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期刊选粹>>黑龙江《党的生活》

双鸭山市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系列报道·书记访谈

为有“雁阵”裂长空

——中共双鸭山市委书记孙喆谈选派第一书记工作

崔伟 韩兵 记者 薛万博 李长文

2017年06月15日10:5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近年来,为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推动贫困落后村工作的开展,一支由各级党委、政府从机关选派的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队伍进入人们的视野。

与许多地方不同的是,在煤城双鸭山,无论乡镇农村、街道社区还是“两新”组织,都能看到第一书记忙碌的身影。他们走出机关,走进基层,走到群众中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煤城的振兴发展献计出力,不仅受到基层群众的广泛欢迎,也让基层党组织日益焕发蓬勃的生机,一支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正在火热的一线实践中锻造成长。

在推进第一书记进基层的过程中,双鸭山在思路、理念和措施上有许多独到之处,实施力度空前,选派成效显著。为探究其中的奥秘,本刊记者专访了双鸭山市委书记孙喆。

本刊记者:孙书记,您好。我们注意到,近两年双鸭山市的第一书记不仅走进贫困落后村,而且覆盖到街道社区和“两新”组织。对第一书记的选派工作为什么要从“线”拓展到“面”?

孙喆:这与双鸭山所面临的特殊市情有关。近年来,随着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矿区转岗职工创业就业及城市相关社区的和谐稳定压力加大;加之国家粮食收储政策出现重大变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势在必行的城市转型,既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与压力,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龙江的两次重要讲话精神变成生动实践,需要我们求真务实、加紧落实并创造性地推进工作。但在特殊时期,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缺少凝心聚力的带头人。市委经过大量调研分析认为,要实现脱困转型、全面振兴,如期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全面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和带头人问题。同时,机关干部也迫切需要走出“温室”,到基层去经风雨、见世面,增强群众观念,提高发展本领,实现事业发展和锻炼队伍的双赢目标。为此,市委借中央、省委选派第一书记精准扶贫的东风,自2015年11月开始,陆续向基层选派了770名脱产和半脱产第一书记,目前基本实现农村、街道社区、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半脱产)的全覆盖。

本刊记者:与全覆盖之前单纯向贫困落后村选派第一书记的情况相比,您认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孙喆:进一步明晰了夯实基础的工作理念——既着眼当下问题,又立足长远发展。主要变化体现在“四个不同”上:一是以往流于形式的情况较多,任务不明确,没有载体,缺少抓手;这次则格外注重实际,强调实效,对具体工作提出要求。如在农村,主要是调结构、促发展,移风易俗;从小事做起,建设“行为文明、环境整洁、安全有序”的美丽乡村。以此来推动学习型、发展型、文明型、廉洁型“四型”党组织建设。二是以往纪律规定不少,但执行不到位,驻村干部“走读现象”较多;这次则严格执行规定,让第一书记真正融入群众之中。三是以往工作要求和评价机制之间相互脱节,干得好不好难以定量评价;这次则将要求、监督、考评相统一,日常监督更严格,考核更全面,评价更及时。四是与以往工作模式不同,这次是在推动发展中协调解决第一书记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工作实践中强化对第一书记的培训效果,在实战历练中检验第一书记是否及时践行市、县(区)两级党委政府的具体要求,实现了上下贯通。

本刊记者:基层的工作千头万绪,市委希望第一书记们着重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孙喆:总体来说,就是针对不同领域,工作各有侧重。在农村,突出引领村民致富,做好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同时,破除封建迷信、酗酒赌博陋习,推动文明素质提升,强力推动“四型”党组织建设。在街道社区,突出引领幸福社区建设,开展各类志工服务、创业就业、帮困助残以及文体活动。在“两新”组织,突出引领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通过创新党建工作载体,大力倡导党员体现“工匠精神”、发挥模范作用。

本刊记者:在全覆盖的目标指向下,对于选派第一书记的标准,市委是怎样掌握的?

