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刊授党校》

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长久

郑林华

2017年06月27日13:3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革命文化鲜活地体现在中国共产党96年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之中,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精神引领作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代表,始终保持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并在当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为新的活传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文化自信,并将其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0月,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继党的十八大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之后,将文化自信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并进一步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是我们党一个新的重大命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固本培元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参观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众所周知,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中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都是在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变化发展的结果,我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以汲取营养和智慧,这对国家治理和公民道德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中华文化还包括海内外中华儿女在内的全体华人共同的精神基因和家园,是凝聚人心的理想信念。

同时,我们不应该忽略非常基本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多年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完全正确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于两点:一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我们说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因此而忽视民族性,只片面强调阶级性,则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冠名“中国”而不是世界其他国家的共产党,就是因为她是在中国产生,立足于中华大地,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之中,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是中国历史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因此,决不能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割裂。既然中国革命是以中国人为对象,是以中国人为主体来进行,那就需要采取与中国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和民众习性相一致的做法,否则革命就不可能成功。这一点已经得到历史印证。

今天,中国正在进行着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正在进行着宏大独特的实践创新,正在进行着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要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必须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只有理论前进一步,实践才能跟着前进一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革命文化养血润燥

革命文化鲜活地体现在中国共产党96年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之中,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精神引领作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代表,始终保持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并在当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为新的活传统。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调研时强调:“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化重要作用的真切体验。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从严治党的关键又在于抓住“关键少数”。在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存在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四种危险”。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们更需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发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继承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优良传统,补足理想信念之“钙”,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不断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处于信息大爆炸、信息传播大变革时代。多元文化的强烈碰撞、社会的急剧转型,使得人们容易出现精神空虚、价值虚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不良文化的挑战,并影响到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党史、军史、国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企图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这个角度看,弘扬革命文化更是直接关系中国执政安全的重要举措。只有正确对待中国革命历史,才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先进文化壮筋续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旨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造。

先进文化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支撑,也是中国共产党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的核心内容。当今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越来越显示其特殊意义,谁能够在文化软实力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占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对于当代中国正在出现的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先进文化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时,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风气如果坏下去,即使经济建设搞成功,社会主义也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才可能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逐步缩小和剔除其滋生土壤;在全体人民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文化自信作为重大理论创新,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支撑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始终坚持做到文化自信。

《刊授党校》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沈王一、王金雪)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