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刊授党校》

绘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人民需求的同心圆

王海滨

2017年06月27日13:5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既要注重反映时代和人民的呼声,更要在理论中注重探寻能够解决民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的现实路径,进而使理论更好地得到民众的认同。

今年5月17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一周年。在这个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课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也是当代中国学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当代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和工作者应自觉承载这一学术使命,注重把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发展、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人民需求、人类文明成果与中华民族的学术气派以及现实逻辑和话语体系四大关系,把个人的学术命运和中国发展的命运紧紧维系在一起。

满足当代中国发展的需要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命运依赖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命运,当代中国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当代中国的实现程度决定于它满足当代中国发展需要的程度。从实践需求侧来看,当代中国发展依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引领和理论指导;从理论供给侧来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使命是满足当代中国发展的需要。我们应把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与当代中国的发展命运紧紧维系在一起,谱写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命运交响曲,并把这首交响曲奏响在中华大地上,也奏响在世界舞台上。

在当代中国,谱写和奏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命运交响曲,需要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良性互动,以及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良性互动。这就需要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针对理论供给不足的问题,在争鸣中融通,在积淀中突破,在把握客观规律和汲取集体智慧中铸就经典理论,并在引进来与走出去中塑造具有世界话语权的中国话语,铸就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称的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思想中国”,进而方能在中华大地和世界舞台上奏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命运交响曲。

注重反映时代和人民的呼声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只有捕捉到关系当代中国人生存方式及其发展命运的迫切问题,并将其汇集在自己的理论体系里,成为当今时代和人民的产物,具有大众性,才能满足当代中国发展的真正需要,并最大程度地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从真正开始其哲学活动初期,最关注的就是人民大众的生存处境与发展命运,期望建立一种为大众提供现世智慧、为大众立言、作为无产阶级解放“头脑”的大众形态的哲学。在马克思看来,这样的哲学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头脑”,而无产阶级是这种哲学的“心脏”。

那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如何能切中人民大众的现实需要并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呢?这就需要敏锐地捕捉时代问题并及时地破解时代难题。这是因为,一方面,问题是时代表达自身需要的格言,也是时代表现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捕捉时代问题,就能把握时代脉搏,了解时代需要。另一方面,问题不是简单地存在于时代之中,也不是可以“唾手而得”的,而是需要理论创立者深入了解时代,敏锐发现问题和提炼问题。实际上,问题正是联系理论与现实的“桥梁”,因为问题既存在于现实之中,也存在于理论之中,正是二者的结合与互动才产生真正的时代问题。

还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既要注重反映时代和人民的呼声,更要在理论中注重探寻能够解决民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的现实路径,进而使理论更好地得到民众的认同。人民大众往往是从他们关切的利益问题出发,以一种理论的实践效果和经验感知为根据,来决定是否真信并接受一种理论的。理论要被群众所掌握,就必须抓住群众利益这一根本。如果理论本身不关注人民大众的利益,那么人民大众也不会关心这一理论。人民大众要求少谈些抽象概念和空洞口号,多些实在行动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由理论诉求转化为实践诉求,引导实践者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民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将其转化为实践行动并给民众带来实惠,使民众从实践效果上认同这一理论。

此外,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宣传过程中,应由过于注重抽象的理论向注重生动的直观转化,把政治话语转化成为大众话语,内容简明扼要,宣传喜闻乐见,使民众在生动直观中认知理论,使其入心入脑,扣动心弦,打动心灵。

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

在传统农业社会,儒家文化曾是东亚文化圈的主流文化。在以工业化为支撑的现代化进程中,作为传统农业文明时代优秀代表的中华民族,发展开始远远落后于西方现代工业文明。随之而来的是,在思想理论方面也逐渐不能跟上实践发展的节奏和满足时代需求。如今,凭借中国式现代化而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思想影响力和理论吸引力。正如在国际物质生产分工体系中,发展中国家都在从原材料供应到高端成品供应的链条中寻求转型和上升一样,在国际精神生产分工体系中,当代中国也应该从“原材料供应国”向“成品供应国”的位置提升。这就需要我们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揭示和分析“中国问题”,并积极汲取优秀文化传统的思想资源、西方现代文明的要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指导作用,建构能够解释和引领当代中国发展及其现实逻辑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进而创造“理论上的中国”与中华民族的“学术自我”和“思想自我”。

一个民族要能够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是必要的基础。同时,学术自信和思想自立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关键性的要素。能否在呈现中华文化包容性之广、融合力之伟、思想生命力之旺、创造力之强的过程中,既延续中华文明血脉,又引领对现代化实现方式的新探索?能否凝聚出新型的特色文明?能否建构出延续中国文明基因和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中国话语体系,并在世界文明国家中拥有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提升的话语权?要回答这样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和日益觉醒的“使命型文明”的“中国之问”,离不开多维度的思考和多因素的互动,其中在承载主体上,需要我们的理论工作者汲取一切优秀的思想资源并结合中国实践经验,致力于创造经典,以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主体和重要载体,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的基本研究内容和学术生命所依。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觉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为认识当今世界、解决“中国问题”(站在世界看中国和站在中国看世界)和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贡献思想的力量和理论的力量,成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

中国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载体。积淀和凝聚当代中国话语体系,需要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学者面向“中国问题”,深刻揭示产生中国问题的现实逻辑,并借助于阅读经典著作时思想碰撞所激发出来的思想力量,同时遵循“中国问题”“中国方法”“中国理论”的内在逻辑,建构书写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且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

从话语资源来看,一方面要反对妄自尊大的态度,在话语资源上借鉴现代西方文明的有关因素。要把握西方现代文明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怎么从传统西方文明中演化而来的,它对人类世界的贡献究竟在哪里。另一方面也要反对妄自菲薄的情绪,积极传承中国文化传统的话语智慧。我们不能满足于解读西方学者的著作,不能满足于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以及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之“跑马场”的研究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话语的建构中,不能忘记拾取以往所忽视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智慧凝成的话语果实。比如,我们可以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和“中国问题”中形成和提炼出一系列新概念新范畴新理论,通过对这些新问题新概念新范畴新理论的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可以丰富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容,进而推进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沈王一、王金雪)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