路上,总书记始终和我们在一起。离开阜平后,总书记五次视察河北,多次就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明关键环节、方法步骤。去年7月28日在唐山市考察,他指示“在脱贫攻坚、推进共享中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今年春节前夕赴张家口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他强调“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分类施策,真抓实干,吹糠见米……”

脱贫攻坚要得胜,撸起袖子加油干!

不负总书记重托,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主线,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重点,把脱贫质量作为关键,啃硬骨头,下绣花功,决战决胜,谱写了全面小康路上的燕赵壮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平均每年减贫100万人左右;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底的9.84%下降到2016年底的3.89%,下降5.95个百分点。其中,燕山—太行山的贫困人口由218.89万人,减少到76.85万人。与此同时,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念兹在兹 唯此为大

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

“总书记到俺家屋里,跟着俺脱了鞋上炕盘起腿,像家人一样跟我唠家常。”阜平县骆驼湾村村民唐荣斌回忆起总书记2012年12月30日来家时的情形,一切就像发生在昨天。“他腿盘得好,像咱庄稼人一样。”

“总书记心可真细,走到俺家炕边,自然而然伸出手摸炕温。”张北县德胜村村民徐万不会忘记总书记2017年1月24日来他家时的一幕。“我们全家人心里都暖融融的。”

困难群众是总书记最牵挂的人。在阜平,他说:“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在张北,他说:“让乡亲们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

念兹在兹,唯此为大。

我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真抓实干;困难群众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不等不靠,勤劳致富;社会各界把扶危助困当成己任,伸出援手,倾情相助。

没有什么比追求幸福更能激发热情与激情;没有什么比上下同欲更能凝聚精神和力量。

仅去年一年,我省有104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超出年度计划4万人。2012年至2016年,全省贫困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了3531元。与此同时,贫困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民生福利,获得感不断增强。

(一)情系民生显担当

翻看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近年来的调研记录,扶贫开发工作是重中之重。他先后两次到阜平县,就做好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调研;他还深入到涞源、涞水、易县调研京西百渡旅游扶贫项目,与干部群众共话脱贫攻坚……

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到任伊始,就赶赴扶贫联系点张北县蹲点调研,到深度贫困村公会镇东号村慰问困难群众,详细了解村民收入和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怀着对燕赵热土深深的爱,怀着对困难群众浓浓的情,省委、省政府把脱贫攻坚纳入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总体布局,超强部署,超强推进。

脱贫路径科学清晰。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八大专项行动。

资金投入力度空前。我省去年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6.1亿元。其中,省本级专项扶贫资金21.6亿元,较2015年翻了一番;市县两级安排扶贫资金11.5亿元,较上年增长95%。

几个小药瓶,引出一系列惠民利民的“大动作”。

当年,总书记在唐荣斌家时,发现桌子上摆着大大小小十几个药瓶,他拿起几个药瓶一一查看,由于屋里光线不太好,总书记仔细地看了又看,关切地问老唐:得了什么病?看病方便吗?药费负担得起吗?

将近五年过去了,唐荣斌这样的困难农民看病的事可以让总书记放心了。

今年四月,老唐心血管病复发,在县医院住院十多天,实际发生治疗费用6000多元。让老唐没想到的是,出院交费时,他自己只掏了10元钱!

随着阜平县推行大病患者及特殊慢性病患者的再补偿政策,像唐荣斌这样60岁以上的老人,在县域内住院治疗产生的合规费用可按100%予以补偿。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曾经是压在许多农村贫困群众身上的一块大石头。去年8月1日起,全省范围内启动实施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救助,31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救助水平大大提高。自今年开始,我省又决定每年投入财政资金20亿元,对贫困人口实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这意味着:在省市三级医院住院合规费用报销比例可达90%以上;在县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合规费用报销比例可达95%以上;贫困人员住院就医报销年度封顶线达到百万元以上。

像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这样走在全国前列的惠民扶贫举措,河北还有许多。“加强版”的脱贫攻坚政策不断推出,让许多“老大难”的民生难题有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仅教育扶贫一项,自2014年以来我省累计投入资金达数百亿元,其中薄弱学校改造2014年至2016年累计投入154.6亿元,共支持1.4万所学校改善了基本办学条件。

(二)万众齐心大合唱

2016年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七,年味还没有完全褪去的燕赵大地春寒料峭。

1800余名省直机关精准脱贫驻村干部,带着行李在省会河北会堂誓师后,直接登车,分乘50多辆大巴车奔赴脱贫攻坚一线。与他们同时出发的,还有全省各地的2万多名驻村干部,进驻全省最贫困的7366个村。

一位年轻的“第一书记”在扶贫日记中写道:这是一场不能输的硬仗,没有击鼓,但有冲锋;没有硝烟,但有呐喊。攻城拔寨,不胜不还!

成百上千的科技工作者也汇入这支攻坚大军,“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成为一面夺目的旗帜。

2016年3月25日,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来到青龙满族自治县的干沟村进行技术指导。这是村主任赵松云记忆中的李保国行程记录:早上从保定出发经过5小时舟车劳顿,13时赶到村里直接上山,再用4个小时走遍三条沟,连晚饭都没顾上吃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指导点……

这只是李保国35年科技扶贫生涯中一次再寻常不过的技术指导,但却随着他亲手制定的干沟村国光苹果种植核心示范区建设方案成为永恒——半个多月之后的4月10日,李保国教授突发心脏病逝世,干沟村成为他生前进行最后一次技术指导的贫困村。

更多的社会力量也汇入到这股洪流中。2016年中直单位定点扶贫引进资金6亿元,劳务输出1323人;京津18个区与我省21个县区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1000家民营企业与1020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带动1.5万个贫困户发展增收项目……在社会各界的帮扶下,去年全省7366个贫困村新增专业合作社4762个,协调引进帮扶资金38.2亿元。

“幸福不会从天降,双手干出小康村!”贫困村的干部群众不等不靠,齐心协力拔穷根。

太行山深处,崇山峻岭间,一条山路如玉带般蜿蜒向上,通向山坡上的块块梯田。涉县后牧牛池村的100多位留守老人硬是凭着自己的双手劈山开路、凿石垒堰,用3个多月时间钎凿锤击修出一条6100米的“愚公路”,唱响了荡气回肠的“脱贫志气歌”。如今,“后池百老”又为旅游兴村忙碌着,让这条路一路延伸,越走越宽,越走越美……

总书记在德胜村徐海成家给他算的那笔脱贫账,让人记忆犹新。说起那时和总书记说“没多少活钱”的事儿,徐海成有些不好意思:“当初想得窄了。总书记鼓励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我特别受启发。”今年徐海成家一口气承包了6个微型薯育种大棚,保守算下来,到年底能增收10万元。

下一页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