孙喆:目前选派的第一书记都是各单位的优秀干部,有的同志形容,就是“派硬人,硬派人”。农村第一书记,以有农村工作经历的干部优先,涉农部门的干部优先,处(科)级后备干部优先;街道第一书记,要求选派副处级干部;社区第一书记,要求选派一般干部;“两新”组织第一书记,要求选派退出现职的老党务干部。

本刊记者:优秀干部以及后备干部都是各单位的业务骨干,选派这些同志到基层任职第一书记,有没有遇到什么阻力?

孙喆:当然有阻力,在派出单位领导、选派干部本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思想障碍。这项工作开展之初,不少派出单位认为,市委开展这项工作就是一种姿态而已,没必要太当真,于是选派了一些不太符合市委要求的干部。个别被选派的干部则认为,被派到基层工作,这是组织上对自己的不认可,是将自己“边缘化”了。

本刊记者:那么,市委是如何破除这些阻力的呢?

孙喆:导向是关键。我们将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作为市委的“一号工程”来抓。我到基层调研和检查工作,必须了解的一项内容就是第一书记工作。在去年纪念建党95周年活动中,市委表彰了一批优秀第一书记,在全市树立起了“当第一书记光荣”的舆论氛围。除了要求相关单位选派精兵强将,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树立起正确的用人导向——在同等条件下,对表现突出的第一书记优先提拔使用。截至目前,全市已经从第一书记中提拔重用处级干部3人、科级干部67人,占第一书记总数的9% 。

本刊记者:那么,如何保证第一书记真正融入基层、切实发挥作用呢?

孙喆:机制是核心。我们制定了《第一书记工作规则》,在“选、育、管、促”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工作机制。每次派驻第一书记之前,都要举办专题培训班。一些重要的大型会议,都让第一书记列席,并定期对第一书记开展分类培训,邀请优秀第一书记、基层党组织书记和乡镇干部,传授处理解决基层问题的实战经验。各级组织部门也做了很多探索,对第一书记走访慰问,建立了微信群——一方面加强信息交流,促进工作互动;另一方面通过手机定位,监督第一书记的在岗情况。

本刊记者:如果发现第一书记经常不到岗、工作不到位,有什么制约措施吗?

孙喆:我们已经建立了约束机制。对工作不力、成效不大的第一书记,及时教育提醒、诫勉谈话乃至调整、召回。目前,全市共调整、召回178名第一书记。对召回的第一书记,取消年度评优评先资格,列入再培养计划。

本刊记者:除了以约束机制促使第一书记履职尽责,有哪些激励机制在发挥促进作用?

孙喆:我前面提到,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这是最根本的激励。许多同志原来不愿意到基层做第一书记,现在则是主动申请、积极争取,这就说明“导向效应”已经形成了。此外,市委还为第一书记提供了“办事直通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生活补助等方面的支持。就生活补助来说,市财政为每个驻村第一书记每年划拨1万元工作经费,每天给予100元生活补贴;为派驻街道社区第一书记每个月给予300元至400元工作补贴;为派驻“两新”组织第一书记每个月给予200元至500元工作补贴。

本刊记者: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之后,双鸭山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上有何打算?

孙喆:我们将按照省党代会报告确定的宏伟蓝图,分解任务,继续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主攻第一书记选派“面”上的薄弱环节。以往工作中,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成效较为突出。相比之下,社区、街道和“两新”组织的第一书记工作成效还不够明显。因此,下一步要做好“面”上的平衡。二是强化优势互补,促进资源整合。一年多来,第一书记们挖掘了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有些资源配置尚不均衡,有些思路也过于同质化。因此,我们打算组织区域邻近的第一书记,采取组织生活联过、致富项目共建、创业就业同推等方式,形成合力,让资源利用和优势发挥效益最大化,形成全市第一书记的“雁阵效应”。三是要引导第一书记为基层制定远期规划。目前正在将第一书记的工作成果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以确保第一书记所在村、社区能够持续发展。

本刊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

孙喆:不客气,也要感谢《党的生活》对这项工作的关注。

(黑龙江《党的生活》杂志授权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发布,请勿转载)  

>>>点击进入“全国党建期刊博览”
 

 

(责编:沈王一、王金雪)
相关专题
· 期刊选粹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